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京东的一个营销活动请脱口秀演员杨笠代言,在网上闹得厉害,因为杨笠曾经在表演中有冒犯“普信男”的段子,感觉受到了冒犯的男士群起攻之,使得京东宣布取消和杨笠的合作,随之的连锁反应是,支持杨笠的一些女士又进一步抵制京东,搞得京东左右为难。
我的老朋友洪总
写了篇公众号文章,核心观点是反对网络语言暴力,为京东打抱不平,猜猜结果是啥?
结果是文章被京东官方投诉侵权,文章被删了。
要问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我觉得就是很多人吃饱了撑的:
其一,中文社交媒体上确实有一批成天把“国蝻”挂在嘴边的疯婆子,
其二,连讽刺都接受不了的男人,那能叫男人吗,不过,这个观点可能男权、女权都接受不了——女权也许会认为我给男人贴上应该“宽宏大量”,也是男权的表现,
其三,有人认为杨笠“只敢冒犯普通男性、不敢冒犯权贵男性”,实际上这是典型的逻辑谬误,这种逻辑谬误称为“诉诸虚伪”(Tu Quoque)——这种谬误形式是通过指责批评者的双标,来否定批评者的观点,例如,“你说我吃肥肉不健康,可你自己都天天吃肥肉,为啥我就不能吃肥肉呢?”
还有人认为杨笠是拿了美元卢布的代言人,京东请杨笠代言是被美元卢布所代表的政治势力指使的,背后水很深…… 这种阴谋论的解释,已经完全超过了我的认知能力了,我无法做出是非判断。
这个事件倒是支持我一向“互联网使人变蠢“观点的、一个有意思的样本。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社会有很多封闭圈层,圈层之内有着特定的价值观和表达方式,这些观点在圈层之外看来,可能离经叛道,可能癫狂无知,然而,圈层与圈层之间并无交集,当缺乏跨圈层的信息传播时,倒也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
很多年前我看讲上海市井生活的小说时,记得有个情节(是不是王安忆写的有点记不清了)是说七十年代上海淮海路的姑娘嫁到杨浦区,跟小时候一起长大的闺蜜聊天时,说起自己跟杨浦区长大的老公敦伦了,是这样说的:“昨晚又做贡献了。”这话要让杨浦区老公听见了,那还得不知闹出啥事来;七十年代没有微信,信息传播只在隐秘圈层口口相传,没被数字化。
另外记得几年前嘀嘀打车因为发生乘客安全事件,有网民翻出来嘀嘀的高管在公开谈论嘀嘀作为一个数字化产品时,认为可以发挥嘀嘀的社交平台功能,用户可以用嘀嘀来开展社交:“就像咖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
网民们认为这位高管用Sexy这个词是性暗示,鼓励嘀嘀用户对其他用户进行性骚扰。实际上这位高管说的sexy跟“性”是八杆子打不着的意思,sexy在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投资人、外企的圈层里使用,大家都明白什么意思,一旦传到圈子之外,就变成了对不理解这个词的在特定语境下含义的人群的冒犯。参见《说Sexy是性感 证明中国人不适合玩社媒》
这就是传说中的“破圈”吧。
京东投诉洪总的文章,可能是使用了AI扫描网络关键词,有点相关就投诉侵权,要求删文,从而降低事件的传播热度。如果说京东在扫描、投诉侵权这个业务流程里,作为一个数字化转型武装到牙齿的高科技企业,不是全部使用RPA,而是还有点人工介入的话,那么这位审读者没有读出来洪总为京东打抱不平的意思,为了要完成公关部压下来的控制舆论的任务,疯起来连自己人也咬,真不容易。
所以,高效能的业务流程执行,首先得是要有有脑子的人,而不是流程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