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谈文论酒」原创内容
最近因为搬家,把之前的书整理打包,翻出了多年前的一本《沧浪之水》,晚上等孩子睡着,又粗粗的读了遍。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从读研到工作,从成家立业到结婚生子,这本书我读了太多遍,不同阶段的感触不同,但总是常读常新。
比如这次,我发现自己很喜欢的一首宋词,竟然出现在小说里的一个细微处。
这首词我去年中秋时还分享过,如下:
它在小说中出现的背景是:池大为在卫生厅被边缘化7年后,因为种种机缘,终于重新获得了马厅长的信任,被提拔为中医学院的科长。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科长,却是他仕途的起步。
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做好中医学会的论文评奖工作。因为当年要升级为省级奖项,且分管文省长要参加,所以马厅长特别重视,让池大为和相关方提前勾兑好。
和往常的评奖一样,都是先确定获奖评委和名单,实际上就是一次利益分配,池大为事事小心,全部按照马厅长的意见落实。没想到,开会过程中有一个叫许小虎的小伙子,因为不满评选的暗箱操作,站起来提意见。
会后,他又找到了池大为,池大为非常紧张,一方面作为评选经办人怕他再去添乱。另一方面,又怕马厅长误会他们私下有什么瓜葛。
于是池大为找了个僻静的茶楼,安抚许小虎,先拿出自己发表的论文给许看,告诉他自己也没有评上奖,平复他的情绪,又反复给他做工作,终于劝服他不再去闹。
小说原文写到:
喝完茶我抢着结了账,他跟我握手说:“池科长你还不算一个最坏的人吧。”我说:“过奖了,过奖了。”出了门我说:“好自为之。”他一拍大腿说:“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这句词反复吟诵,回味无穷。
一本经典小说,一定不是胡编乱造出来的。作者在创作故事情节时,大概率是有过主人公的感受或经历,才能真实动人,打动读者。
举例来说,前文我也写过,钱钟书创作《围城》,正是从西南联大返回上海,并不如意时的牢骚之作: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也是刚参加工作不久,在日报社时的愤世神作。
刘震云的妻子郭建梅在一次访谈中说到:“夏天舍不得买一台电风扇,刘震云光着膀子,穿着松松的大裤衩,一边写,一边汗‘哗啦哗啦’地流……他不断地投稿,被退稿,投稿,被退稿——当时的退稿现在家里还留着,两三个大纸箱……每天熬夜写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早上天一亮送女儿去托儿所,接着要去上班,整个人黑瘦黑瘦的。”
幸运的是,两位作者不是小说里的方鸿渐和小林,他们最终熬出头了,名利双收。但创作时的窘迫和困顿,完美的代入到作品里,再加上深入的反思和提炼,才成就了两部经典著作。
《沧浪之水》的作者阎真是大学教授,小说前半部分,池大为因为清高正直而被排挤边缘,那种心酸、彷徨、迷茫写的淋漓尽致,特别动人。
可是到了后半部分,写池的发迹,简直就像爽文一样,很多细节都经不起推敲。阎教授毕竟没在机关工作过,认为发表几篇文章,做一个国家课题,读个领导的博士就能青云直上。
这种感觉很滑稽,就好比将大明王朝里的人物搬进琅琊榜,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田县丞也能完爆梅长苏。
再聊回《大明王朝1566》,我为什么愿意去解读,因为它太经典了,阅尽千帆,在同题材作品中,只有英剧《是,大臣》系列可与之比肩。
对比编剧刘和平老师的另外两部作品:《雍正王朝》和《人间正道是沧桑》,也都是非常牛的存在了,但各自都有明显缺陷。
《雍正王朝》是在二月河的小说基础上改编了,虽然已经改编的非常好了,但还是一股子野史演义气质,比如邬思道这个人物,你完全可以把他换成《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说唐》里的徐茂公,《朱元璋传奇》里的刘伯温,一个神机妙算的谋士,能够看破所有关节,人设太悬浮了。
其他人物如雍正、年羹尧、李卫、田文静、张廷玉等,虽然塑造的更复杂立体,但或多或少都有点脸谱化的毛病。人物演义化,自然情节也就野史化。
《人间正道是沧桑》正好相反,情节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但都能在近代史上找到原型,而且是杂糅在一起的。
比如主角杨立青,就是陈赓、宋时轮、杨至诚、肖劲光和曾克林的合体。
杨立仁,原型主要是邓文仪,同时还有胡宗南、沈醉等人的影子。
董建昌,前半部分原型是李济深和张发奎,后半部分是程潜。
瞿恩,黄浦军校政治教官的经历来自周恩来,被捕牺牲则取材于瞿秋白。从名字也容易看出。
范希亮,原型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范石生,第二个是宋希濂。也是从名字很容易看出,范希亮,就是综合了范石生和宋希濂的名字读音。
把好几个历史人物杂糅成一个角色,人物内核就容易分裂,比如杨立仁,他既要展现军阀和特务的冷酷,又要体现早期国民党人的理想和情怀,行为逻辑极难自洽。
即使黄志忠演技再好,也时刻让人感觉到疯狂和压抑。
《大明王朝1566》站在前两部作品的肩膀上,用虚构的情节、真实的人物去展现历史,却让熟悉那段历史的观众觉得在彼时彼刻,嘉靖就会那样决策,裕王、严嵩、徐阶、胡宗宪就会如此行事,海瑞就会选择舍生取义,甚至虚构的吕芳、杨金水、高翰文、沈一石、郑泌昌、何茂才,他们都立住了,栩栩如生。
人物立住了,剧情才流畅,博弈才好看,最后能表达的思想才深邃。
一部作品,能有一两个人物,有个性,有成长,有弧光就已经很经典了。
能够塑造出这么多出众人物的作品,那必然如一杯老酒,打败时间,愈久弥香。
本期为杂感,周五继续更新大明王朝解读,继续和大家分享这杯老酒里的甘苦。
读者朋友都看到这了,觉得不错就帮忙转发下呗,您的关注是我更新的动力。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不定期更新
与你谈文论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