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拜访了为我新书作序的大学老师,中国“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奠基人薛华成教授,从我的角度,来回顾下这门学科的发展脉络,以及对我个人职业发展和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指由人类和计算机技术共同形成的系统,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设备,进行企业相关信息的监控、收集、传递、存储、加工、整理的系统,帮助人类开展决策自动化、或支持不同层级的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做决策,从而提高组织的经营效率。
跟踪销售数据、生成周报、并基于过去的销售记录提供销售预测的软件,就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例子。更复杂的系统可以用来跟踪不同部门的生产,监控库存,分析产品和服务的成本,甚至预测经营对公司股价的影响。
用计算机来记录工业信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1801年,法国纺织商人约瑟夫-玛丽·雅卡尔(Joseph Marie Charles Jacquard)在巴黎工业展览会上展出了他的发明——可编程的织布机,彻底改变了图案布料的编织方式。雅卡尔织布机在发明家雅克·德·沃康森的早期发展基础上,使得不熟练的工人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制造出复杂、精美的图案,导致时尚的图案布料的成本大幅下降,成为广大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的商品。
织布机过去是手工操作的,如果你想在布料上创造复杂的图案,你必须记住不同颜色的线被编织进布料的顺序。雅卡尔设计了将图案通过打孔的方式记录进打孔卡片,每张卡片代表布料中的一行线。当这些卡片串在一起并插入织布机时,就会决定布料上的图案。直到1950年代,这种对作业信息进行编程的方式仍然被广泛使用:
雅卡尔织布机在人类工业史上首次实现了自动化的信息转化和存储,并且管理织布机操作和业务运营的信息。打孔机作为机器处理的企业级存储方式存在了一百多年,直到1960年代IBM发明了磁盘和数据库软件来替换之。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打孔卡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在19世纪80年代,打孔卡被用来汇编信息,形成程序,其他机器会处理这些卡片,进行统计并打印出结果。
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打孔卡和机械计算机公司IBM,将这种技术变成了大企业里管理信息的标准,从磅秤/考勤机,到处理美国人口统计数据,直到电子计算机出现,我在《ERP 前传 |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怎么来的——《计算史》第三章》中有详细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现代计算机从上世纪中期出现并被企业使用时,都是记录物料管理、工资管理等,用于生成经营分析的报表,其直接目标都是服务于公司的会计,所以管理信息系统(MIS)从它诞生之时,就可以说是企业会计信息自动化的要求。
在80年代以前,由于以IBM大型机为代表的计算机非常昂贵,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只能有一台或者少数几台计算机,所以MIS是以会计信息为中心、将人事、物料、生产、订单等业务信息的会计含义进行处理为目的的系统,
这就能解释为何薛教授在访谈时提到,MIS学科创始人之一Gordon Davis是会计专业,而非计算机专业;正是这个原因,我认为我推崇的哈佛大学教授、曾任美国会计协会主席的罗伯特·安东尼(Robert n. Anthony)所提出的“管理会计”或者“管理控制系统”(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和“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同根同源的学科,为企业解决的是同样的问题。
明尼苏达大学的Gordon Davis教授创始了管理信息系统学科,也由此领导了创建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目前这个学院和中山大学在国内联合办MBA项目。
同时,这也能解释,MIS领域的商业软件鼻祖,直到今天也是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公司SAP的起家产品SAP ERP,为什么就其根源来说,就是一个财务软件的原因——SAP的“业财一体化”思想,并不是指做完了业务,再自动化地实现会计记账,而是“业务信息就是财务信息”,这是一种管理思想,也是MIS学科的基本原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计算机变得更小、更快、更便宜,MIS发展超越了会计信息系统,扩展到企业的其他业务领域,如供应链管理(实际上这个词也算一个管理时髦词,直到今天,什么叫“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界也并没有达成共识)、销售、市场营销、制造工艺和产品研发等,这些系统的大多数都是独立运行的,每个系统在独立的计算机服务器上使用不同的软件,在ERP之外,就出现了SCM、CRM、PLM、MES等各个业务领域级的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
对于一家大公司来说,不同部门可能在使用不同的信息系统,有着不同的数据库,为了要解决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一致性问题,就需要建立并区分共性数据文件(common data file)和个性数据文件,在应用上区分公司的共性应用和部门的模块化应用,从而获得公司完整的信息画面,这就是80年代初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原理。
这两张图片就来自薛教授提到、启发了中国的管理信息系统学科产生的Gordon Davis在1985年出版的《管理信息系统》教科书第二版,我在80年代末期在复旦学习这门课时,这本书的影印本就是我们的教材。
90年代出现互联网,2010年后出现云计算,实际上直到今天,虽然企业软件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的分布式计算和微服务等技术让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集成更加灵活,然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仍然被广发企业坚持使用。
管理信息系统的进化真正的动力是来自于企业组织模式的演进、甚至是革命。MIS的组织形态是工业化的——分工明确、职能协作,因而其管理模式就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控制。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这种风格正被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员工自主、个体赋权所取代。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1950年代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就预测到了这一点,身在前线战壕中的员工,越来越有可能比他们的上司更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且,由于在专业领域,可能比那些上司更了解业务的正确的运作方式。
“知识工作者必须自我管理,”德鲁克说。“他们必须拥有自主权。”
知识工作者是指那些通过知识、技能和判断力来工作的人,他们的工作成果通常不可以直接监督,而需要自我管理。这类工作者包括会计师、工程师、社会工作者、护士、计算机专家、教师和研究人员等,他们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并且在经济发达国家中,他们已经成为劳动力中最大的群体。
德鲁克指出,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即促进他们的生产效能和满意度,有几个关键举措:
1. 强化知识工作者的责任心,激发起其工作的成就感。
2. 知识工作者必须能够评价自己的贡献——或者说绩效,这可以通过定期与管理层讨论自己的工作贡献和目标来实现。
3. 让知识工作者做他们的擅长并喜欢的本职工作,即自己为自己设计职位目标的完成方式,而非由管理者给规定死,管理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4. 知识工作者拥有生产资料——他们自己的知识,这使得他们有很大的流动性。管理当局的职责是留住这些资产,即吸引和留住高产出的知识工作者。
5. 知识工作者的效能还取决于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把自己放到一个能对组织和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位置上。管理者必须关注他们工作的价值观和成就动机。
2000年,当我在MBA学习课程中,十多年后再次拿起“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的教材时,“知识工作者”(请注意,“知识工作者”和我们在社会学意义上说的那些成天酸不拉唧地抨击社会、发泄对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这个词有着本质区别)就已经成为MIS学科的讨论要点。
不过,我念MBA那个时间开始兴起的、面向知识工作者的信息技术应用概念——新兴的“知识管理系统”,并没有成长壮大,这个概念到今天几乎消失了,参见《知识管理 | 江湖失传的管理咨询和企业软件品类》。
敏捷形态的组织变革确实在改变MIS的假设,当年MIS学科体系,应该进化到基于企业大规模敏捷的数字化转型,参见《规模化敏捷没准备好,就别想数字化转型成功了》。
我的大学同学贴出来了我们大学的课程(下图),我的本科是复旦管理科学系的管理科学专业,当时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管理科学系下,设有管理科学和管理信息系统两个专业,下面这个“学习记录”其实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课表,和我所在的管理科学专业略有差别,不过70%的课程都是一样。这套体系学下来,出来就能当企业IT顾问了,也难怪我的大学同学里走出了中国第一批ERP实施顾问。
正如薛老师反复强调,MIS是一门管理科学,而非计算机科学,对中国企业来说,目前在MIS应用上的挑战,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计算机硬件、软件这些技术工具,没有计算机架构师、工程师这些技术人才,而是管理土壤的贫瘠。
今天我在复旦MBA担任《管理信息系统》兼职教授,我讲授课程的指定教材是:
这本书有一个较新的译本,也是黄丽华老师主持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