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妹的bistro

美食   2024-10-10 10:25   上海  


文=张江名媛

在上海待了七八天,到处都是bistro的招牌,好像一家餐厅不写个bistro就不会做生意了。法国菜意大利菜西班牙菜叫个bistro我还可以理解,你一土菜馆叫什么bistro呢?

那天在徐家汇逛完优衣库出来,有点饿了,马路对面正好有个宁波小海鲜,旁边写着一个硕大的bistro,往里瞅了眼,人还不少,吧台上摆满了各种洋酒和精酿,品相还行,就它了,结果一坐下来就后悔了。

后边有桌客人喝得酩酊大醉,嗓门极大,地上一盘狼藉,但因为外边下着小雨,我懒得换地儿了,随便吃点吧。

菜单是没有的,得扫码点餐,这又颠覆了我对bistro的认知,bistro高低都有个菜单吧。行吧,既来之,则安之,点了份清蒸小黄鱼,98块,一份炒时蔬,38块。

等了半天还没来,问服务员,服务员又用耳麦问厨房,厨房厨房,a5客人的小黄鱼做好了吗,已经20分钟了。

先生,不好意思,厨房说,小黄鱼卖完了,您看小鲳鱼可以吗?


我顿时火冒三丈。搞什么啊,等了20分钟,才跟我说卖完了?!有这么做生意的吗?!

实在不好意思,先生。

小鲳鱼多少钱?我心想要是价格差不多就将就着吃吧。

138。

抢钱吗,这是?我内心OS。

赶紧拿包,走人。随便找了家本帮面,点了个黑鱼面,38还是48给忘了,太好吃了这家,后来又连续去吃了三天。

后来想了想,这些店为啥叫bistro了,因为bistro可以抬高价格。你如果叫宁波土菜馆,这小黄鱼顶多卖你58,现在卖你98都觉得很正常。土菜馆里一瓶雪花卖15块,现在一瓶罗斯福8号卖你68都觉得理所应当。

听上海的朋友说,现在连本帮菜都搞什么bistro了,一小份红烧肉,也就三四块肉,卖58,去本帮菜餐厅58可以吃一大份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开始玩这种bistro的概念了,好好做一个餐厅,做一道菜,叫个中文名不行吗?叫湖南土菜馆,上海本帮菜有那么丢人吗?

上海是洋气,但那种洋气是骨子里的洋气,而不是这种用个洋名字来装门面骨子里其实土得掉渣的洋气。

上海变了,变得我都有点不认识了。以前的上海也有不少这种装13的店,但不多,现在感觉满大街都是,而且价格一个比一个高。小红书一代的韭菜是好割哈。

之前我经常去吃的小面馆大饼油条店关门的关门,搬家的搬家,感觉现在的大上海已经容不下几家小店了。一位在魔都做川菜的朋友说,现在上海的店,都在为房地产做贡献。

七八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你大爷的消费升级》,那是讲我在桃园眷村吃了一个13块钱的冷肉包的故事,那天去幸福里故地重游,发现桃园眷村也不在了,已经被baker&spice取代。

进去点了杯姜茶,嚯,38。我不知道现在大城市的年轻人都是怎么活下来的,还是说其实我在街上看到的都是有钱的不需要工作的富二代,绝大部分年轻人其实都不出门,一日三餐都在家里解决?

这不是我想看到的城市样貌。城市的样貌应该是多元的,是任何人都愿意出门都能找到自己可以消费的地方的。

清迈为什么全世界的游客都爱往那涌,假如整个清迈都像上海这样,满大街都是又贵又难吃的bistro,还有人会去吗?清迈最大的优点就是你既能找到很便宜的夜市,也能找到全世界最顶级的意大利披萨日本寿司和西班牙海鲜饭,而且性价比都很高。

这几年网上流行沪币这个概念,我之前还在朋友圈为沪币辩护,我说上海一直是这个价,现在亲身感受了下,发现人家的吐槽是有一定道理的。

让我伤心的地方不仅在于上海这座城市变了,还在于现在似乎没有人认真做事情了,都在炒作都在玩概念,用个bistro包装一下我可以赚到盆满钵满,我又何必好好花心思做一道菜呢?

不光名字都改成了一样的,连装修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是清一色的ins网红风。我那天走在巨富长一带,根本分不清这是茂名南路还是巨鹿路还是襄阳北路,所有的店招装修都太像了,我都怀疑背后的老板是同一个人。

难怪上海人一到节假日都爱往日本跑,我想了下去年在东京呆了半个月,都没我在上海七天花的钱多,而且性价比又高,服务又好,又干净。要不是太想念葱油拌面和生煎的味道,我这次也不会回上海的。哎,终究是错付了。

张江名媛
带你进入一个优雅得体的中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