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开学第一课” ——以一年级《数学游戏分享》为例

百科   2024-09-14 06:03   山东  

我的一年级数学

我的“开学第一课”

——以一年级《数学游戏分享》为例



今天是2024年9月4日,开学的第三天。经过2天全校统一组织的开学适应活动后,我总算能开始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了,心中无比激动。按备课进度,一年级第一课是预备单元《数学游戏分享》的第一部分——“我和我的幼儿园”。这节课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也是新课标提出的体现幼小衔接课程的第一课。

课本教材

2022年版新课标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了本轮课程标准修订体现了五大变化,其中第五条变化——“加强了学段衔接”里面指出:“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计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教材的编写也的确符合了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要求,但同时似乎也给我们老师“增加”了许多教学负担:首先,这样的游戏化活动要求孩子需要有很好的表达基础,课堂上才能呈现出你一言我一语的生动场景;其次,课堂上以游戏为主线,就需要老师具备很好的活动组织能力,否则整节课就是乱哄哄一片;第三,需要游戏就少不了不同款式、不同形态的游戏道具(学具),不然学生只能空想;最后,课堂要生活化,那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会观察,善观察,勤思考。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本课时的设计。



01
用“数”交流

恩格斯说:“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换言之,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数”和“形”。

课始,我从“数学”学科和孩子们聊起。提问:“孩子们,今天是我们上的第一节数学课。谁来说说看,你觉得数学和什么有关呢?”一年级的小朋友出于认知经验和生活积累,一致认为数学是和数字有关。虽说这样的表述并不十分准确,但从一年级小朋友的认知出发,“数”和“数字”似乎都一样。因此,我调整了课前的教案,学生通过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幼儿园、介绍自己的小学,请出了数字宝宝0~9。在这个过程有小朋友说到:我的学号是19号、我家住在21层、我们学校一年级一共有10个班……我并没有急着出示这些数,而是追问:“19这个数中藏着哪两个数字宝宝呢?”小朋友自然知道是“1”和“9”。这时我顺势引导:“这位小朋友真棒,一句话中出现了‘1’和‘9’两个数字宝宝,把这两个数字宝宝拼一起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数19。”

数字宝宝

新教材在编排的时候特地把“10的认识和加减法”作为独立单元,其目标之一就是要强调位值制,即不同的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数值不同。因此当学生已有经验和理论知识有冲突的时候,我们便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在游戏的同时,为后续“数”的学习埋下伏笔。


02
用“形”游戏

本课第二个交流活动是介绍在幼儿园里玩过哪些形状的玩具,即“形”知识的唤醒。

课上,我并没有问孩子幼儿园玩过哪些形状的玩具,而是顺着本课主线,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数学除了研究‘数’,还研究什么?”果不其然,学生课堂上说的不是加减法就是乘除法。在一次次引导后,才出现了图形(我今天教学的一年级两个班都如此)。或许有教师会觉得这样绕一圈后再出现图形过于浪费时间,但我认为,小学的起始课,学生应该对我们主要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课后我通过和孩子聊天,也发现,孩子们对数学是研究数和形印象深刻。)因此在图形出来后,我抽象出了“形”,随后提问:“幼儿园里玩过哪些形状的玩具?”学生交流后我并没有止于此,而是通过摸一摸和找一找的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感性经验。学生也能说出积木有的比较厚,有的比较薄(虽说,平面图形是没有厚度的,但对于实物积木来说,并没有错,毕竟生活中是没有平面的)。


今年9月的新教材问世,相信不少教师都发现,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应该是:内容减少,要求提高,深入本质,逐步到位。既然有了这样的定位,因此我试图在第一节课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增加体感,初步区分立体和平面图形,为后续图形的认识教学埋下种子。

课堂最后,在学生分享数学游戏的活动中结束了本课教学。原想着课堂给孩子玩一个“数字炸弹”的游戏,由于前面的游戏过程适度增加环节,使得这一游戏只能放至下一节课。


板书设计

下课之后,偶然和一位青年教师在聊天时,她说发现一年级的内容很简单,一课时内容感觉10分钟就能完成。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新教材的编写,对学生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如本节课,学生第一、第二个活动就应该慢慢培养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而这样的表达,需要我们老师反复训练,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这一切需要很多时间慢慢磨合。






追寻数学活力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追寻数学本质
数学教育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