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数学本质 培养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教学分析

百科   2024-09-13 07:20   山东  


点击蓝字 了解更多精彩



01

教材分析


01.内容安排及变化


 新教材的第一单元是《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旧版教材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包含两部分知识,一是1~5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是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单元是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的起始单元,后面还会进一步学习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等,所以这个单元的学习,为后续数的认识和运算奠定了基础。从整体上看,整个单元的结构变化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在层次上更为合理,内容上也有很多细致的变化。


       

       1.主题图

      新旧教材都是采用了农家小院的情景图。不过,为了结合最新国情,旧版教材的奶奶的农家小院在新版教材中成了一家五口的农家小院,更能体现新农村的面貌。除此之外,情境图中可数的事物变多,这就为学生从多种事物中抽象出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1~5的认识

 对比新旧版教材在1~5的认识这一节内容,可以发现新版的教材编排的形式、逻辑基本上与旧版教材没有差别,但是在层次上有了变化:

 第一,新版教材呈现了具体的数量的素材有两个,旧版只有一个。



第二,旧版教材中的认识数层次是:实物→数→小棒;而新版的认识数的层次是:实物→相同数量的点子→数→生活中的实物。相较于旧版教材,新版教材更符合数产生的规律也更符合认知规律,即认识的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感性一般再到理性具体,认识了数以后又回到现实生活中——“1还能表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的数量?2、3、4、5呢?”,引导学生丰富对数的认识。新版教材中这种层层递进的过程体现的更清晰。


在小学阶段的计数模型有:点子、计数小棒、计数立方块。新版教材在这节内容中将旧版的小棒换成了点子,使得计数的模型更具有结构化,即5个点子构成一组,更有利于学生认识数。教材呈现了涂点子的过程,在涂的过程中很充分的体现了5的分和合的过程,也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第三,增加了“1还能表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的数量?2、3、4、5呢?”这样的一个问题,教材在问题的下面呈现了1能够表示的事物的数量:“1名学生”、“1只猫”、“1个菠萝”、“1根小棒”…...学生通过说一些用1~5各数表示的事物的数量,初步体会数是由数量抽象出来的,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第四,在学习写数的部分,新版教材增加了形象生动的数字象形实物,这符合刚入小学的学生学习写数的特点。


     “比大小”变化不大,还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一对应比较事物的数量关系,二是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关系。“第几”部分换成了高铁的情境,体现了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第五,分与合这部分内容变化较大,旧版教材是先学4的分与合,再学5的分与合,于是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上学生要经历2课时的分与合的新课学习。新版教材重新设计了编写思路,即首先学5的分与合,然后在“试一试”的模块里面让学生自主经历4的分与合,然后通过猜数游戏学习3的组成。需要说的是,“试一试”这个模块是新版教材新设计的模块,在旧版教材中是没有的。一年级上册的新版教材中“试一试”模块出现得不多,其具体内容有的是对旧版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的整合,有的是新编写的内容。

3.1~5的加、减法

新旧版采用同样的素材,但是新版教材更注重对加法意义的动态呈现,这种动态呈现是对旧版例1的设计的优化。旧版教材用集合图表示3+1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相对困难,新版中的图示体现了“合”的过程,课本左侧呈现的是3个点子和1个点子两部分,用一双手将两部分点子“合”到一起去,箭头指向右边,表示经过“合”得到右边的4个点子。这样的优化,有助于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新教材在例1的后面新增了“试一试”的活动,这里编写呈现三个层次:首先是问题,然后呈现果果和花花的桃子的数量以及两只小猴儿桃子数量的比较,据此呈现了果果的想法,最后呈现了加法算式3+1=4,这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意义。新旧版在例2加法的计算上编排变化不大。

新版中减法的编写思路和加法一样,更加注重对减法的意义的动态呈现,使孩子们更为直观地认识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计算在内容的编排上,没有太大变化。

      4.0的认识和加、减法    

     新版和旧版的编写思路是一样的,但是情境素材做了改变,新版的素材是熊猫吃竹子的情境,旧版则是猴儿吃桃的情境,但他们本质上呈现的内容没有变化。还有一个改变是设计层次的改变,新版中是在呈现了直尺上的0以后,就呈现“你还在哪儿见过0?”之后再呈现0的写法;而旧版则是先呈现写法,再呈现“你还在哪见过0?”这个问题,这个细微的改动,在层次上的确更合理些。其他内容新旧版教材变化不大。

      5.整理和复习 

                                                         

这部分新版教材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结构化思想的建构。

此处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这一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说一说你的收获”,引领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联系的基础;第二部分是通过“你还学会了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吧!”,引导学生自主对本单元学习了的知识进行整理,教材呈现了一些整理的“知识图”,当然学生也可以有不同的“知识图”或者其他的形式的图表。以上活动的设计是全新的,学生从低年级段起开始建立起构建知识间联系的观念,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02.寻找相应的课标要求

   

 一年级是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开始,其学习内容看起来难度不大,实则对今后的数学学习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活动,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

      2022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数的意义,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与运算之间的关系,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了解符号<,=,>的含义,会比较数的大小;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感悟相等和不等关系。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学生熟悉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可以用对应的方法,借助圆片、小方块和小棒等表示相等的数量,然后过渡到用数字表达,使学生体会可以用一个数字符号表示同样的数量。

2.把写数字作为教学重点,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写字时,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书写范例,按照范例书写。

3.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义,感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03.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学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在数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的后继关系,掌握数的顺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能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使学生在分物的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数量到数的抽象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3)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并理解数的基数、序数含义,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4)使学生经历实物的合并和减少的过程,并逐步抽象出算式的模型,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够用算式表达现实情境。

(5)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思考、探索0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含义。

       2.学习重点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学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在数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的后继关系,掌握数的顺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能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使学生在分物的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数量到数的抽象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3)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并理解数的基数、序数含义,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4)使学生经历实物的合并和减少的过程,并逐步抽象出算式的模型,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够用算式表达现实情境。

(5)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思考、探索0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含义。

       3.学习难点

(1)从实物中抽象出各数,能用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2)经历从现实到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02


教学说明

1~5的认识



 1.看图识数

 从主题图出发,先让学生看一看图上都有些什么,直观感受现实情境;数一数它有几个,把情境抽象成具体的数字;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利用小圆片表示你数出的数,搭建现实情境与数字模型之间的桥梁。同时让学生体会一个数字可以表示不同事物,让学生感知如何用1-5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2. 拨珠数数

 利用教具教师拨一拨,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小圆片)。通过从实物到数再到实物的过程,让学生再次搭建抽象与具体的桥梁,认识1-5。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每增加一颗珠子就增加1,就是下一个数,每个数都是几个1累加而成的,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大,让学生体会数的累加性和顺序性。

 3. 描数写数

 出示视频或图片,先让学生感受数字象形事物,再让学生描一描,写一写。让学生生动形象的感受抽象数字。


DECEMBER


比大小


   

 1. 分一分

 创设情境,要把水果分给小猴子们该怎样分呢?提出问题,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2. 比一比

 通过分水果,先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例如:猴子和桃子同样多,都有3个,所以正好分完等。从实物的一一对应关系,抽象到数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认识大于、小于和等于这三个符号,让学生感受数学语言的简洁性。

 3. 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大于、小于和等于号还能表示哪些数之间的关系呢?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通用性,学会用这三个符号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第几




 先让学生通过数一数图片中几个人在排队来感受数量的多少;再让学生说一说他们都排在第几个来体会序数和基数的不同;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谁排在第几个,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在对比中再次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渗透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DECEMBER


分与合



1.分一分

把5个玉米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呢?通过分实物让学生有序观察和思考5的组成,从而抽象成数字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组成5。

2.摆一摆

通过对5的学习学生自主操作完成4的分与合,完成知识的迁移。

3.猜一猜

在猜数活动中让学生感知3的分合,从而加深学生对分与合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分,培养学生有序思考。

加法


      

 1.摆一摆

 摆出3个圆片,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摆的圆片可以用数字几表示?你能把这3个圆片分成两堆吗?可以怎样分?然后研究4个圆片、5个圆片的摆法。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加法的意义奠定基础。

 2.加一加

动态演示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气球的合并过程,让学生用手势演一演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说一说怎么得出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在一起是4个的,如利用数的分解和组成或数出来等。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用算式表示刚才的合并过程,从圆片抽象成算式模型,用符号表达加法。

 3.说一说

 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3+1=4表示什么意思吗?让学生体会加法算式是把两个量合并到一起的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DECEMBER


减法


 

 让学生经历气球减少的过程从现实情境中感受减法就是总数中减少一部分,再利用圆片抽离情境,感受减法的特点。然后,抽象成减法算式模型,用符号来表示减法。最后回到现实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模型还能表示什么?丰富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减法的作用。


0的认识和加、减法



1.说一说  

从大熊猫吃竹笋的情境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吃完一个还剩几个个,再吃一个呢?就没有了用0表示。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感受0表示什么也没有。

2.找一找

同学们在哪还见过0呢?让学生感受尺子上的0还可以表示起点。还可以丰富案例感受0的不同作用。

3.写一写

动态演示0的写法,让学生描一描,写一写。认识数字“0”。

4.议一议

出示情境,说一说3只小鸟都飞走了,还剩几只?你是怎样想的。4只青蛙,又来了0只,现在有几只?再次让学生感受0表示没有的同时,让学生用数学算式来表示情境,感受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性。


DECEMBER


整理和复习



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联系,慢慢学会记录收获。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对本单元学习了的知识进行整理,以"知识图”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产生关联知识的意识。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分享

点击“转发”


                                                                                                        


                      供稿|田丁丁   张悦

                      审核|马然


追寻数学本质
数学教育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