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18)| 老剧新看

文摘   电视剧   2024-09-06 17:32   广东  

*本文为「谈文论酒」原创内容  

各位读者,咱们继续来聊大明王朝1566。

上集海瑞终于出场,高翰文、王用汲也到了浙江,改稻为桑的推行又再次从朝堂转到了地方,目前浙江官场主要的几个人物的态度分别是这样的:

郑泌昌、何茂才(严党):借着灾情压低田价,逼百姓卖地。推行改稻为桑的同时,从中再捞一笔。

高翰文(严党):翰林出身,理学上有名气,政治上有抱负。想通过“以改兼赈,两难自解”推行改稻为桑,在地方上建功立业。但是在和胡宗宪一番交谈后,意识到自己之前想的过于简单,希望在推行改稻为桑的同时不要让百姓贱卖田地。

海瑞、王用汲(清流):裕王举荐,帮百姓争上一争,阻止百姓低价卖地。

且看他们如何商议高翰文提的“以改兼赈,两难自解”。

浙江巡抚的第一场会

▼高翰文上了议事厅。会议还未正式开始,先是绕着座次,打了一番官司。

▲郑泌昌对高翰文极客气,站起来迎了迎。

▼注意,高翰文的座位被安排在了何茂才的对侧,位置仅次于郑泌昌和何茂才。按理说杭州知府是不该做这么高的位置的,但考虑到他是严世蕃派过来,且“以改兼赈,两难自解”是他提的,所以特意为他安排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

即使如此,按官场的规矩,高翰文也是要谦让一下,大家再捧一下,他落座才算照顾了大家的面子。高翰文翰林出身,对地方这些规矩是不懂的,径直坐下。何茂才的脸色就变得很难看。


▲何大人这段非常有趣,他拿着扇子,见高翰文这么不懂事,想拿起扇子指着骂,又想着不合适,硬生生忍了下去。在中国,座次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前面商量毁堤淹田时,沈一石在沈宅,即使身为主人,对着郑泌昌也是要让一让主座的。这个“让”和“不敢”都是很重要的。

▼高翰文落了座,海瑞和王用汲却没有座。


▲一眼便可看出哪个是海刚峰。站的笔直才是“海笔架”。王用汲要柔和的多,背微微躬起,头也低着,便是下属见上级的标准姿态。

▼高翰文见如此,开口了。

▲何茂才升了官,官威极大,呵斥起海瑞王用汲就像呵斥仆人。

▼王用汲见如此,已经准备退下去了,但看了看海瑞,却还是站住了。

▲上期我说到,大明王朝里,我最喜欢王用汲。因为我和他一样,都是个普通人,做不了海瑞。有良知的读书人,应该都和王用汲差不多吧,随波逐流却心存良善,没有“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气魄,心中却还是存着正气。

所以我们才需要海瑞这样的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高翰文说话了。

▲何茂才要发作,被郑泌昌用眼神止住,他给高翰文面子,给海瑞和王用汲设座看茶。郑泌昌比何茂才到底要老沉。

▼看茶的是先前要了高翰文玉佩的书办,且看他如何解决他拿了高翰文玉佩的事情。

▲书办要悄悄地把玉佩还回去,就绝对不能引人注意。他把玉佩放在盖碗下面藏起来,只有高翰文拿起盖碗的时候能看到玉佩,高翰文只要那个时候拿回玉佩,看起来就像是用双手拿盖碗,自然其他人就不会注意到。

书办要奉茶三杯,高翰文职位最高,肯定要先给他挑。那如何保证高翰文能在三杯茶里面准确的挑到藏了玉佩的那杯呢?

注意三个盖碗摆的形状。三个盖碗被摆成了三角形,两杯在书办那侧,一杯朝向高翰文。那自然高翰文就会拿起冲着他的那杯茶。所以特别自然的,高翰文收回了他的玉佩,而这一切,极其自然。

所以,读者您觉得梅长苏穿越进大明王朝,能做的好这个书办吗?

不要骂,这个书办后面还有很多亮眼的表现。

▼座位和奉茶的官司都打完了,终于开始正式议事。


▼议案自然通篇都在讲如何迅速麦田改种桑苗,但对卖田百姓的保障措施自然一字未提。海瑞一看,就站了起来。

▲高翰文让海瑞先坐下,海瑞看他是善意劝止的神色,便也坐下了。海瑞不是不懂人情世故的莽撞之人,他只是更讲原则。

▼高翰文听进了胡宗宪的话,此时自己直接上来争了。

▲高翰文的话和胡宗宪当时劝他的话如出一辙,高翰文人并不坏,严世蕃选他来也是想让他看着郑泌昌何茂才,不要捞的太厉害。只是他也未曾想到高翰文会有和胡宗宪的那番交谈,结果一上任就和郑泌昌何茂才较上了劲。

试想如果没有胡宗宪之前的调教,高翰文很可能就被郑、何蒙过去了。这时候海瑞再反驳,无论分量和话语权,都弱太多了。胡宗宪用心良苦啊!

▼郑泌昌和何茂才也没有想到高翰文竟然一来就反对他们的做法,偏偏“以改兼赈,两难自解”这个方案是高翰文提出来的。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反驳。


▲浙江大大小小的官员还指望从这里面捞一笔,五十石一亩的价格当然是不会买的。

▼何茂才被顶住了,高翰文这是在断人财路,他一下子就怒了。

▲何茂才刑名出身,扣帽子向来拿手。不过一般争辩只能扣帽子了,基本也就是词穷理输了。

▼高翰文翰林院出来,口舌之争也挺拿手。

▲海瑞王用汲也跟着一起顶 。何茂才和郑泌昌胆子再大,也不敢第一天就把吏部新派来的三个官员都干了,那还不被弄死。

▼郑泌昌作为现场官最大的人,自然要主持大局。

▲郑泌昌用了胡汝贞“事缓则圆”法,把事情往后拖了拖再看。也给高翰文、海瑞、王用汲第二天去粮食、丝绸作坊埋下了伏笔。

本以为走个过场就能达成一致,没想到上来就碰了钉子。第一场会就此不欢而散,开会谈不拢,会后郑何就要整人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请听下回分解。

读者朋友都看到这了,觉得不错就帮忙转发下呗,您的关注是我更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大明王朝1566小说、电视剧
廖诗琴、风乎舞雩的知乎专栏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不定期更新

与你谈文论酒


本文为原创内容。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也欢迎关注我的知乎账户:剑寒生,有专栏文章。


谈文论酒
读读历史、聊聊感悟。追风赶月莫停留,世事如棋局局新,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酒与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