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选调生的围城里(55):这世上有太多岸上行驶的船

文摘   生活   2024-04-25 14:52   安徽  

全文字数:2942

阅读时间:6分钟

0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除了掬一抔黄土思念故人,也适合端一盏茶水品茗修身。中国有句古话:“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虽然我没有喝茶的习惯,但茶文化在我心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清明前夕,市里突然联系我,说要拍一组选调生驻村工作的新闻图片,经过几轮沟通协调,最终敲定了拍摄地点和拍摄对象。当天是个难得的晴日,J在一旁念叨:“本来以为今天是阴天,担心9点之前光线不好,特意来迟了些,没想到是个大晴天。”


我眯着眼看向天空,此时的太阳光已经有些强烈了,打在人的脸上失去了几缕柔和,平添了几分生硬。对摄影有所涉猎的人都知道,正午多为顶光直射,一般不适合拍人像。


为了在上午结束行程,我们连续跑了三个点位,分别是茶园、黄花菜地和油菜花地。昨天刚下过雨,田埂上满是泥泞,没走多久,鞋子就变沉了许多。我在路边找了处稍干的草地,用力蹭了几下,勉强减轻了点重量。


村干部告诉我们:如果采黄芽,就采最顶端的嫩芽;如果采瓜片,就采侧边第二片叶子。这边以生产瓜片为主,有的茶农会等顶端的嫩芽长开后,进行第二次采摘。


我很惊讶:“我一直以为黄芽和瓜片是不同品种的茶树,没想到竟然是同一棵茶树上的不同叶子。”

J也同样发出疑问:“既然黄芽是顶端的尖芽,数量应该比较少,为什么价格还比瓜片便宜呢?”

“因为瓜片的制作工艺更复杂。”村书记回答道。

我们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回家后,我向Jordong描述了今天的经历,并故作神秘地说:“你知道吗?黄芽和瓜片竟然是同一棵茶树上的。”

他说:“我知道啊,你不知道吗?”

我摇了摇头:“在今天之前,我确实不知道。”

他停顿了一会,补充道:“你不会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吧?”


我仔细想了想,好像的确如此。我能背出“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的优美诗句,知道神农尝茶、陆羽煎茶的古老传说,了解“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茶道动作。


可我不知道黄芽和瓜片长在同一棵树上。

茶园

02

清明过后,我们又去了一趟茶园。这次的取景地位于半山腰,沿途没有台阶,只能踩着凸起的土块往上爬。山坡与地面约莫有60度的夹角,有些位置没有凸起的土块,我的整个脚掌便贴在了斜面上,随着脚尖的发力,韧带有明显的拉伸感。爬了一会后,我便屈下身子,把双手撑在膝盖上,说了句:“我的韧带受不了了。”


其他人的状态也好不到哪去,有的恐高瑟缩,止步不前;有的体力不支,大口喘气。同事忍不住发问:“这些茶农都是从这条道上山吗?难道我们的体力还不如那些大爷大妈?”


我默默叹了口气,继续往上攀爬。到达山顶后,我才挺直身子,长舒了一口气。低头看,是层层叠叠铺垫在山坡上的茶树;抬头望,是松松散散点缀在蓝天上的白云。同事开始摆弄单反,有了前期经验作铺垫,这次拍摄过程就顺利了许多,不到半个小时就拍到了满意的照片。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都如此艰难,下山的难度也可想而知。通过这次茶园“探险”,我也琢磨出了一些攀登技巧,关键是要踩对位置,不能操之过急,否则稍不注意就会往下打滑。为了确保安全,我直接蹲下身子,一步一步往下挪动。


山下也有茶树,她们迎着春风挥动着枝叶,仿佛在说:“快来采我啊。”同事略带惋惜地说:“这些茶都没人采。”受限于高昂的人工费用,茶农们普遍倾向于自己采摘而不是雇佣临时工,实在摘不完的就弃之一旁,任其生长与凋零。

瓜片

03

4月上旬,我们去调研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H村的书记曾经在上海打拼过,或许是经过了大城市的历练,他在解决基层“疑难杂症”上有着宽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对村级产业的发展定位较为清晰,知道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也能在规划中合理地扬长避短。


科长问:“你们村基本没有信访吧?”

村书记笑了笑,说:“很少,而且都比较容易调解。”


我的思绪飘到了四年以前,那时的我刚上班不久,对政府的运行机制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看着组织委员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忙前忙后,我不由得满心疑惑:“为什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项工作,是由党组织牵头?”


直到后来,我在浙江参加了一次培训,老师的授课内容完美地解答了这份疑惑。在过去的实践中,干部们发现,由于不少村民都在能人大户手底下干活,所以有时候能人大户讲话比村书记讲话还管用。为了进一步掌握话语权,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迫在眉睫。


如果说那堂课是解答,那么本次调研就是实践,我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只要村民有事干、有钱赚,各项工作的推进都会顺利很多,村干部无需在事务上花费太多时间,也更有精力去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如此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农机

04


4月也是考试月,不少媒体都发布了关于省考的讯息。有一则视频拍摄了校门外等候面试的考生,在下方的评论区,有网友说:“他们都穿着正装,背着书包,就像一个扮演大人的小孩。”


我也亲眼见过许多等待面试的考生:有人双手握拳,紧张到全身颤抖;有人神态如常,松弛到近乎随性;有人穿的西装裁剪得当,大概率是量身定制的;有人穿的西装肥大宽松,很可能是临时租借的;有的女生妆容精致、发型考究,估计早起准备了一番;有的女生眉毛浓重、粉底假白,看起来像个化妆新手……


他们有着不同的脸庞、相似的着装,却走向一个共同的终点:扮演心目中“大人”的形象,完成这场关乎未来的面试。


形形色色的人走过,没有带来什么,也没有留下什么,就像在我眼前,放映了一场冗长又单调的电影。自始至终,我都是个局外人。


我也庆幸自己终于成了局外人。


体制内的同事问:“你计算机专业为啥要考公?应该出去挣大钱啊。”

体制外的朋友说:“羡慕你工作稳定,早知道我也考公了。”


多像一座围城。

高科技

05

身边确实有不少朋友、同学还在考公。


看着他们为了“上岸”的目标,在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踽踽独行,我的心头总是萦绕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思来想去,那应该是一种矛盾感。


人生有那么多“岸”,大学是岸、研究生是岸、体制内是岸、结婚生子也是岸,我们要上多少岸,才能停止追逐前方,安心享受当下?如果上岸是为了“稳定”,那么寄托于工作而非根植于内心的“稳定”,是真正的稳定吗?


心若不安,何处都不是归处。


鸟儿本就适合广袤天地而非一方囚笼,鱼儿本就归属大江大海而非小小水缸,游船本就应该启航远方而非停靠岸边。不当笼中鸟,不当池中物,不当岸边船,所以,如果你是船,为什么要追求“上岸”呢?


看着越来越多的报考人数、越来越高的进面分数,我只觉得惋惜,体制内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不是唯一的选择。与其看到莘莘学子执着于公考,我更愿意看到他们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能干什么,合理地扬长避短,选择一份自己热爱又适宜、最好能长期坚持的事业;而不是明明心有怨言,还要硬着头皮“一窝蜂”地逆流而上。


这份期盼看似轻飘飘,实则沉甸甸。毕竟专业是就业路上必不可少的“敲门砖”,计算机专业的人很难当上文字编辑,汉语言专业的人也很难竞聘编程岗。在那个遥远的六月,或是因为家长干涉、或是因为分数不够,不少人没有选到自己心仪的专业。这份遗憾很可能会跨越时光,注入不久后的未来,在不愿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前提下,考公就成了不二出路。


原来很多故事的结局,在很久之前就埋下了伏笔。


这世上有太多岸上行驶的船,不过是身不由己的大多数。

特别的午餐


猜你喜欢

我在选调生的围城里(54):当忙碌跨越季节轮换

我在选调生的围城里(53):动态里再无雪天

我在选调生的围城里(52)

我在选调生的围城里(51)

我在选调生的围城里(50)

热点|成长|正能量

来了,就别走了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

✬点个“在看”,是读完一篇文章的仪式感✬

夕小颜
我被文字绑架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