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选调生的围城里(32)

文摘   生活   2022-05-31 17:46   安徽  

全文字数:2315

阅读时间:5分钟

01

“五一”过后没多久,我就回单位上班了。158天的假期,让我几乎脱去了“打工人”的外衣,彻底进入到妈妈的角色。而假期的结束,无疑是让我再一次完成角色转变,力求在职场与家庭之间,当一名合格的“端水大师”。


我半开玩笑的告诉大敏:过几天去上班,我都不知道进门时应该先跨哪只脚。

她一本正经地回答:进门时先测体温。彼时,疫情刚刚接近尾声。进出门还需要扫码,外卖也只能送到小区门口。


虽然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在上班第一天,我确实浑身不自在,总觉得与忙碌的同事们格格不入。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体会到全职妈妈重回职场的不易。


个人能力暂且撇开不论,连日常沟通这样的小事,都能成为入门的一道坎。长时间不与外界接触,我的社交能力明显退化。脑子里想的和嘴里说的,有时候都不在一个频道上,常常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大概过了一个星期,我的这种“不适感”才完全消失。


况且在产假期间,我并不是把工作完全抛到脑后,而是会时不时挤出时间来,了解一下最新时事。可即便如此,当同事们聊起一些最新政策时,我依旧是云里雾里。仅仅158天,就足够拉开与同事们的交流鸿沟。而那些动辄全职三五年的,想要重回职场怕是难上加难。


我不在的日子里,大办公室的格局进行了调整,加上新成立的专班,这里总共坐了8个人。敲门进去的瞬间,8双眼睛一齐看向门口,着实给访客不小的压力。


上班后的第三天,专班的4个人搬去了另外一间办公室。因为业务上的关联,有两名同事也会时不时地过去办公。原本热闹的办公室一下子空旷了许多,让人有些难以适应。

冰汤圆

02

曾经的我是个狂热的奶茶爱好者,写稿子时总爱点上一杯放在手边。十指翩飞的间隙里,我会时不时地端起来小啜一口,奶茶的香甜萦绕在唇齿之间,味蕾欢呼的同时,脑子里的灵感阀门也悄然打开。可就在这个月,我慢慢地不再眷恋奶茶的香甜,反而爱上了咖啡的醇厚。


上次有这样明显的习惯改变,还是在七年之前。初高中的我对“青春伤痛文学”情有独钟,最喜欢的杂志叫《中学生博览》,里面尽是些“爱而不得”和“得非所爱”。我还专门买了个本子做摘抄,看到好文章就一直看、反复看,直到最后都能通篇背下来。我以为我会一直喜欢下去,只是没想到,我的“一直”不过六年而已。


上大学后,我开始在图书馆接触各类文学作品。第一次放假回家,我在无聊之余又翻出了《中学生博览》。只是随着阅历的丰富、心境的转变,那些曾惊艳了我青春岁月的文字,竟然变成了死水一潭。我看啊看,文字入了眼,却始终入不了心。


我想,我大概是过了看这种青春读物的年龄了。

满满的青春回忆

03

时光把曾经的记忆冲得七零八落。或者说,是大脑自动把这部分记忆判定为“无用”,然后清空内存好给后来者腾地方。即便是当时最喜欢的一篇,也只能依稀记得主人公的名字叫“夏鹦鹉”,至于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动人心弦的文字,早就在一遍遍的记忆更新中逐渐淡忘了。


现在想来,那些让我黯然神伤的情节,更多的是天马行空的虚构;那些让我强烈共鸣的文字,只不过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中学生博览》在思想上略显肤浅,却依旧能成为我学生时代里为数不多的美好。原创作者们妙笔生花,让我原本黯淡无光的世界春意盎然。透过缝隙里照进来的光亮,我看到了同龄人的青春。与其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我更倾向于“少女情怀总是诗”。


如果再有那样的精力,我或许会选择去看一些文学名著。可是七年前的我,却愿意浪费时间去看一些“没有营养”的东西。因为在那段葱茏的岁月里,本就该去看一些青春文学,何必为了所谓的“提高文学造诣”,强迫自己看一些不感兴趣的读物。站在现在的高度批判过去,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我想,那只鹦鹉已经飞走了,不仅带走了那个夏天,也带走了那个夏天的记忆。

面向12-18岁,正好是我的六年

04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共产党员网上的优秀作者换了一批又一批,能够稳坐“钓鱼台”的又有几人。随着投稿人数的大幅度增加,中稿难度也越来越大。产假开始前,我的稿件采用率大概能维持在95%左右。即便有个别稿件没能一投即中,后期“整个容”也能重获编辑青睐。


而如今,一篇稿子改了又改、投了又投,挫败感几乎把我完全包裹。从19年底开始接触稿件撰写,我也算积攒了两年半的写作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输出的增多,我愈发感觉自己正在遭遇“瓶颈”。其实这个“瓶颈”早在一年前就出现了,只是我选择忽视它的存在,然后继续躺在“舒适圈”里,心安理得地该干嘛干嘛。我也曾天真地以为,或许再等一段时间,“瓶颈”就能自己消失。


然而两年的时间告诉我:不会的。如果不去自我突破,这个“瓶颈”永远不会消失。

美食解千愁

05

小半年的时间里,各乡镇街也进行了部分人事调整。来办公室拿文件的、咨询问题的人来来往往,他们见我觉得面生,我见他们亦是如此。


为了让新人尽快熟悉业务,研究室组织了一场写作培训。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一直热衷于当“幕后”而非“幕前”。“十个指头有长短”,我的表达能力是明显弱于写作能力的。既然尚有选择的余地,我就没必要“偏向虎山行”了。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自我认知明确,定位清晰”;可能也会有人反问,“为何不用两条腿走路”。不管旁人如何言语,我还是执意给自己贴上“不善言辞”的标签。仿佛只有这样,我才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安静耕耘,不去理会外面的纷纷扰扰。


培训地点在一间多媒体教室,我戴着挂耳式扩音器,对着大屏幕点来点去,恍惚间有种当老师的错觉。培训效果要比想象中的好一些,也算是未曾辜负我这一周来的筹备。


大学室友曾经问我,为什么不考虑当老师呢?我给出的答案是:“读书时跟别人比成绩,工作后跟别人比学生的成绩,我不想一辈子都在‘比成绩’,那样太累了。”


后来的后来,我才发现,不管选择了什么职业,只要想走上坡路,就离不开一个“比”字。


人生漫漫,谁又想走下坡路呢?

最爱的淀粉肠


猜你喜欢

我在选调生的围城里(31)

我在选调生的围城里(30)

我在选调生的围城里(29)

我在选调生的围城里(28)

我在选调生的围城里(27)

热点|成长|正能量

来了,就别走了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

✬点个“在看”,是读完一篇文章的仪式感✬

夕小颜
我被文字绑架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