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的书香

文摘   文化   2023-04-23 16:33   北京  

*本文为「谈文论酒」原创内容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上个月,和一位领导私聊小聚。聊完一堆人和事,饭局完毕,我们都起身离座时,他突然问了一句:“最近读什么好书了吗?”

我不禁一愣,可能在他眼里,我平时很爱看书。

但这个问题,确实没怎么思考过。

或者说,对于领导的垂询,我不能说:“最近还是偶尔翻看《三国志》、《红楼梦》和《围城》”。

那太不专业、不敬业、不务正业了一点。

前两天,公司工会要买书,负责采购的同事问我:“大拿,有什么债券方面的推荐?”

我说了一些专业书和权威出的书,又补充了一句:“兰小欢的《置身事内》也不错。”

同事说:“这本书好红!”

我说:“对,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中国城投运行逻辑和土地财政,与我们业务也有较强联系”。

他说:“讲故事的书。”

这句评价让我挺无语,也失去了推荐的兴致。

一位老友在老家任教,空闲时间每月都会组织读书会,他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读书是很私人的事。”

一位前辈,是出版届的泰斗,得过长江韬奋奖,有次我请他喝茶,聊了一下午,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是好书?”

他和我说了三点,总结就是看受众——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看书目的也不同,能让读者有收获,能经历时间考验的就是好书。

聊这些,是想说,这个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静心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大家连影视剧都没耐心看,要靠刷解说视频来节省时间,又怎么有空去投入身心的读书呢?

但是,如果你投入时间,特别是代入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沉浸式读书,读经典,必然有所获益。

这是一个速朽的时代,读书人需要不朽的经典去构建更坚固的精神世界。

以我个人为例,我最爱读的类型是小说,其次才是历史。

AI肯定会写公文,但它写不出经典流传的小说,因为它不懂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无法与人类共情。

每一本能让我深度共情的小说,故事的主人公都与我有相似的性格、经历或者好恶。上学期间沉下心读过的小说,现在工作后对照经历去反刍,心有戚戚。

一个人的人生很短,能接触的人,经历的事,能去的地方,明白的道理都有限。

一本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就是给你打开了一个平行世界的窗户,体味不一样的人生百态,感受更丰富的酸甜苦辣——从功利的角度看,肯定没法让你走捷径,但有可能让你少走弯路,少犯致命错误。

更好的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甚至,每次读完,都仿佛用主人公视角过了一遍人生,不是完成任务后的志得意满,而是感到怅然若失、略有遗憾。

从去年开始,我梳理了十本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主角和我差不多,都可以算是知识分子,或者是读书人。

主题从爱情、到婚姻、到事业、到岁月、到人生。

写出了很多知识分子共性的问题:夹在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的纠结、挣扎、困惑、彷徨与奋斗,也白描了从民国到近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群像和世象人情。

不同于《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这类古典世情小说,这些书很能给当下的我们提供镜鉴。

这些书我大多少年时就开始读,到现在人近中年,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再读来,仍觉受益匪浅。我努力的挤时间写些书评,可受制于现实情况,进展很慢。

不着急,慢慢来,读书本就是很私人的事,写文章就更是了,我又不靠这个生活。

我想着写完了,也可以集结成书,名字就致敬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

十本书也推荐给我的读者朋友。因为原著经典,大部分都改编成电视剧,较之小说更通俗浅显。

推荐有时间的朋友先看小说,再看电视。有感触的话,欢迎交流。

《金粉世家》——爱情、婚姻

《围城》——爱情、婚姻、人生

《沧浪之水》——异化与自省

《彷徨》与《呐喊》——知识分子的宿命

《平凡的世界》与《人生》——追求与取舍

《国画》——腐化与权术

《青瓷》——关系与财富

《遥远的救世主》——认知与变化

《子夜》——历史不断重演

《一地鸡毛》——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大部头的长篇请省略,时间也有限,不要铺陈那些情节:看道明的表情。

这里面,鲁迅和路遥的著作各有两部,但是放在一起读,人物非常互补(例如孔乙己与魏连殳、孙少平与高加林),对社会的展现更加全面立体,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体现作者的良苦用心。

最近,我读完了阿耐的《大江东去》,对大江大河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思索。感到遗憾的是,从1900到1970的一代,都有形象鲜明的主人公。

到了80后,反而面目模糊。

或者说,压根没有经典小说去展现。

也许时代在等待你我,去发现,去谱写,去完成。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不定期更新

与你谈文论酒


本文为原创内容。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也欢迎关注我的知乎账户:剑寒生,有专栏文章

谈文论酒
读读历史、聊聊感悟。追风赶月莫停留,世事如棋局局新,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酒与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