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的《围城》世界(中)| 细读经典

文摘   文化   2022-05-02 20:20   北京  
*本文为「谈文论酒」原创内容
你我皆是方鸿渐       

方鸿渐是谁,他仅仅是钱先生虚构出来的一个文学形象?我身上有没有他的特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认为方鸿渐是大部分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自小到大,我常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清高自负、自作聪明、不切实际,却又被现实生活裹挟着,随波逐流。

上文提到,杨绛曾在文章里明确写到,“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擂。

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狂妄自大,爱自吹自擂,这不正是对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嘛?

古代的读书人、现代的知识分子,哪个不是文人相轻,自视甚高?

读了几本书,就觉得能经邦济世,没混出名堂,又觉得怀才不遇,天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总是抱怨牢骚,却给不出解决方案,想入世又放不下清高,想赚钱又吃不了辛苦。

当政客们制定规则,享受特权,商人们经营生意,坐拥财富时,知识分子只能灰溜溜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我绝非对知识分子有偏见,因为我就是一名读书人,身边也多的是这类人,对这个阶级的局限性和软弱性太熟悉了,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大多数都是如此。

如果读者您看不过眼,不妨看成我在做自我批评。

对于方鸿渐,赵辛楣评价的非常到位:你不讨厌,但是全无用处。

书中文人众多,相比于李梅亭、顾尔谦这种自私的市侩,高松年、汪处厚这类腹黑的学阀,方鸿渐当然不讨厌,也不算坏人,却总是成不了事——百无一用是书生!方鸿渐还是书生中最失败的。

Why?通读全文,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原因。

一、weak无能,逃避现实

不是我要和钱老一样拽洋文,weak是个双关语,字面意思当然是软弱:辛楣在香港再见鸿渐时,担心他和孙柔嘉未婚先孕,就用这个词来试探他。

“那么,你太weak,”辛楣自以为这个英文字嵌得非常妙,不愧外交词令:假使鸿渐跟孙小姐并无关系,这个字就说他拿不定主意,结婚与否,全听她摆布;假使他们俩不出自己所料,but the flesh is weak①,这个字不用说是含蓄浑成,最好没有了。①(注:太不够坚强。给肉欲摆布了——下一句是成语。)”

纵观全文,鸿渐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展现的淋漓尽致,感情上,面对诱惑时毫无定力,遇到问题就拖延逃避。

开篇在留学回国的船上,他就抗拒不了鲍小姐的肉体诱惑,和她做露水夫妻、搞一夜情。

回国之后,面对苏文纨的青睐,他虽不感兴趣,却始终拖泥带水,若即若离,拖到最后反目成仇。

他很爱唐晓芙,可是一遇到苏文纨使坏,被唐晓芙拒绝了就彻底放弃,从上海灰溜溜的“逃”到三闾大学。

在三闾大学这座围城里,他又被处心积虑的孙柔嘉“算计”,匆忙随意的和她在一起。结果到小说最后,孙柔嘉也鄙夷的骂他是个懦夫——

(孙柔嘉)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恨得不复伤心,嘶声:“你是个Coward(懦夫)!Coward!Coward!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Coward!”每个字像鞭子打了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胆气来。

除了感情,方鸿渐在工作上和生活上也是如此,被父亲包办婚姻,想要抗争,被父亲一封信骂的屁都不敢放一个,乖乖接受。

去三闾大学前,高松年许诺他做教授,到了学校就变成副教授,他也不敢据理力争,最后沦落被解聘,丢了饭碗,又灰头土脸的逃回上海。

除了窝里横,在家和孙柔嘉拌嘴外,方鸿渐真是窝囊到家了。

二、依附他人、随波逐流

方鸿渐的软弱性与他事事依附别人是密不可分的。

就像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依附皇权、近现代的民主资产阶级依附本国军阀和外国资本主义、小布尔乔亚依附资本、官员依附体制——方鸿渐从没在经济与事业上独立起来,只能处处仰人鼻息,随波逐流。

鸿渐出国留学,用的是名义岳父周家的钱,回国后工作没着落,又是在周家的点金银行工作,甚至在上海没有独立住所,还是住在周家。

人家只是名义上的岳父母,还没过门的未婚妻早就英年早逝了,方鸿渐却把别人的客气施舍当成天经地义,虚与委蛇,坐享其成,人格不独立,如何有尊严?

结果一闹矛盾,就撕破了脸,毫无回转的余地,含羞带怒的离开了周家。

到三闾大学谋职、失业后回上海报社工作,鸿渐全是靠着辛楣的关系,从未见过他自强努力,寻找机会,做出有力的改变,成家后也没想过好好经营,工作不顺又想去重庆投奔辛楣,甚至压根没考虑过刚刚组建的家庭。

孙柔嘉好心给他在姑妈家企业谋职,他反而怒骂,最后一点遮羞布也被揭的精光:

两人对站着。柔嘉怒得眼睛异常明亮,说:“人家可怜你,你不要饭碗,饭碗不会发霉。好罢,你父亲会替你‘找出路’。不过,靠老头子不希奇,有本领自己找出路。”

“我谁都不靠。我告诉你,我今天已经拍电报给赵辛楣,方才跟转运公司的人全讲好了。。。”(太逗了,前一句刚说谁也不靠,下一句就是拍电报给赵辛楣,这脸啊,打的啪啪的)

柔嘉上下唇微分,睁大了眼,听完,咬牙说:“好,咱们算散伙。行李衣服,你自己去办,别再来找我。去年你浪荡在上海没有事,跟着赵辛楣算到了内地,内地事丢了,靠赵辛楣的提拔到上海,上海事又丢了,现在再到内地投奔赵辛楣去。你自己想想,一辈子跟住他,咬住他的衣服,你不是他的狗是什么?你不但本领没有,连志气都没有,别跟我讲什么气节了。小心别讨了你那位好朋友的厌,一脚踢你出来,那时候又回上海,看你有什么脸见人。你去不去,我全不在乎。”

三、缺乏目标,没有规划

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借主角丁元英之口说过:“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

我并不认同将中国传统文化总结为弱势文化,但“等、靠、要”确实是大部分弱者的行为表现和失败原因。

方鸿渐作为一名出生书香门第的留学生,开局其实是一手好牌,为什么打的这么烂?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依附性是其阶级特性,本质原因还是其个人内因:他做事从来缺乏目标,对人生没有长远规划,这又导致了他不得不处处依附别人,从而软弱不敢抗争的脾性。

方鸿渐到了欧洲。。。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第四年春天,他看银行里只剩四百多镑,就计划夏天回国。

(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这话怎么听着好像骂我自己呀,好在我还没沦落到买文凭)。方鸿渐真“游学”了四年,为了应付家里,买了一张美国野鸡大学克莱登的博士文凭回国了。

留学该学什么,未来凭什么立足?方鸿渐从没想过。回国该干什么,也是毫无计划,好在有名义岳父兜底,在银行里做文书工作。方鸿渐立刻欣然接受,然后就一门心思想着追唐晓芙了。

能进银行,还有前岳丈提携,为啥不学习核心业务,仅仅满足于文书之类边缘工作?

当然,我们可以说鸿渐很有些知识分子的清高,看不起这些买办、资本家,但实际上他很享受在上海的这段悠游时光——

“头顶海龟博士名号,回家乡小镇有地方小报上门采访报道;和官宦小姐苏文纨、唐晓芙情场三角,又通过苏文纨,能和一帮社会名流社交应酬,高谈阔论,俨然一只脚已跨入上流社会矣”。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很快命运就要和他做清算了。

纵观全书,方鸿渐只目标明确的做过一件事:追求唐晓芙,最终还弄得一地鸡毛。失恋后立刻情绪崩溃,哭天抢地,不主动挽回,完全消极逃避,甚至迁怒他人,大发雷霆,迅速的和名义岳丈一家绝交,既失恋又失业。

在这里将赵辛楣和方鸿渐做一个不恰当的比较,就很能发现问题:同样出生世家,年龄相仿,赵辛楣的目标感和执行力比方鸿渐不知高出多少倍。

赵辛楣从小起就目标明确:一是要娶苏文纨,二是长大要做官。

因为要做官,所以学了政治学专业;因为社会崇美,所以去美国留学镀金。回国后进了政府机关,政府内撤,自己就进了上海的《华美新闻社》做编辑,因为新闻跟政治是最近的。

赵辛楣学政治,是真学,学以致用,面对想象中的情敌方鸿渐,他就像希特勒面对小国大使,把气势威压的招数运用到近乎极致。

为了拆散方鸿渐和苏文纨,就送方鸿渐三闾大学的教授职位,同时又还了三闾大学校长寻求人才的托请。巧妙整合资源,达到自己目的。虽然动机自私,但并不害人,毕竟是一个充满利益诱惑的坑。

这就是赵辛楣做人做事的风格:开动脑筋,积极巧妙应对难题,但不会主动去害人。

即便是打击情敌,也考虑实现双赢、三赢,用利益交换去化解对手。这样的人混官场,会不会左右逢源?

当误会消除后,又和方鸿渐成了莫逆之交,共同去三闾大学任教,这倒是挺有趣的。

方鸿渐一行人去三闾大学的囧途一段,杨绛颇为赞许,认为写出了几个人的性格特质和世态人情。赵辛楣的领袖气质、方鸿渐的脆弱无用、李梅亭、顾尔谦的文人无行都写的淋漓尽致。

方鸿渐看不起李顾二人的小人嘴脸,可自己却一路萎靡丧气,遇到问题全无用处,还不如李顾呢。真好奇同行的孙柔嘉怎么看上他,是觉得婚后好控制吗?

到了三闾大学,方鸿渐继续很失败。

前文里他口才很好,泡妞撩妹时妙语连珠,怼人撕逼是机锋百出,闲谈人生也是旁征博引,怎么一上台教书就丢人现眼了呢?

从书中内容看,鸿渐还是学过一些文学和哲学的,不完全是肚子没货的草包,虽然“兴趣颇广,心得全无,”但文史哲不分家,教哲学和伦理这种容易发挥的课程怎么也不行呢?

以前读书时觉得方是天生不擅于公开场合演讲,刚回国在老家演讲时就因为忘拿讲稿出过次丑。后来参加工作后我自己也常要在公开场合发言,才明白方鸿渐肯定是态度随意,没有用心准备打磨。

……自以为预备的资料很充分,到上课才自己讲得收缩不住地快,笔记上已经差不多了,下课铃还有好一会才打。一片无话可说的空白时间,像白茫茫一片水,直向开足马达的汽车迎上来,望着发急而又无处躲避。心慌意乱中找出话来支扯,说不上几句就完了,偷眼看手表,才拖了半分钟。

尴尬不?

再看看方鸿渐瞧不起的李梅亭,人家是怎么讲课的:

……往往他讲得十分费力,有几个人坐着一字不写,他眼睛威胁地注视着,他们才懒洋洋把笔在纸上画字。鸿渐瞧了生气,想自己总不至于比李梅亭差,但是隔壁李梅亭的“先秦小说史”班上,学生笑声不绝,自己的班上偏这样无精打采。

为什么会这样?方鸿渐好像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

口才基础和知识储备,距好的讲课,还隔了一层纸;你得反复打磨,才能够捅破这层纸。

方鸿渐没有反复打磨,因为他内心并不喜欢讲课,这是个辛苦活,需要花心思准备。

为什么他聊天吹牛逼,就妙语连珠呢?

因为爽啊,有成就感,能享受到这个过程啊。

李梅亭还有一大皮箱的手抄卡片作为教案,方鸿渐呢,在三闾大学除了抱怨和讽刺从没想过改善,和同事之间关系也处的一团糟,加上“靠山”赵辛楣的匆忙离开,不辞退你辞退谁呢?

方鸿渐不会想到,他口中一无是处的三闾大学,是单纯的他最好的机会,象牙塔里当然也有很多蝇营狗苟,相比外面社会而言,还是简单很多。

回到上海,托着辛楣的关系,方鸿渐去《华美新闻社》谋职,而他的短见无谋,再一次暴露无遗。在没有电视互联网,更没有手机自媒体的40年代,报社,是绝对的主流媒体,况且时值战乱,社会公众对新闻信息的渴求,可想而知。

这时能进入一家新闻社,难道不是人生的一个大好机会?

方鸿渐是如何选择岗位的呢?

他不选记者编辑核心岗位,偏偏选了资料室这样最边缘、最轻松的岗位。

但是,不抓住机会培养自己的核心技能,所谓轻松,从何而来?果然不久之后,因为内部之争和站队,方鸿渐再次失业了。

《围城》的最后章节,方鸿渐的全部心思,就是和老婆,和老婆姑妈,和老婆姑妈的佣人和宠物狗,无休无止地撕逼。撕逼,有个卵用?你一地鸡毛,不就是因为你没有生存的核心技能?

回顾方鸿渐的一生,读大学,留学,找工作,结婚,都是随波逐流,被别人推着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

他就像一个孩子,人畜无害,依附别人,与世无争,没有目标,没有规划,只要处境还过得去,就沉浸自以为是的幻想世界里,以为这就是现实。

即使娶了苏文纨,方鸿渐也不会像曹元朗、王尔恺一样发迹,获得通俗意义的“成功”,因为他始终都是个“文人”,不具备做商人或政客的基因。

我曾想过,如果方鸿渐娶了唐晓芙,会不会有happy end?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他只会和唐晓芙共同bad end。

杨绛曾经说,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

这样虽然更加深刻,也未免太残忍了,唐晓芙对于方鸿渐来说更像是一种美好的幻象,真正结婚了,是否就会破灭呢?

另外即使和唐晓芙结婚了,方鸿渐未必不会再去寻找一名新欢寄托感情——就像杨绛自己写的《洗澡》里,许彦成不爱“标准美人”杜丽琳,又会被姚宓吸引。

后来金庸先生写《倚天屠龙记》,塑造的敢爱敢恨、虽死不悔的纪晓芙,不知道有没有受围城的影响。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幻想就不要再拆穿。

方鸿渐的故事已经简单讲完,他其实是一面镜子,照见你我所有的劣根性!

人生的围城远不止于事业、爱情和婚姻,下期我将和大家共同探讨,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有围城之感,以及理性人怎么去突围破城——人生何处不围城?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不定期更新

与你谈文论酒


本文为原创内容。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也欢迎关注我的知乎账户:剑寒生,有专栏文章。


谈文论酒
读读历史、聊聊感悟。追风赶月莫停留,世事如棋局局新,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酒与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