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荐读 | 叶永烈:妻子杨家的身世

文摘   2024-07-23 22:20   浙江  
 提示请点击上方"舥艚公社"关注我们


编者按

7月22日下午,温州市政协组织举行有关纪念著名温籍作家叶永烈的座谈会,与会人员谈起叶永烈与龙港杨家的往事,都十分感慨。会后,有热心人士特向“舥艚公社”公众号推荐了几篇文章,今首先转载叶永烈先生的《妻子杨家的身世》一文,以示记念,以飨共勉。

叶永烈与妻子杨惠芬


我与内子杨蕙芬相识时,对她的家世并不十分了解。我只听父亲说,她的父亲杨悌先生曾赠字给我父亲,两家过去有过交往。两家都是“天涯沦落人”。


1997 年 4 月下旬,因温州市平阳县政府邀请我前去讲学,妻也随同应邀前往。


我们又应邀前往苍南县政府,会晤了苍南县政府的官员们。这时,已是下午四时,本应回平阳了,苍南的林勇先生是我们多年的老朋友 ,深知我们殷切的寻根之情。他说,张家堡离灵溪不过二、三十里,何不去老家看看? 林勇先生这一提议,马上得到陪同我们的平阳县朋友的支持。司机也说,机会难得,应该去看看。


这样,我才有机会跟妻一起“寻根”,来到她的老家—— 张家堡。妻在9岁时随她的父母离开平阳县来到温州 市。将近半个世纪,她没有回过老家!


张家堡是一个离东海不远的小镇。本来,这个小镇属于浙江平阳县。20世纪80年代初,平阳县分为平阳和苍南两县,张家堡被划入苍南县平等乡。


过去,张家堡因为张姓的人多,所以叫“张家堡”。一条二十来米宽的金斗河,把张家堡分为“张东”和“张西”两个自然村。这两个村加起来,如今已经有近万人了。


其实张家堡姓杨的人也不少,只是过去没有张姓那么多罢了。如今,杨姓的人越来越多,已有一千六百多户杨家人,比张姓更多。所以,张家堡已经从“张多杨少”转变为“杨多张少”。张家堡实际上已经成了“杨家堡”。


在张家堡乡亲们的簇拥下,我来到妻的祖屋。


在张家堡,一提岳父杨子恺(名悌字子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在张家堡,杨家祖屋是最大的院子,直到如今,当地人还称杨家祖屋为“杨子恺家”。


图片来自网络


祖屋坐落在金斗河边,鹭鸶池畔。金斗河一弘碧水,直通鳌江镇,在没有公路的年月,张家堡有着舟楫之便,相当繁华。


祖屋门前清清的池塘,因形状与鹭鸶相似,人称鹭鸶池。鹭鸶池的 “头”,朝着祖屋。


据告,祖屋是妻的曾祖父杨配籛所建。在清咸丰三年,皇帝亲封她的曾祖父为奉直大夫,于是圈地 28 亩,建 造起这座红楼梦中大观园一般的大庭 院,距今至少 150 多年了。这座大庭院便成了杨家祖屋。


当年,杨家祖屋非常气派,门前竖着八对旗杆。大门分左、中、右三个,门口蹲着石狮子。祖屋分前、中、后三进。院内有 18 个院子,238 间房! 据说,即便在下大雨时,走遍这 238 间房,身上也滴水不沾──因为所有的房子都有檐廊,这些长廊又彼此相通。


祖屋的东侧则是三间书房,当地人叫书屋”。杨家历代都是读书人,所以藏书颇丰。三间书房,犹如一座图书馆。


很可惜 ,祖屋在 20世纪40年代毁于一场空前大火。虽然尽力抢救,但是祖屋木梁、木壁、木门、木窗,而且铺着木地板,所以火势很猛,难以扑灭 。大火一连烧了好几天。遭此横祸之后,祖屋一片断墙残壁,只剩下几间房子和左右两个门台。中间的大门台已不复存在。


我和妻在残留的右旁门前留影,门台正面上书“清流带映 ”四字还清晰 可见。背面,写着“凝秀”二字。门梁上的青石,仍可见雕龙刻凤,依稀折射出当年的非凡气派。


在“文化大革命 ”中,祖屋再遭劫难,剩下的一些房间被拆除,但是那两个门台居然幸免于难,成为祖屋残存的标志性建筑物,犹如圆明园那残存的石柱,给人以无限悲凉之感。


图片来自网络


在祖屋不远处的一片水田里,巍然竖立着一对高大的石碑坊。我们走近碑坊,见到一座碑坊上书“贞孝 ”,一座上书“节女”。据告,这是清咸丰五年皇帝亲赐给妻的曾祖父的两个姊妹的。


匆匆参观一下祖屋的旧址,接着乡亲们便带我们去看“杨公祠 ”,此三字为上海华东师大教授 、著名学者苏渊 雷先生所书 ,内有妻的曾祖父杨配籛 穿清朝官服的画像 ,还有岳父留学日本时穿西装的大幅照片。


从杨公祠出来,又参观了“杨氏宗祠 ”,此四字为岳父所书。在那里我见到《杨氏族谱》。我发现,我的恩师杨奔老师也名列《杨氏族谱》之中,原来也是妻的本家。杨奔老师的祖屋距妻的祖屋仅二百公尺左右。


关于我的岳父杨悌的身世,2010年12月29 日《温州日报》记者金辉在报道中称杨悌是“文史专家 、书法名 家、温州历史文化名人”,他这样写及:


2010年12月6 日是杨悌先生诞 辰 130 周年 !


为此,我们特地来到上海,在杨悌的女儿杨惠芬的家中, 一起缅怀杨悌先生,听杨惠芬谈她的父亲 !


杨悌 ,又名慕侗 ,字子恺 , 晚号 “结 一 阁 ”主人 ,1880年12月6 日出生于平阳县宜山区平等乡张家堡  (今苍南县龙港镇) 一 个书香门第家庭。年幼时,受家庭熏陶,善古文辞,酷爱书法 。1906 年东渡日本 , 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归国后,得法政科举人 。民国改元后,历署浙江宁波、丽水地方检察厅检 察长,浙江省高等检察厅首席检察官,后任浙江临安、上虞县知县、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浙江省长公署自治 评议员 "萧山地方法院院长等职 。


上世纪 30 年代,他毅然卸官,回乡杜门读书,研究史籍 ,埋头著述,写下上百种专著。他反复研读家藏宋版《资 治通鉴》,以史事为经 、以年代为纬 ,写 下《通鉴事纬》巨著 。这是他一生重要著作,1999 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他先后还著有《汉书掂词》《汉书刑志 法补》《读汉书百官公卿辈疏记稿》《味 镫存稿》《毛诗通训》《韩集后语》《补三 国职官志》等文稿 。这些文稿 "1965年由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收藏, 得以保 存 。另有《结一阁日记》《竹霁庐日记》《寄石山房日记》《可庐日记》 多卷 ,为他数十年如一 日记录所见所闻 , 颇有地方史料价值,可惜在“文化大革命 ”中散佚。《结一阁集》多卷,《晋书新语》二 卷 ,《晋书篡故》二 卷等数十种著作 ,现仅存书目 ,文稿俱已散失 。他还是书法名家。他的书法渊源颜真卿 ,脱胎苏轼,兼攻二王,为温州著名书法家。晚年居平阳昆阳西门白石河街 ,后迁居温州市区虞师里等处。1951年3 月27日,病逝张家堡杨家祖屋,终年71岁。

 

图片来自网络


在1997年4月寻访杨家祖屋之后,在1998年2 月,我和妻又有了重要收获。


我和妻专程从上海赶到杭州。下车后,我们连宾馆都没去,直奔西湖之畔的浙江图书馆古籍部 。我们埋头于一大堆线装的花笺手稿之中。手稿 共有三十八卷之多。每一卷蓝灰色的封面上,印着红色的“结一阁”闲章。掀开封面之后,映入眼帘的便是端端正正的毛笔小楷。那字迹,一望而知出自“结一阁”主人笔下。


“结一阁”的主人,便是我的岳父杨悌(子恺)先生。


岳父在卸官后杜门读书,家中藏书极丰。他研究史籍,埋头著述,写下数 十种专著。 内中,《通鉴事纬》一书,花 费心血最多。他反复研读家中所藏宋 版《资治通鉴》,在书的天头密密麻麻 写下诸多批注,然后以史事为经、以年代为纬,写下《通鉴事纬》。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四 O 三年)至东晋元熙元年(即公元四一九年),共八百二十二年的史事 ……


岳父这批手稿 , 除极少数为他人所作序、跋曾发表之外,均未出版过 。20世纪40年代末 ,他自知余日不多,便把文稿誊清编集 ,分卷装订成册 。1951 年3月他去世之后,岳母除了把部分文稿存放在温州家中之外,还把一批文稿装箱,从温州运往平阳舅父家存放。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逼近,形势日益紧张。在“四清”运动中,岳母已经预感到这批文稿放在家中极不安全 。1965年春节,趁内兄从浙江海盐县回温州过年,岳母与他商量,决定将文稿捐献给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据内兄回忆,他当时去平阳舅父家,舅父关上大门,然后让他爬上阁楼,拖下两只沉甸甸的紫红色木箱。 内中,除了岳父大批文稿、日记之外,还有孙中山先生写给我的岳父的亲笔信 、岳父的中举人黄榜等等。他把这些“家珍 ”带回海盐县。1965年3月12 日,内兄把岳父部分文稿从海盐挂号寄往杭州浙江省 文物管理委员会 ;一星期后——3月19日,岳母从温州把岳父文稿二十五卷也挂号寄给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岳母和内兄当时的决定,今日看来是很有见地的: 一年多之后,“文化大革命”狂飚骤起,“大革文化命”,岳母家和内兄家都遭到“彻底 ”大抄家。这批文稿倘若落到“红卫兵”手中,会被作为“ 四旧 ”,用“铁扫帚 ”扫进垃圾堆。 孙中山写给我的岳父的信等,内兄以为比文稿更重要,没有寄出,留在身边,被“造反派 ”抄去,至今不知下落。就连他把文稿挂号寄出时的挂号存单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收到后寄来的收据,也被抄走,无从寻觅 。岳母连性命都保不住,在“文化大革命 ”中经不住苦风凄雨,含冤而逝 ……


终于雨过天晴。作为亲属,理所当然关注着那批文稿的命运。经过多方打听,得知这批文稿,保存在浙江省图馆古籍部。1985年10月29日,我给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写了一封信,说明了情况,请他们代为寻找。11月29日,该部回函,称“ 由于时间久远,几易其人,情况不明 ”… … 这样,寻找工作也就不得不停了下来。


图片来自网络


1998年1月4日 ,我给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写了一封长信 ,请求他们寻找杨悌(子恺)文稿《通鉴事纬》。信寄出后,我真担心,这一回别跟12年前一样“情况不明”… …


意想不到,一星期之后的傍晚,当我外出回家 ,便收到一封来自杭州的信。急急拆开,蹦入眼帘的第一句话便是:“很庆幸地告诉先生,先生岳父杨子恺的《通鉴事纬》现已被查到,此书与《文澜阁四库全书》等善本书一同尊藏於孤山之巅的善本书库——青白山居! ”


1月21日,我和妻赶往杭州,这才知道寻找手稿的曲折过程:


岳父的文稿 ,原本是用绳子捆成一捆,堆放在孤山脚下的书库里。那里的古书、文稿很多,堆放杂乱,所以部分文稿在那里遭到虫蛀。在1985年查找时,当然“情况不明 ”,很难查到。后来,经过清理,在文稿内见到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所写的一张书目清单,断定这些文稿有学术价值。另外,清单上还标明的一句作者介绍:“杨悌(子 恺),平阳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出身。” 凭这句话,也判定文稿有一定水平。这样,这堆文稿“升级 ”,送入山顶上的杨虎别墅——“文澜阁 ”,与林则徐、马一浮、张宗祥等名人手稿放在一起,再也不受蛀虫的欺凌了。


文稿找到之后 ,复印也是重要一关。这些手稿是很薄的花笺纸,年久发黄发脆,而且多处被虫蛀,一碰就碎,复印很麻烦。全部手稿的复印件,总共达一千一百多页!


回到上海 ,我和妻便忙着把各卷文稿复印件理顺 ,然后用自动号码章 给各卷复印件逐页印上页码。接着,对照《资治通鉴》,编定二十卷《通鉴事纬》的先后次序。


我埋头于阅读书稿的内容。我特别看重《通鉴事纬》。《通鉴事纬》是岳父研究《资治通鉴》的力作 。《资治通鉴》是系北宋司马光所撰,写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这 1362年的王朝兴亡史。宋神宗将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乃是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兴亡中汲取鉴戒之意。《资治通鉴》共 294 卷,是中国古代一部大型史著。


接下去的任务是艰巨的:要把从杭 州找到的这些文稿加以标点。然后逐 步输入电脑。由于僻字颇多,许多字是电脑常用字库中没有的,所以输入要比普通文稿困难得多。


在打印出这些文稿的校定稿之后,出版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因为学术性著作出版不易是人所共知的 ……


后来,由于内兄和内侄的努力,终于把《通鉴事纬》全书校毕,并于 1999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于1998年9月3日为 《通鉴事纬》题写了书名,曾任中国国 民党中央秘书长的陈立夫先生于1998年10月4 日为《通鉴事纬》题词。



该文原载《苍南历史文化》(2019年第二期),读友洪振允先生推荐。

作者叶永烈(1940年8月30日-2020年5月15日),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 ,上海文史馆馆员。

本期特约责编:王立新




版权说明:“舥艚公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法律顾问:曾伟律师,浙江瓯南律师事务所。

舥艚公社
“在这里读书,在这里记事,也在这里交友”。本号创始人叶俊青,著有《门前雪》《活在金乡》《时光简记》等个人散文集,曾任《今日苍南》《今日龙港》等县域党报总编,编著《“今日苍南”获奖作品集》《同行•见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