赴一场阅读盛宴,做一个身心在场的阅读者——新教育读书会活动札记

文摘   2024-10-05 22:46   湖南  







携一抹秋日暖阳,让“研”途的风景定格美好;赴一场阅读盛会,让“思”想的光芒热烈绽放。为了探寻新修订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教学方法探索学习任务群理念下“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10月2日和10月3日,新教育读书会在长沙举办线下活动,活动主题是“读懂新课标,践行新课标”。

我是在蒋劲松老师的引领下参加这次活动的。在此之前,我多次在一些老师的公众号文章里看到过“新教育”“新网师”这些名词,但这些词汇都没有具象化。这次参加活动,让我深切地感受了什么是深度阅读,什么是真诚表达。原来,一群人在一起阅读可以这样有滋有味。







01
初印象

进入会场,按照名字台签落座。除了蒋劲松老师和被我邀请一起来参加活动的宋妮老师,其他人都是初次见面。

我的左手边是王小凯老师,他面前摆着笔记本,身边杵着支架 ,我估计他是负责设备的老师。他头发微卷,皮肤白皙,戴着眼镜,年轻帅气。

活动由王荣平老师主持。王老师穿着中式套装,白色的盘扣上衣配上白色带花长裙,干练的短发,白色边框眼镜,知性优雅,气质大方。王老师说这一场奔赴是因为“等待”,她的主持词很有特点。

王小凯老师分享的主题是“读书会是什么,不是什么”。他说读书会不是课堂学习,不要期待权威来做系统解读,也不是课程学习,不能只旁听不参与。

“读书会是有共同目标,有分享,有支持,有鼓励的一群人在一起组建的知识社群。读书会可以激活一个人的隐形知识,激活那些难以理解和表达的知识。读书会就是提供互送,让你能够把微妙的洞察内容表达出来。

跟书学没有和人学得快,与有优秀的人建立关系,高质量的人际网络,对我们获取和更新的知识效率就越来越高了。

读书会分享自己,链接他人,听听别人的理解,加深自己的理解,促进个人的进步和自己的进步。高质量社群不是规划出来的,是创造出来的。”

王荣平老师总结道:“读书会既是你想象的那样,也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你可以和大师一起,和大家一起成长,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参加读书会,可以读到人,也可以读到自己,在书和人的加持之下,成为更好的人。”

小凯老师的发言从界定读书会的概念入手,分析内涵和外延。这是一个知识社群,外延是要参与者表达和分享,激活隐性知识,达到深度学习和转化的目的。知识互送,打造高质量的知识平台和社群。

在休息时跟小凯老师聊了一会,他介绍自己去年在云南支教,现在在新教育专职工作,是新教育读书会执行会长。他说,支教生活让他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致力于打造教师读书社群,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教育理念。小凯老师有才,更有情怀。

我参与过各种类型的读书会,有听专家解读文本和导读,有线下分享读书感悟的,有每天线上坚持共读和分享的,从来没有这样清晰地认识到读书会的性质,听小凯老师的分享,一下把读书会的底层逻辑搞清楚了,读书会参与者要有参与意识,要有主动链接的能力,要把“读”“思”“行”结合起来。

在谷里书院,我参与过祖庆老师的《从课堂到课程》读书分享会,那一次,为了准备发言稿,把书反复研读,找出最有感悟的点,思考自己的课程意识属于“野蛮生长”,而通过阅读祖庆老师的课例,了解了什么是“自由生长”的课程。因为有这样一次分享,读和思都更深入,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行动就更有动力。

在“乐读猫”家庭教育平台,我跟一群宝妈每天晚上共读半个小时家庭教育类书籍。我们共读了《最美的教育简单》《家庭觉醒》《最美的五种语言》《高手父母》《成长型思维》《了不起的我》《如何培养真正的人》《人的七种情绪》等等。近两年的时间,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读后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中的话题。这个社群的妈妈们真诚地链接,互相支持,在育儿路上不断改变认知,提升自己,稳定情绪,让自己的家庭越来越和谐,生活越来越美满。

这次,由两位王老师的分享,让我对读书会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书会这样的知识社群,让读者能够由个人囫囵吞枣读到群体深入阅读,让参与者真正地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一群人阅读,可以这样有滋有味。







02
真阅读

郝晓东教授以“如何成为专家——专业阅读与根本书籍”为主题进行了指导。

他首先从四个理解文段的案例入手,分析了我们阅读的现状——不能真正理解句子和思想。而没有读懂,是因为缺乏专业的阅读训练。“为什么书有价值,我们却收获不大,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思维不够,再好的书都是没用。”

接着他区分了消遣阅读和专业阅读。读完书写读后感,侧重“感”,这是一种消遣式阅读,是被动阅读。

而专业性阅读,被称之为主动阅读。“阅读时细致、深入分析,以输出为目的。读完一段文字能够以逻辑的形式呈现出来。文章解决了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文章没有表达出的前提假设是什么。作者的依据是否为真,采用什么样的推理,推理是否成立,结论是否可靠。提倡写阅读笔记。”

专业阅读,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提取。他认为“因为没有逻辑学,我们很容易陷入思维误区,我们学习完能够很快画出思维导图。别人是几个句子,而优秀学习是能够做思维导图。警惕把数量当成质量,把持有当成拥有。内化以后的书籍叫拥有。我们可以做一些主题式的阅读,围绕一个主题相互参照。

最后郝教授介绍了他的阅读经历和推荐了一些根本书籍。他说,我们成人阅读应该处于“精确”阶段,因此,带着任务阅读,解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阅读,才会让我们有更大的收获,这才是真阅读。

“专业阅读,寻找自己的专业书籍。主题式阅读,解决系统的问题,建立框架。从专家的知识向专家思维转变。每一次阅读都是在解决阅读。比如,打开认知,教材是起点,而我们往往认为是终点,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郝教授发言之后,有四位老师做了分享,尤其朱小会老师和张健全老师,他们的分享凝练成几个关键词,对讲座内容做了最好的概括。刘广文老师从如何构建专家思维入手,用有限的经验,大胆的猜想,小心地求证,把郝教授提出的几个案例做了再思考。

从郝教授的发言中,我认识到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是有极大的区别的,读书笔记是为了提取信息,获得知识。而读后感是把感悟用文字形式展现出来,可以写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这两者,是阅读输出的方式。

在我的阅读经历中,通过写金句笔记感悟别人深邃的思想时候有不少,但是画思维导图的方式不多。现在,每一次参加培训学习都会用手打方式把讲座百分之八十的内容记录下来,在记录的时候专注听讲,努力跟上发言者的思维,把发言内容结构清晰化,我想,这种形式也是一种提取信息,获得知识的方式。







03
深思考

刘广文老师是这次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引领者。刘老师从读书会“三个宗旨”开始,他说,我们很多老师有丰富的经验,却没有成为名师。我们如果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阅读和写作,我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如果写十年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成为教育的行家。

专业阅读,什么是专业阅读?首先要读专业的书,社群首先要打造专业阅读品牌,读专业的书籍,要有选择的,读经典的教育专注,才能更新理念,打开视野。

接着,他分享了“三个追求”和“三个收获”,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每一句发言都掷地有声。之后,在他和团队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对课程标准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阅读和思考。

程性质部分,主持人徐明旭引导大家注意这一版块的框架,引导大家思考对于课程性质的界定怎么理解?

大家关注到了“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中,我们很快落实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传统课程老师教的多,学生动得少,所以现在需要打破传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语言实践中来,为了打通课内课外,能够运用所学,老师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去学习,通过积累和培养语感,解决生活中和试卷中的问题。语言实践活动就是指学生能够抓取语言的关键,找准对象,联系上下文,形成思辨。

刘广文老师提醒大家参考王崧舟的《母鸡》课例,这个课例通过两个活动,写投诉信和写感谢信,把文本情境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这样的设计,会对学生的一生有影响,这是践行新课程的课程目标。

刘广文老师还提醒大家注意语文课程的定义,定语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要用课文教思维,而不是教课文知识。通过分析薛法根《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例,“你信吗?你了解吗?你比较过吗?”分析了怎样才是教思维。

基本理念部分,这部分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面有五个点,这五个点之间有逻辑关系。

首先,强调语文学习是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仅要形成语文素养,而且要培养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立德树人。这是前提。

接着是结构设置和内容,最后是实施和评价。大家注意到新版课程标准更重视过程性和整体性评价。因此我们探讨了课堂评价应该怎么做。

在课堂上,不能为了推进任务而只找个别优生回答问题,要关注全体学生。不仅评价学生行为,还要有整体课程评价。要形成多元评价,行为、态度、成果、方法等都要纳入评价。评价方式也不再是老师的单一主观评价,要有评价量表,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评价也需要注意遵循规律,要有框架和规范,要合情合理,要努力尝试构建体系,有标准,有路径和方法,才能实施和提升质量。

接着还重点探讨了第四点,增强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问题。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设置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设置丰富多样的形式,通过任务活动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大家分析了一些阅读与写作的具体做法,通过实践推动教学改革。

课程目标部分,这一部分是有刘广文老师主持的。他首先解读了核心素养,提取了四个关键信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然后根据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分析教学案例是如何体现课程目标的各素养要求的。有老师分享了自己执教的《秋天的怀念》,有老师分析了经典课例《读写思的有效整合:如何阐述观点》是如何呈现核心素养的。

课程内容部分,在王荣平老师主持下,大家进一步了解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任务”是核心词,任务即要达成的目标,是工作单位,“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由学生完成。“语文”体现学科特点和思维,因此,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应该是由老师设计的,由学生穿越的一个个任务,构成任务群。

义务教育阶段把任务群分为“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高中阶段分为十八个任务群,都体现了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一篇课文归类到不同的任务群,就要达成的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群规定了用什么材料教,教什么,这在课程标准里面都有规定。










读书活动虽然已结束,但因为有这一次奔赴,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全新的认知。很幸运遇见了这一群热爱教育,用心钻研教学的人,“读活新课标,读出新思维”,这样的阅读于我而言就是真正身心在场地阅读。








加贝语文
沟通你我,展示自我,放飞自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