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新教材培训(适应未来,拥抱变革)

百科   2024-09-13 06:19   山东  


 2024年秋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在深入贯彻2022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匠心独运的全面革新,为孩子们的数学启蒙之旅铺设了一条更加丰富多彩的道路。这本新教材不仅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的一次深刻反思与重构,更是对未来数学教育趋势的一次前瞻布局。




新教材注意知识的结构化,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结构化的调整,将原教材中“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与“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整合成上下两个单元,学习完1-5的认识和加减法,可以利用学习方法与经验,迁移到学习6-10上来,这样,有助教学过程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体现知识的螺旋上升的体系。同样也将11-20各数的认识与11-20以内的进位加法,放在一起。先引导学生认识数的分解与组成,再比较数的大小,然后教学代数的加减运算,呈现了教材内容的更具有条理性、系统性,也呈现了运算的一致性与知识的结构化。

新教材在“认识图形”这一部分内容上也进行了细致的区分与深化。它将原本较为笼统的图形认识细化为“认识立体图形”和“认识平面图形”两个子单元,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不同维度图形的特征与区别。这种细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图形识别能力,还为他们后续的几何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认识立体图形”教材中,还增加了我说你猜、我说你搭,从触觉、听觉等方面进行游戏动手操作,加强对立体图形本质特点的理解。这样,更能精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图形认知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更加明确。









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有意增加了数学活动以及游戏内容,目的是为了帮助一年级新生适应学校环境,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数学学习经验,让学生在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后再开始进入数学学习,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为一年级新生提供一个平稳的过渡与适应过程。













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教材的编排让孩子们经历从实物的感性具体认知到用点子图表示具体实物的一般认知,再到抽象出具体的数来表示。整个过程体现了认识数的动态过程,最后再用抽象出来的数去数一数生活中的实物。较现用教材更具有一般性。例如:1 个人、1 只猫、1 个菠萝、1 支笔都可以用 1 来表示。
这样,由具体物品→用圆形(符号) →抽象到数1,新教材出现了“实物图——画圆圈——数字”的抽象过程,既符合数产生的规律,也符合低年级小学生认识规律,即认识的过程是从具象逐步过渡到抽象的。由于 “1 个人”“1只猫”比“1个圆”要具体一些,“1个圆”比“1”又要具体一些;反之,“1”比“1个圆”抽象一些,“1个圆”又比“1 个人”“1只猫”抽象一些。新教材能够注意学生抽象过程,层层递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在减法的认识中,老的版本教材是将4个圆卡放在一个方框内,然后用虚圆圈圈出一个,表示减少一个,得到4-1=3,是一种静态表现,不太利于学生理解减法本质。而在2024版新教材中,去掉了方框图,同时增加了一个小箭头和大箭头,小箭头表示的是去掉一个,大箭头表示去掉一个的结构,让静态的图变成动态的图,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在做中学,学中悟。从具体的实物气球飞走,到用半抽象的点子图表示去掉一个,最后抽象出数学表达算式,整个过程是理解减法本质的动态过程。


新教材注意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新教材在加法计算时,注意用支体语言(手势)来表示合并用加法,同时,重视呈现等量关系。让学生感悟加法的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感悟“加”:加是在原有数量基础上的增加,表达两个数量的和;二是感悟“相等”:相等是在表述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在量上是相等的。如果是联立相等关系,可以先写等号;如果是建立数量关系,那就要先写等号左面一部分,再写等号右面的结果,最后再用等号连接。这就体现了等号的另一层含义,联立数量关系。

教材还增加了“看算式,讲故事。”“看图讲故事,填算式。”体现了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强调知识的严密性。新教材在引导探究时,强调数学概念的严密性。如在教学“5的分解与组成”一课时,把5个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新教材直接出示5的分解图,有序地进行分解,让学生明白5个必须分成两堆,就不能分成0 和 5, 这样5实质是没有分解。为此,注意知识的严密性。这样的细节其实也是为后面学习加减法做孕伏。





在“问题解决”这部分内容,将原来的解决问题“图中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改成了“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更加注重对问题分析的过程。“阅读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是分析法,也可以是综合法,也就是说可以从条件出发去想,也可以从问题出发去想。“分析解答”重在关联运算中的意义,注重分析数量关系。“回顾反思”是加强方法和策略的反省和引导。在低年级的“问题解决”教学中,能够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与反思等能力,有意识与今后解决问题的步骤一致性。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要解决的问题与分析过程的方法。这样,抓住问题解决的本质,让教师教学时更有抓手。





注重知识生长与拓展过程。在“11—20的认识”单元中,安排了一节起始课“10的再认识”,进行承上启下,进行过渡,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度认识数字10,而且也是为学生后续学习11-20的认识,进行数的运算搭建了数与理融通的桥梁。体现了小学数学知识的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系统性、结构化等特点,为后续认识“11-20的数”做好必要的衔接。渗透位值思想,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也为认识“11-20的数”做好衔接。这样编排是对原教材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调整,也是一个的突破。


在解决逆向求和问题中,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有“领走”“剩下”的个数,逆向求出原来的数量。教材结合具体情境,引导用画图的方法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同样的圆片图来表示题目中的具体数量。便于直观呈现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图示加深了对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重在“整理与复习”上的调整。你学会了什么?并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写一写,把所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图”。并重视引导学生梳理与发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将“总复习”改编成“复习与关联”,先让学生进行回顾,这学期学习了哪些知识?用“知识图”进行梳理。再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按块梳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从横向、纵向进行各知识点的联系构结,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体现新课标中的知识结构性。即数与运算,数量关系,图形的认识,应用提升,自我评价,注意呈现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


追寻数学本质
数学教育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