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最近电视剧《小巷人家》热播,剧中黄玲得来了一些听说很高产的蛇瓜种子,黄玲为了让儿子吃得饱,邻居宋莹为省菜钱给儿子买电视机,于是两家一拍即合便在院子里种上了蛇瓜。没想到蛇瓜迎来大丰收,炒蛇瓜、蛇瓜汤、蛇瓜包子各种花式做法,根本吃不完。刚开始吃几顿时,大家都赞不绝口直夸好吃,可连吃数月后,两家看见蛇瓜就想吐。精彩的剧情,意外带火了蛇瓜,让蛇瓜喜提了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很多观众纳闷,这蛇瓜到底是啥?真有这么高产吗?为啥很多人没见过也没吃过呢?营养价值咋样?到底好不好吃、值不值得吃?
作者丨薛庆鑫 注册营养师
审核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王康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馆长
1
植物界里也有“蛇”
▲图:电视剧情节 截图
▲图:电视剧情节 截图
2
蛇瓜很能“生”
为啥现在吃得少、种得少?
蛇瓜很能“生”,特别高产,单株坐果数可达 25~30 个,单瓜重量可达到 600 克以上,而且可以吃多少割多少,还能自己愈合伤口然后继续长,可谓是“打不死的小强,割不死的瓜”。
如此高产的植物,正常情况下应该会很受欢迎,可为啥现在市场上很少见?这可能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
01 不容易种植
虽然蛇瓜适应性很强,耐高温、抗干旱,在 15~40℃ 条件下均能生长。但蛇瓜种子较大,种皮外覆有疏水层,种皮糙厚且木质化,还容易附着较多霉菌孢子,极易发霉,所以发芽率和发芽势较低。如果要种,需要温汤浸种,催芽后播种,比较麻烦。
▲蛇瓜种子 图:电视剧情节 截图
02 心理因素
蛇瓜外形吓人,只要种成功一两棵就能在院子里结满果实,想象满院子长得都是蛇瓜,“白天像蛇窝、晚上像晚上的蛇窝”,真的很容易被吓着。
并且,如果是在有蛇出没的地区,混进来一条真的,慌忙之下还难以分辨,不仅有危险还容易造成心理创伤。
▲图:电视剧情节 截图
03 味道难闻
新鲜的蛇瓜会散发着一股腥臭味,一般人接受不了,这也许是植物的自我防御机制。但这种臭味在蛇瓜被烹调成菜肴后便会消失,吃起来反而口感清甜,也算是“闻着臭、吃着香”的一种蔬菜了。
另外,蛇瓜比较娇气,在采收和运输过程中很容易被折断,市场成本高,所以也比较少见。
3
蛇瓜的这些营养,很牛
蛇瓜比较小众,属于瓜菜类的蔬菜,它和丝瓜算得上是有点亲戚关系,蛇瓜是葫芦科栝楼属的植物,而丝瓜是葫芦科丝瓜属的植物。
口感上蛇瓜和丝瓜有相似之处,只不过蛇瓜口感不如丝瓜柔软细腻,大多数人认为它的口感不如丝瓜,像是山寨版的丝瓜。虽然蛇瓜不如丝瓜好吃,但是蛇瓜的大多数营养可比丝瓜优秀太多了。
01 钙含量比牛奶高
蛇瓜的钙含量高达 191 毫克/100 克,这含量比牛奶还高,更是丝瓜的近 5 倍。虽然植物性食物的钙吸收率比不上牛奶,但胜在含量高,也是我们日常补钙的好帮手。
02 钾含量比香蕉优秀
蛇瓜的钾含量高达 763 毫克/100 克,这在蔬菜中算得上是佼佼者,比钾含量高的香蕉还优秀,是其近 3 倍,更是丝瓜的近 6 倍。并且蛇瓜镁含量也不错,是丝瓜的 2.5 倍,同时钠含量比丝瓜低。整体来看,蛇瓜属于高钾、富含镁,又低钠的食物,很适合高血压的人群食用,对平稳血压有很好的帮助。
即便不是高血压患者,一般人群也要注意补钾。根据《2015-2017 年中国居民能量和主要营养素的摄入状况》中的数据,我国居民平均每天钾摄入量只有 1547 毫克,这距离《中国居民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中推荐的 2000 毫克/天还差一截。多摄入钾不仅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同时也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中风以及冠心病的风险。
03 “便秘星人”建议码住
蛇瓜的膳食纤维含量在蔬菜中算不错的,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数据,其不溶性膳食纤维为 2 克/100 克,是西葫芦的 3.3 倍。丰富的不溶性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的机械运动,促进粪便排出体外。
另外,即便是在减肥的人群也可以放心吃,蛇瓜的热量比丝瓜还低,只有 18 千卡/100 克,只要烹调方式不油腻,就没有“腹担”,不用担心会长肉。
4
吃蛇瓜的小提醒
蛇瓜既可炒菜也能煲汤,想吃蛇瓜最好选择嫩瓜,这时候是最佳食用期,做熟后口感清甜。如果等到蛇瓜完全成熟,外表皮变成了橙红色,这时候就不好吃了,会有苦涩味且肉质疏松,只适合观赏。
另外,部分人可能会对蛇瓜过敏,如果是第一次吃,建议少量尝试。
总结:
蛇瓜营养很优秀,特别补钾,还能预防便秘,关键是对减肥人群也很友好。只不过它太能“生”了,自家种不仅会满院子臭味,还容易吃到吐;关键是这蛇形的外观,简直就是人造版“蛇窝”,一般人心理难以承受。话说,你会为了猎奇去种一棵蛇瓜吗?■
参考文献
[1]张朝明,邓俭英.蛇瓜资源农艺性状相关性、主成分与聚类分析[J].种子,2023,42(9):86-92F0003
[2]李兴需,徐翠容,王芸,邹照贝.武汉地区蛇瓜高效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22(1):41-42
[3]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1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
本文来源:科普中国
本文编辑:小璇
▼喜欢,就给我一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