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从冠心病猝死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预测和筛查、识别与紧急处理、一级及二级预防策略、公众教育及急救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旨在为基层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防治冠心病猝死提供参考,使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有效、规范的诊疗,改善临床预后,提升我国冠心病猝死的整体防治水平。
冠心病患者的 SCD 危险分层方法和指标有 4 类:1. 检测存在室性心律失常解剖基础的指标;2. 心室电生理特性改变的指标;3.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指标;4. 其他方法和指标(表 1)。对怀疑或新诊断的 AMI 患者应该持续心电监护,备用除颤仪。对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尽早实施再灌注治疗能逆转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室功能。AMI 患者发生 VT/心室颤动(VF)时立即采取标准 CPR,并尽早评估、实施电复律或电除颤终止恶性心律失常。如果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提示可能存在不完全再灌注或急性缺血复发,需尽快复查 CAG,并酌情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对存在 β 受体阻滞剂禁忌或 β 受体阻滞剂无效的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考虑静脉使用胺碘酮。如果 β 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治疗均无效,可考虑利多卡因。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考虑机械循环辅助治疗。1. CCS 心脏性猝死预防的药物治疗策略:CCS 需长期药物治疗,在使用药物预防 SCD 时,应考虑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CCS 患者 SCD 药物预防主要以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为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价值有限(表 2)。2. CCS 心脏性猝死的冠脉介入预防策略:对于 CCS 患者,按照现行指南,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最佳药物治疗和康复应为首选方案,对于血运重建治疗应重视个体化评估并严格掌握适应证(表 3)。表 3 CCS 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冠状动脉介入预防策略3. CCS 血运重建后 SCD 的置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ICD)预防策略:对于冠心病猝死高风险的患者,仅靠血运重建和最佳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是不够的,植入 ICD 才能有效减少 SCD(表 4)。表 4 CCS 患者血运重建后 SCD 的 ICD 预防4. CCS 未行血运重建者 SCD 的 ICD 预防策略(表 5)表 5 CCS 患者无血运重建后 SCD 的 ICD 预防5. CCS 心脏性猝死预防的导管消融治疗(表 6)
1. ACS 心脏性猝死预防的药物治疗策略(表 7)
2. ACS 心脏性猝死预防的介入治疗策略(表 8)表 8 ACS 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介入治疗及预防策略
3. ACS 心脏性猝死预防的溶栓治疗策略(表 9)表 9 ACS 患者心脏性猝死的溶栓治疗及预防策略1) 一级预防:相对于药物治疗,ICD 能降低心梗后 LVEF 显著降低患者的总死亡率(表 10~11)。表 10 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患者的 ICD 一级预防表 11 特殊情况下如何使用 ICD 预防 SCD 2) 二级预防:心梗后 48 小时内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 SCD 与缺血直接相关,血运重建、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进展和再梗死及机械并发症,控制心衰、改善左心室功能最为重要(表 12)。表 12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患者的 ICD 二级预防在冠心病猝死的防治中,公众教育与急救体系的建设是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这一领域的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增加公共场所中 AED 的可获得性以及全民基础生命支持培训;提高目击者的心肺复苏实施率和 AED 使用:
- 加强对医务人员及社会人群的 CPR(心肺复苏)急救培训,提高全民基础生命支持能力。
- 要整合社会资源普及 AED 的使用、推广公众 AED 培训、提高应用 AED 设备进行急救的意识。
- 强调冠心病猝死前的预警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晕厥及心悸等,特别是高危人群需高度警惕。
- 提高院外冠心病猝死生存率的关键在于 AED 和 CPR 的普及。
- 提高 AED 布局的合理性及信息可及性;完善医护 CPR 培训和考核体系。
- 依据人口分布距离和密度等影响因素配置 AED,以第一目击者能在 3~5 min 内取得 AED 并赶到患者身旁救援为原则。
- 推广心电远程监测技术,用于早期诊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 构建全国心电一张网,实现远程诊断和三级危险分层,迅速筛查高危 SCD 风险。
- 加强胸痛中心建设,推动冠心病规范诊疗,降低猝死发生率。
- 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胸痛救治单元和救治点,构建快速有效的转运机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 SCD 预测模型,提高预测准确率。不断优化模型,为心脏病患者提供精准和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 强调心脏康复指导对降低冠心病猝死幸存者死亡风险的重要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防治专家共识(2024)》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为冠心病猝死的防治提供了科学、全面、权威的依据和指导。一是可以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高危患者、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冠心病猝死的发生率。二是加强公众教育和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全民基础生命支持能力和 AED 使用率,可以提升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共识》发布对于推动我国冠心病猝死防治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为实现「健康中国 2030」注入新活力。
排版:陈肃炼
初审:孙雪婷
复审:万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