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的《围城》世界(下)| 细读经典

文摘   文化   2022-05-13 19:30   北京  
*本文为「谈文论酒」原创内容     

人生何处不围城

《围城》的得名来源于一次饭局,彼时赵辛楣还把方鸿渐当做情敌,设了场鸿门宴要让苏文纨看他的洋相,特意请了诗人董斜川、哲人褚慎明作陪。席间大家聊到婚姻:

慎明道:“。。。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鸿渐,是不是?”鸿渐摇头表示不知道。

吕凉老师饰演“哲人褚慎明也很有意思

围城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它涵盖了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爱情和婚姻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又最明显、最具象化。

纵观文中的几对夫妻,婚姻各有麻烦:方鸿渐和孙柔嘉自不必说,没结婚前还算美好,鸿渐认为柔嘉“性格柔顺”,结果结婚了天天吵架,几乎家无宁日。

苏文纨和曹元朗,结婚前都是“诗人”,兴趣相投,就像鸿渐讽刺的“至少苏小姐的诗有曹先生读,曹先生的诗有苏小姐读”。

结婚后呢,更像是政治婚姻、合作伙伴,早已不再谈诗,曹元朗靠着丈人升官发财,苏文纨利用特权带私货赚钱,一面又来勾搭辛楣。

赵辛楣在事业上目标明确,感情上却一波三折,追求苏文纨不成,虽然嘴上厉害,说自己拿得起,放得下,但实际很难做到。

他在三闾大学遇到了和苏文纨很像的汪太太,又情难自禁,结果闹出一番桃色风波,可见他内心深处对青梅竹马的苏小姐,始终难以忘怀,加上苏文纨婚姻不幸福,还想把他做备胎,可以预见辛楣的婚姻也绝难幸福圆满。

汪太太和苏文纨属于一类,都是杨绛看不上的“标准美人”

其他的如汪处厚夫妇、董斜川伉俪等都各有各的问题,整部书里的婚姻都是外面看来光鲜亮丽,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不说书中这些人物,单是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也比比皆是:没结婚没进入围城的人会怕孤独,没有爱人陪伴,没有家庭温暖;结婚了又要被束缚自由,产生矛盾、争吵直到牺牲个性,互相妥协或者一拍两散,结束婚姻。

婚姻自是围城,除此之外,还有工作事业的围城、人性弱点的围城、家庭生活的围城、精神世界的围城。

我们似乎不是在进入围城的路上,就是进入围城而挣扎欲出,人就是如此矛盾的动物。

所以王尔德有句很有道理的废话:

"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

很有点鲁迅先生两棵枣树的味道。

对此,钱先生也借着书中人物之口——方鸿渐对赵辛楣感慨:

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

为什么人生中总有围城之感呢?我认为原因不外乎三点:

首先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没有上帝视角,无法预见未来,获得的信息又常常具有片面性。人类又是喜欢比较的动物,幸福与否常常是和别人比较出来的,容易造成得到的不珍惜,“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看别人家的都是好的”。

其次,人心苦不知足,总是过于贪婪。对待任何事物,新鲜感褪去后都会觉得无趣无聊。与人相处有乍交之欢,过了蜜月期更容易有久处之厌。生活也是距离产生美,渴望“生活在别处”,厌倦了日复一日单调的现实。

《围城》中40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大多属于上流社会,他们的物质条件和认知水平都很高,不习惯委屈自己。当下的年轻人也是如此,互联网信息泛滥、大数据精准识别让人类的分化更加严重,因此离婚率会居高不下,斜杠青年、文化社群也越来越多。

最后,人生而孤独,越自我、越深刻的越是如此,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得到,又无时无刻不在失去,消极点看,人生如逆旅,大家都是过客。这种无力的虚无感常常存在,更会随着认知的提升与阅历的增加,更加强烈。

面对围城,该怎么办?单纯逃避?那是不现实的,最终只能和方鸿渐一样被生活毒打。只有直面问题,用行动去解决它,才能越来越好,最少不会越来越糟,即使失败也不会坠入虚无。

前文已经深刻分析了方鸿渐的失败,想要突破围城和他反着做就可以——目标明确、自立自强、努力改变环境,或者改变心态,适应环境。

当然,朋友,我也明白知易行难,道理都懂,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所有,在努力奋斗之外,给自己找一个爱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可以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也可以是文学历史、美学哲学。

这将是你围城里的小花园,用以消解对抗现实的焦虑与厌倦。

人生中“围城”的困境,在于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结果的不满足和厌倦。

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小说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个结论看起来悲观,但实际却是深埋在冷静思考之下的热忱。

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不再将追求的过程看作一种手段,赋予这个求索过程重要的意义,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从而不再堕入虚无。

至此,《围城》小说已经解读完了,后面三篇将去读一读作者钱书先生自己的围城。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不定期更新

与你谈文论酒


本文为原创内容。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也欢迎关注我的知乎账户:剑寒生,有专栏文章。



谈文论酒
读读历史、聊聊感悟。追风赶月莫停留,世事如棋局局新,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酒与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