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苞:乡愁漫临平

文摘   2024-07-08 07:02   浙江  
 提示请点击上方"舥艚公社"关注我们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临平是杭州市东北的一个区,南临钱塘,大运河穿行而过。它历史悠久,风光秀丽,人文鼎盛,但这些不足以形容其精神气质。在我看来,临平是一个充满乡愁的地方。这是我阅读历代有关临平诗文,以及在临平的短暂生活后得出的印象。



2021年,我儿子被余杭高级中学(临平中学)录取,为了方便照顾儿子,我和妻子在学校附近临平东湖街道租了一间套房,这几年来,每到节假日,我们都会到临平住上几天,以陪伴远离家乡的儿子。儿子说,刚离开老家,到临平读书时,觉得很新奇。但一个月后就很想回家,这种想念难以言表。


我完全理解儿子的感受,一个人离开熟悉的家乡,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思念家乡是正常的。我也曾离家到上海读书,有一段时间,莫名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身上出现许多红斑,奇痒无比,多日不见消退。医生诊断,说我是水土不服的缘故,后来打了消炎针才逐渐恢复。我不记得在哪本书上看到,说一个人远离家乡,到异乡生活,都会从家乡带一捧土在身边,生病的时候,水中放一点故乡的土,喝下就会痊愈。我没有验证,所以不知道书上说的是不是真的。但远离家乡,对家乡的思念却是真切的。在我看来,乡愁是与生俱来的,是一根扯不断的丝线,它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柔软,更加缠绵。


我所租居住的地方距离临平山一步之遥,在闲暇时光,我最喜欢登临平山。山并不高,但从远处看,在四周平原的衬托下,显得峭拔突兀。沿着环山绿道慢走,大约一个小时就到最高处的西佳阁。站在阁上远眺,山下高楼林立,气象万千。对于看惯了山海的我来说,浙北平原的广袤和苍茫,让人眼界为之一阔。


我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参观当地博物馆,查阅地方志,这是了解一个地方文化最便捷的渠道。看看临平街道周边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路名,如荷花路、荷禹路、天荷路、汀洲路、塘宁路等,你就可以想象得到临平湖前世的样子,就如宋代诗僧道潜《临平道中》诗句所描写:“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从带荷、藕、汀、塘等字的地名,不难猜出临平山山麓原来应是湖泊。查阅志书,果然如此。《三国志》记载:“赤乌十二年(249)六月戊戌,宝鼎出临平湖。”古时的临平湖,又称东湖,与西湖齐名,且比西湖还早,可谓是“浙江第一湖”。


临平山的出名,首先要感谢一位来自嘉兴的诗人丘丹,他曾任诸暨令、历检校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贞元(785—805)初,选择隐居临平山。随后韦应物、顾况等诗界大咖纷纷前来访友赋诗。到了宋代,诗僧道潜、文豪苏轼等名流似乎对临平情有独钟,留下不少诗作。这些诗家的到来,无疑给临平山增添了文化的灵气。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临平并不以自然风光取胜,而是以交通要道而出名,这似乎注定临平与乡愁有着不解之缘。


临平驿是大运河进入杭州前最后的枢纽,也是从杭州出发进入长三角平原,走向广阔世界的第一站。临平山上曾有一座塔,是杭州的地标。在千年的岁月中,临平塔见证了太多的迎来送往,他们之中,有帝王将相,官宦名流,当然更多的是匆匆的过客。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手拈来几个著名的例子。


熙宁七年(1074)八月,杭州通判苏东坡送别同事知州陈襄到应天府上任,同时迎接陈绘到杭州知州,就在临平山下,他写下了《南乡子》,其中一句:“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绍兴十二年(1142),宋高宗赵构生母韦皇后从金国南归,赵构一行由杭城凤凰山皇宫出发,步行六十里来到临平镇迎接。


嘉泰二年(1202)年,陆游在杭州送儿子陆虡去江苏金坛县任县丞,特地写了一首诗,其中写到临平,“西行过临平,想汝小系船”。当时陆游已是78岁老翁,他儿子也已五十出头,头上有了白发。在诗中,他希望载着儿子西行的舟绳能在临平小系。


最是驿路惹乡愁。与迎来送往相伴的是内心不灭的思念,这种思念,可以是家乡的亲人,也可以远方的朋友。如苏东坡在杭州当官时,曾八次到临平,在他离开杭州八年后,依然写下了“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诗句,可见这种“反认他乡为故乡”的乡愁应该是刻骨铭心的。


作家木心在《从前慢》中写道:“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随着科技进步,交通发达,从前要行走一个月的旅程,如今坐动车一个小时就到达了。这种慢生活、慢节奏的生活逐渐消失,人的乡愁随之也淡了。我自认为读古今乡愁诗句已难以激起内心波澜。但是最终我发现不是这样的,原来乡愁潜埋在内心深处,一经触动,就像一颗种子破土而出。



图片由作者提供  



初到临平的一个夜晚,皓月当空,我在东湖的居所阅读从家中带来的一本《陈高集》。陈高(1315—1367),字子上,元代进士出身,著有《不系舟渔集》,收入《四库全书》,他是我家乡温州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文格颇雅洁”。巧的是,我在书中读到了一首诗《夜泊临平山下有怀衍道原上人》:“泊舟临平下,月出湖水白。村墟警群吠,风林振伏翼。游子多愁思,仆夫倦行役。开尊欲自醉,对酒不能食。缅怀吴中游,讵念飘梗迹。衍公与吾谐,交谊比金石。别来遥相望,何以慰岑寂。暂营东去棹,即理西征屐。”


细细品味这首诗,我的眼前顿时一亮,仿佛一幅《游子乡思图》在我眼前缓缓展开。元代末年的一天,陈高从江南吴中回乡,乘舟途经临平,停泊在临平山下的东湖。那一夜,皎洁的月亮在山顶升起,清辉撒在湖面,白茫茫一片。小舟进村了,一只警觉的小狗狂吠,随即引起了群犬狂吠。风吹过树林,一群潜伏在林丛中的飞鸟受惊扑翅飞走。离乡日久,他的一缕乡愁涌然而生。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陈高摆出酒杯和食物,打开随身酒樽,倒入杯中,四周孤寂,无人对饮。他端着酒杯,食不下咽。就在临平湖的孤舟中,感叹身处乱世,半生漂泊江湖,如眼前不系之舟,无枝可依。


此刻,陈高最想念的是吴中好友、诗僧衍道原。


衍道原即释宗衍(1309-1351),吴郡人,是一代诗僧,也是书法家。他在石湖楞伽寺居住,一时名士多与游,其诗以清丽幽茂而著称。陈高游学吴中时,与衍道原一见如故,彼此惺惺相惜,结下金石之交。


当时陈高想的是,若衍道原在此,那该多好,就可以一起把酒言欢,不会感受孤单落寞。不知道远在吴中的衍道原是否感受到好友的这份思念?


杨柳岸,晓风残月。夜深人静,诗人意兴阑珊,这艘小舟载着他的乡愁和思念,直到东方露白。此时船夫整理好船桨,而诗人也醒来收拾好行囊,穿上鞋子,整装出发,继续踏上了归乡的旅程。


从陈高的平生游历来看,可能不止一次经过临平,但是那一夜泊舟东湖,思念亲朋,乡愁难寄,浊酒独饮的寂寥心境,让他难忘,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图片由作者提供  


如今临平湖已不见,留下东湖之名,我此刻居处东湖街道就是当初陈高泊舟的地方。自那以后,每逢明月高悬夜晚,我会打开了窗户,看风清月白,万籁俱寂,空气弥漫的花香。我总不禁想起六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个满脸的风尘之色的同乡儒生,一袭青衫,背着行囊,落拓江湖,东湖夜泊。如果时空可以穿越,我多想邀他上岸,到我住处一起把酒临风,说蛮话乡音,叙千般离愁。或者一起登临平山,看青绿山色,赏丘丹故迹。


该文转载2024年7月5日《今日苍南》报

作者陈文苞笔名芦苇,高级经济师,龙港市政协委员、市作协副主席,龙港城市文化客厅负责人,业余从事文史研究。著作有《思想的芦苇》《温州试验——两个人的改革开放史》《郭心崧传》《锦绣江南垟》《陈定模回忆录》《鳌水苍山》等。

本期特约责编:王立新





版权说明:“舥艚公社”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法律顾问:曾伟律师,浙江瓯南律师事务所。

舥艚公社
“在这里读书,在这里记事,也在这里交友”。本号创始人叶俊青,著有《门前雪》《活在金乡》《时光简记》等个人散文集,曾任《今日苍南》《今日龙港》等县域党报总编,编著《“今日苍南”获奖作品集》《同行•见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