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活水潺潺争的是滔滔不绝

文摘   2024-10-17 09:12   北京  


小时候,我生活在杭州卖鱼桥边,卖鱼桥位于运河支流,明清以来,一直是城北最热闹的水陆码头,米店鱼行众多。卖鱼桥农贸市场就是鱼贩集聚之地,它盖于运河支流之上,方便各路鱼贩把最新鲜的河鲜第一时间上市,天还没亮,这里就活跃着不辞辛劳的商贩们。

我家就住在农贸市场边上,外婆经常带着我去采购全家的食材。农贸市场出门右转就有一家工行储蓄所,在我记忆中,很多周围的居民总从那家储蓄所进进出出,到了下午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还多了很多收获了一天经营款的鱼贩们。所以,大厅里时常弥漫着一股鱼腥味,这反倒成了这家储蓄所的独特之处。

储蓄所门口硕大的告示栏是我小时候最喜欢驻足的地方,最关心的当然是上一期储蓄券获奖人员和奖品信息。90年代老百姓普遍收入都很低,但大家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储蓄热情高涨。

有奖有息存单面额20、50、100、500元不等,低门槛满足了老百姓有钱就存的需要,实物奖品诱人,对物资匮乏的人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的惊喜。邻居家有奖有息中到了大彩电,在普遍都是12寸黑白电视机的时代,妈妈提起来时脸上那个艳羡的表情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工行储蓄所是个有魔力的地方。大家都紧紧攥着勒紧裤腰带省下来的余钱,走进这里,工行员工拿着算盘劈里啪啦经过一系列操作,换成一张写着致富密码的单据,客户便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离开这里。

卖鱼桥虽然自古繁华,但农贸市场下的运河支流长年累月承载着商贩不加节制的剖鱼洗鱼的负担,早已臭不可闻,河道越来越狭窄,垃圾越来越聚集,活水变死潭。

突然有一天,农贸市场门口出现了一个画着大红色圆圈的红色大字“拆”,渐渐的,这个显眼的大字开始蔓延开来,工行储蓄所门口,街边小店,墙门口……。

经过几年的蜕变,“卖鱼桥”改头换面成了“信义坊”,原来狭窄的湖墅南路拓宽成了双向四车道的平坦大道,旧农贸市场不见了,大家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高层,本来一个墙门的街坊也成了楼上楼下的邻居。

当年那家弥漫着鱼腥味的工行储蓄所也摇身一变成了信义坊上四大开间的中国工商银行卖鱼桥支行,大厅里的设备焕然一新,员工穿上了统一制服,柜台由原来的金属栅栏换成了晶莹的大面积玻璃,全面上线电脑等电子化设备,门口还出现了当时时兴的“大家伙”——ATM机。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如春雨润物一样,一点一点浸染着我们的生活,但有些东西似乎历时代变迁而始终不变,比如,工行人为民服务的宗旨。原来墙门里的街坊相聚在这里,工行的员工总是循循善诱地把理财知识融汇到每一次讲解和沟通中,用最亲切的服务把人们对物质生活的美好愿望融进专业的投资理财服务,在老百姓奔向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火红日子里,一直默默地助力。

长大后,我荣幸地成为了工行信贷条线上的一名员工,当年那些专业、亲切的工行人形象一直指引着我向之努力,同时在工作中我又认识了更多严谨、认真、敬业的工行人,将金融为民的精神薪火相传,用金融之水,润物细无声地支持着家乡巨变,用涓涓之流浇灌出江浙大地繁花似锦的今朝。

金融活水潺潺灌溉,昔日脏乱的卖鱼桥农贸市场变身时尚的信义坊商业步行街,步行街边波光粼粼的运河支流静静流淌,水面倒映着工商银行那熟悉的红色LOGO,似乎在娓娓讲述着这座美丽的江南小城蜕变成立足长三角迈向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峥嵘往昔。 









来源:浙江分行   
责编:程璐 沈力 邵信芳


工行通讯
讲述工行故事,展示员工风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