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20)| 老剧新看

文摘   2024-09-20 17:33   北京  

*本文为「谈文论酒」原创内容 

各位读者,咱们继续来聊大明王朝1566。


这一篇之前发过,时隔多年,剧情终于推演至此。


读过《浮生六记》的读者应该都知道,作者沈复的妻子就叫芸娘,两人也是这本自传体散文集的男女主角。

我高中时读《闲情记趣》的片段,那时候觉得,哇,这真是神仙眷侣,向往的生活啊。

后来,买了全本读完,不由一声叹息,果然是前期有多美好,后期就多悲惨。

林语堂曾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推向全世界,并且在译本的序言中写道:
“芸娘,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现实不是文学创作啊,同志们,可爱,脱离了实际,很容易就变成可怜。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个人觉得,刘和平在创作大明王朝里的沈一石、高翰文和芸娘时,有借鉴《浮生六记》里的形象。
芸娘就不用说了,始终是个苦命的人。
沈一石和高翰文则是沈复的一体两面。
沈复爱好风雅,曾经经商,虽然很失败,没赚到钱。

沈一石是个爱好风雅的儒商,江南首富。
沈复是个读书人,想要出仕,但科举不顺,只做过幕僚没做过官。

高翰文也是个爱好风雅的读书人,科举高中探花,入仕为官。
可以看出来沈一石和高翰文身上都有沈复的投影,只不过二人在大明宇宙里都更加成功罢了。
所以,我们在下面的剧情里可以发现,沈一石和高翰文第一次见面就惺惺相惜,颇有知己之感。
大明王朝的最后,高翰文娶了芸娘,走起了沈一石官商的老路。不能不说是作者有意为之。
当然这是后话不提。
不闲扯了,咱们赶紧进入仙人跳的正题吧,不然小阁老又该骂人了。

高翰文中美人计


高翰文到了沈一石的织布作坊,一开始是有防备的。


而沈一石是何方高人?一开始就只跟高翰文谈正事,谈工作,谈丝绸,谈政治……



看完织机,就要看绸样。这绸样便要去在沈一石和芸娘幽会的别院看。
沈一石循循善诱,高大人不用担心,这是正经的外贸展厅。我们央企织造局做生意,肯定基础设施要弄好。
高翰文放松了警惕,该来的也就来了,此时一曲《广陵散》从别院飘来,挑动起爱好音律高大人的心弦。
沈一石解释了两句,轻轻带过,继续让高翰文看绸样,不得不佩服沈的机变和口才。

高翰文全程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广陵散上。眼睛直往琴声来处瞟。

沈一石继续介绍绸样,高翰文却叫了一句“可惜”,沈一石却是明知故问。

高翰文这种才子最是好为人师,你给他送钱远不如向他请教琴艺。

“曲有误,周郎顾”,沈一石真是六六的。嵇康这曲《广陵散》用在此处,丰富了高翰文的人设,也丰富了沈一石的人设。高翰文世家子弟,又是探花出身,喜欢《广陵散》不足为奇。

然而沈一石仅仅是个卖丝绸的商人,在音律的造诣上却不弱于高翰文,这才想得出这出美人计来引高翰文入套。两人皆爱《广陵散》,所以高翰文未失了清高气,权势、财利皆不能让他动心;只是沈一石还要天天虚与委蛇,迎合权势,追逐财利,内心又该是如何煎熬。这两人内心有某处是相通的,后面高翰文变成了第二个沈一石,也是令人唏嘘。

不过,我个人不怎么喜欢《广陵散》,太素,而且我也不会弹古琴。

要是吹个笛子吹个箫啥的,倒是可以应付。我说真的吹箫啊,不是开车,《梅花三弄》、《平湖秋月》都行。

沈一石听了这番话,虽然是要给高翰文下套,内心却有了知音之感。不过他还是按原计划下套高翰文,请高翰文教芸娘琴艺。

高翰文当然愿意,随沈一石进了琴房,看到弹琴美人。

这美人计高明在不着痕迹。

先是借看绸样,让高翰文听琴,无意弹错,高翰文主动聊起广陵散,沈一石再借机提出让高翰文教琴,高翰文此时便不会拒绝。琴声早显露出芸娘九分的才华,高翰文起了知音之意和好奇心,此时再让芸娘露面,原来是个顶尖的美人,这美貌的冲击性也从十分扩大到一百分了,高翰文如何能不动心。

假如沈一石一来就安排芸娘露面,高翰文一定会存了警惕和轻视之心,自然就难中计了。这里面最高明的安排便是让芸娘弹错,一则弹错才能让高翰文注意,二则弹得太过完美便和高翰文相当了。男人会爱上有才华的女人,尤其爱才华无法胜过他的女人。

《人民的名义》里的高育良与高小凤也是如出一辙。

高育良喜欢和高小凤讨论《万历十五年》,可他老婆吴老师可是明史专家啊,但是太懂了,懂到能和他争论便也不可爱了。

又让我想到了方鸿渐、苏文纨和唐晓芙了,一个道理。

还记得《洪武大案》吗?蔡玄套路秦升时,也说蔡珏是他侄女。

我深刻怀疑天下的仙人跳都差不多,高级皮条客都会有个才貌双全的侄女。

高翰文这个“难得”已是失言,他意识到自己失态,赶紧转移话题。

沈一石刚才高翰文一番琴曲之谈,颇有知己之意。于是决定暂停施展“仙人跳”,试图说服高翰文妥协,带他去了账房。

这个账房就是连浙江巡抚也没资格查阅的,但是沈一石把这些年的账读给了高翰文听,这也是后来高翰文能背给海瑞,并助海瑞破案的关键。

这些账本的主体思想就是,织造局的银子,大都被内廷给贪了,所以,改稻为桑并非为了补国库空虚,其实是为了满足嘉靖的需求。

等于是告诉高翰文,这趟浑水你不要趟了,要么赶紧跑路,要么答应条件改稻为桑,等到明年好拿着政绩回京复职,说不定还能升官发财。

高翰文问沈一石为什么要告诉自己这些内幕。

沈一石的说法,到挺让人感动。

个人觉得,他说的也不一定不是真心话。

沈一石细细地给高翰文分析利害关系,但他此时还没有意识到改稻为桑是一步死棋。以郑、何二人的方案改,百姓必乱,到时候提出“以改兼赈”方案的高翰文,也绝无法置身事外。沈一石毕竟是个商人,他也想不到百姓会反这一层,或者他也不在乎,大不了他跟着杨金水逃到其他地方就是了。沈一石是商人出身的高翰文,高翰文未来也走了沈一石的老路。

高翰文还是很有底线的,这一点比他的前任马宁远,那至于郑必昌、何茂才之流就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威逼不成,沈一石又换了个角度,用资本家的逻辑开导高大人。


是啊,我低价买了你的田,再让你来给我种地,我还是会给你钱,你怎么会饿死呢?

套用到如今,譬如现在各个企业号称创造了多少就业岗位,反过来难道不是这些岗位给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吗?资本为权力服务,权力又反过来帮助资本压榨底层人民。

更有趣的是小说里高翰文后面问的问题,剧里并没拍出来。

高翰文沉思了,稍顷又抬起了头:“照沈先生这样说,明年那些买了田的丝绸大户都会雇佣今年卖田的灾民?”
沈一石“大户自己也不会种田,不雇人那么多桑田谁去种?”
高翰文“也会像租种稻田那样跟雇农四六分成?”
这一问把沈一石问住了。
高翰文接着说道“无田的人多了,都争着租田耕种,田主倘若提高租赋,三七,二八,甚至一九,百姓租是不租,种是不种?”

被问住的沈一石从来也不在乎这个,他考虑的只是更好的服务权力,更好的赚钱罢了,百姓与他何干,不饿死就好了。

沈一石何等聪明,他见劝不动高翰文,再怎么欣赏他,也绝不会背叛自己的立场。抛出了芸娘,按原计划实施仙人跳。

高翰文自然不会拒绝。

琴艺便是情意。芸娘知道,沈一石也知道,他们的情意断了。从此以后,芸娘的情意便是高翰文教的了。


沈一石交待完,便出了门。可以想见,他的心里是极为挣扎痛苦的,将自己心爱的女人拱手相送,(这次不是送给太监),同时了毁掉一个无辜清白的知音。

芸娘和高翰文在屋子里弹琴,沈一石在他的书房里听。背影很惆怅。

他叫来织造局高矮胖瘦四个太监。一人一千两,让他们去捉奸。

沈一石可能是想听完琴曲。他的内心有一个魂归邙山的嵇康,但他只能在世间做一个满身铜臭的沈一石。他也有他的”不得不“。

一曲终了,芸娘心中不忍,让高翰文先走。(让我想起《色戒》里王佳芝对易先生的那句“快走”)

沈一石对高翰文还是有不忍之心。

对付高翰文这种清高的文人,无赖的太监真是再适合不过了。一群太监逼着他写和芸娘“通奸”的字据。

高翰文一脸懵圈,他不懂为什么太监会出现在这。芸娘哭着解释。

倾心相许的女子从一个“心气高即使年纪大了也不愿嫁”的白莲花,变成了一个富商送给太监的瘦马。高翰文内心悲愤可知。

最后这句话非常搞笑,我当时看到的时候都快笑喷了。

嵇康要是在天有灵会雷遁,那他早就去雷击司马昭和钟会了,还会有三家归晋,五胡乱华吗?

太监可不管你这一套。

最后,高翰文写下了这么几个大字:“我与芸娘之事,与他人无关!”

仙人跳坐实。

这字据也成为后面郑必昌、何茂才要挟他的证据。

不愧是探花,这种情况下,字也写的不错。可惜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请听下回分解。

读者朋友都看到这了,觉得不错就帮忙转发下呗,您的关注是我更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大明王朝1566小说、电视剧
廖诗琴、风乎舞雩的知乎专栏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

定期更新

与你谈文论酒



本文为原创内容。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也欢迎关注我的知乎账户:剑寒生,有专栏文章


谈文论酒
读读历史、聊聊感悟。追风赶月莫停留,世事如棋局局新,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酒与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