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诗人岑参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教书育人亦是如此,以爱的温润、情的真诚相辅必然能够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爱是最好的教育”的理念,带着我的学生一路向前,去实现与未来最美好的约定。
一、班里有个“暴力娃”——“暴”必有因,探根寻源
大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力娃”,经常用武力解决问题。从和本班同学、他班同学的“交战记录”来看,全胜!几次拉架过程,我发现他打架的手法非常“纯熟”,基本和成人无异。如此“热衷”于暴力的原因在哪儿呢?我和大华进行了第一次交流:“和老师说说为什么总打人?”
“打赢了才能服我,服我才能和我好好相处,不服我不是总欺负我嘛!”
“你打同学就是这个原因?”
“对啊,不打不成交啊!我打他们就是想和他们交个朋友嘛。”
大华的话让我有些读懂他了,转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他没有朋友,没有玩伴,很新奇也很孤独。他想像其他孩子一样能和同伴玩耍,可他不会交往,大打出手成了他交朋友的唯一手段,以为这样能引起别人的关注,别人会追着喊着和他对骂打闹,以为用这样错误的方式就能交到朋友,殊不知他把班里班外能打的孩子都打了个遍,一来二去根本没法交朋友了。大华处于价值观还未正确形成的阶段,这种错误认知的根源又在哪里呢?我决定抽丝剥茧深入找寻。
二、“暴力娃”养成记——暴力养娃,真相显现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石。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变成施暴者主要源于家长的四种方式:压抑孩子、拒绝聆听、家庭暴力、方法不当。
大华的家庭是通过哪种方式将孩子变成施暴者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第一次走进了他的家。通过深入交谈,我了解到了大华是家里的二宝,因为父母工作忙,一直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家对“棍棒出孝子”的教育方式深信不疑,孩子稍微不听话得到的就是一顿打骂;大华的父母有时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也会因为看孩子“不顺眼”而对他大打出手;和大华一起成长的哥哥也会以大欺小。
既然他和我相遇了,帮助他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心理学显示小学阶段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玩耍、能够听懂一些道理、有较强的好胜心和胜负欲。
结合大华的表现,我总结出大华主要是以下问题:(1)渴望交友,但方法不对;(2)渴望在家庭获取温暖,但需求得不到满足;(3)明明渴望朋友,潜意识希望获取关注,但不会表达出来。如果对大华出现的问题表面化处理,极可能对其今后价值观和是非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现在只是“问题学生”,成年步入社会很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和谐因子”,鉴于此,我制定了“学生转变”和“家庭改变”的“双变”方法。
三、 “暴力娃”改造记——对症下药,任重道远
对于未经世事学生的教育要摒弃说教为主、批评为辅的教育方式,而是应该从情入手,用爱、用真诚、用善良给予他们最温暖的拥抱,为此,我制定了“三个拥抱”策略。
1.师爱的拥抱——看见、共情和关怀
小学阶段学生对老师有一种莫名的信任感,在他们的心里教师不仅是“权威”般的存在,同时,他们对教师有一种眷恋和依靠,为此我制定了“老师给你爱的抱抱”帮扶计划,无论他快乐或者忧伤,又或者愤怒时,只要他需要,我都会给他一个拥抱。即使他再次发生打架事件时,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后,并没有像之前一样进行严厉的呵斥和制止,而是给他一个拥抱,然后在他耳边轻声地说:“大华,你不能这样,你想要和他成为朋友就不能伤害他。松开拳头,听老师的话。”我抚摸着他的头让他安静下来。
我在努力的同时还动员其他学科老师配合,科任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关注大华的情况,并对他采取鼓励教学。他的每一次主动发言、每一次认真完成作业、每一次学科成绩取得进步,都会得到科任教师的肯定,给予他温暖的点赞和鼓励。
2.友爱的拥抱——包容、接纳和鼓励
大华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他渴望交到朋友,他也想身边有好友相伴,只不过错误的认知让他使用了错误的方法,他其实比任何人都渴望友情,孤独的滋味连成年人都难以承受,何况是一个孩子。
结合他的这一需求,我在班级里也开展“同伴给你爱的抱抱”活动,动员学生去发现大华身上的优点,每发现一个优点就主动给他写一张“鼓励贴”,给他一个拥抱。曾经被大华揍过的小凡在校门口不小心跌倒了,路过的大华主动帮他把书包捡了起来。小凡站起来之后,犹豫了一下还是大胆地走到大华面前轻轻地抱了他一下,并且真诚地表示感谢。小凡的这一举动让“以武交友”的大华有些不知所措,他之后和我说第一次有小伙伴给他拥抱说谢谢,感觉还有点不好意思呢。对于他的这次表现,我同样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3.亲情的拥抱——温情、陪伴和激励
和前两个“点赞”计划相比,亲情的“点赞”是隐性的,我希望家长用他们的改变来拥抱大华。结合大华的情况,我给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1)不打骂,出现问题理性解决,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2)多陪伴孩子,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3)适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孩子的突发事件。夫妻俩双双走进了我开设的“智慧父母成长营”,和其他家长一起打卡学习家庭教育,开始拿起久违的书本,每晚临睡前轮流陪着大华一起看书、讲故事,每周末放下手头的工作带着孩子去郊游。一家人还开展了“行为管理大师”的家庭擂台赛,用点点滴滴的行动感化孩子。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不会因为某次教育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大华的干预还在继续,他偶尔还是会管不住自己、偶尔还是会大打出手,但仅仅只是偶尔,更多的时候,他可以像其他学生一样会玩、会闹、会说、会笑,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成为更加美好的自己。
四、“暴力娃”的反思
结合大华的教育经过,让我对“爱是最好的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教育转化学生的过程中不要让教育变成单方面的努力,让学生、科任教师都变成有力的辅助力量;采用多元化教育方法,对学生的教育实现持续性。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当下,国家和社会对学生教育的关注点从之前的“以成绩衡量所有”转化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一转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是教学者,同时还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家长教育的引导者、家校协同的粘合剂。就像对大华的教育过程中,我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的想法、行为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深入家庭寻根溯源,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本,再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当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到位之后,才是全员教育。所有的节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诚然,在此过程中,我也存在很多不足:个例未能向普例进行延伸,没有在班级形成集体教育,这也是我未来工作的重点。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我还会遇到各样不同类型的“大华”,但我无所畏惧,我相信只要我以爱的温润、情的真诚相抚,寻找出问题、运用对方法、坚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带领我的学生乘风破浪,到达梦想的彼岸,遇见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
统筹:左 亚、赵勇刚
审核:王继东、张 玲
责编:龙友利、谭金艳班主任工作室
重庆市合川区花果小学
长按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