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 • 班主任工作室】优秀教育案例(二)

文摘   2024-10-16 22:01   重庆  

以爱教育 将心比心


作者:杨瑜


有一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教师这份职业,据我想,并不仅仅依靠丰富的学识,也不仅仅依靠这种或那种的教学法,这只不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教师——这才被称为“高尚的职业”。这是著名作家魏巍先生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伴我走过了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现在它又和我一起走上了教师这一神圣的岗位,时刻提醒着我身为人师的准则。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爱”是师德之源,是教育的永恒,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教师的“责任”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对象上要关注全体学生,在教育目标上要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在教育途径方法上要关注教育规律和人才的成长规律。把自己的教学态度调整到合适的状态,重视学生,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重视自我全方面的方展。这是当好一名好教师的基础,也是关键。

今年参加工作以来,我担任了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学生。

案例描述:  

小明同学是一个学习基础中上而又调皮的学生,在开学之初我就留意到了这个孩子,他个子小小,性格比较倔强。上课特别喜欢好动,整堂课都管不住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手和脚。喜欢跪坐在板凳上面,上课提醒他很多次过后,依旧改不了这个坏习惯。比如,我在讲课的时候他会突然提问,打断教学;又或者在我并没有提问时,高声回答之前的问题,打断讲课。同时在课堂上,他还大声和同学说话,写作业时字迹非常潦草。我也曾经多次和他谈心,甚至请来家长教育他。他的家长也把他送到儿童矫正机构,开始他会每天坚持静坐打卡,但每过一段时间如果不多加提醒就又会恢复原貌。

案例分析:

一年级的同学存在好动,上课不认真听讲,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于对于这些特别不认真的同学,我们作为班主任需要对其多花一些时间来教导和帮助他们。首先呢,我从以下几点来对这位同学进行了分析。

(一)问题成因

1.个人因素: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升到小学,自身的心智还是很不成熟的,自身好动、纪律意识淡薄,导致影响正常课堂秩序。

2.家庭因素:针对小明的在学校的表现,我通过电话、微信、面谈等多种方式和他的爸爸妈妈进行了沟通,我了解到小明在家里面非常的任性,很受宠溺,并且经常和他的弟弟在家里面玩游戏,各种好动,喜欢趴在地上玩。而爸爸妈妈总是工作很忙,还要照顾弟弟,对他也疏于管理。所以他整个人的行为习惯比较自然松散。这也就导致了,他可能在家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来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力,来引起家长的关注。而有的时候他犯了错误,首先第一反应可能爸爸就已经拿出了皮带,想教育他,很多时候父母并没有做到言传身教,而是只是用粗暴的行为来制止他这种好动的表现。

3.教育因素:从上幼儿园到小学,当他犯了错误时,老师多是询问一下原因,对他进行严厉地批评教育。屡教屡犯时,便把家长叫到学校,通报一下他在学校的表现,要求家长在家加强教育。教育手段过于简单,教育效果自然收效甚微。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着家长,学生的发展往往需要学校和家庭一起互相来帮助,其成长仅凭一方面是很难改掉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辅导策略及转变过程:

1.首先要明白学生为什么上课不听讲,做出这些调皮捣蛋的行为呢?学生控制不住自己,他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力,那么除了上课认真举手回答问题,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呢?还有什么办法比捣乱更好?这个孩子迫切的想获得关注。那他在家通常就已经习惯用各种各样的动作来吸引父亲和母亲的注意力。作为老师,我们是不太理解孩子的意图,只知道他上课不认真好动,影响了课堂秩序,也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而只是就试图纠正他的错误行为,把他叫出来责骂或者是批评。于是小明的目标达成了,他成为了同学目光的焦点,那么在我上课批评他的这个过程,他甚至可能还会有一些得意的表现。获得这种关注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他已经习惯了。他只把责骂和抽打看作是短期内干扰他追求的阻碍,而这绝不能达到永久改变的效果。当上课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会先冷处理,让他一个人站在教室的后面自己听课,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也不会影响到过多的同学,毕竟教育不是针对某一个学生,是面向全体学生。那么下课后我会仔细和他进行谈心,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如果他认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他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他也是一个错误的榜样,会给同学们带来不好的影响,对他自己也并没有什么收获。

2.我还是要鼓励他,虽然小明总是犯错,其实他的小脑瓜是很聪明的,他是有向上的可能性的,而且他的成绩也不差,上课也能跟上节奏,敢于发言。所以我认为,需要去努力发掘他的潜能,满足他需要被关注的需求的同时引导其改变获取关注的方式,促进他的社会化,然后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其主动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实现对他的再教育。首先,我会在课堂中,多为小明提供表现机会,在他回答正确后让其他同学一起表扬他。

3.他比较喜欢表现自己,根据这一特点,我会让他积极参加班上的一些团体和竞赛活动。任命他为负责人或者几个负责人之一,让他感到自己被信任以及职责感。在这些活动中让他主动参与,使他觉得自己被老师关注且信任,从而达到引导他改变的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已经能够逐渐的学会控制自己了。上课也能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时候我还能从其他老师的口中听到表扬他的话。并且他的父母也把他带到了相关的一个机构去接受一个专注力的培训,上课时他的注意力也变得更加的集中了。与同学之间相处,也变得特别的融洽,没有以前的那么骄傲得意。每个孩子的成长阶段各不相同,是小草就让他装扮大地,是雄鹰就让他搏击长空。其实,对他们最好的教育就是放慢脚步,静待花开。

反思感悟

通过转变这一成功案例,我有很深的感触。

1.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切入点,找准点,巧用力,效果佳。有时用孩子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你会找到教育的别样天空。

2.我们应该留意每一个细节,抓住每一个可以走进孩子心灵的机会,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做个有心人。

3.鼓励和激励是永不过时的教育智慧。巧妙用好赏识教育,用"欣赏+鼓励+建议"的方法,帮助学生既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又有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4.在实施转变计划中要善于利用“集体活动”这一载体,因为每次集体活动都是同学们展示自身价值的绝佳机会,对问题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副副感化剂。

5.在实施转变计划的过程中,要协调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发挥好家长的“配合性”作用,做到家校沟通、家校合一。

6.在实施转变计划的过程中,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允许学生“犯老毛病”。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行为自控能力的有限性,教育过程中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现象。

通过这个同学的事情,我发现了一个道理:在学生身上,要会洞察孩子的变化,懂得呵护孩子的自信,懂得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孩子,发现孩子的亮点,长处和不足。



          统筹:左   亚、赵勇刚

          审核:王继东、张   玲

          责编:龙友利、谭金艳班主任工作室    

重庆市合川区花果小学

长按识别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