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是一代人的精神家园。他的诗词,既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卓绝,又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波澜壮阔,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部心灵史。在毛主席八十多首诗词当中,有两首词被称为顶级之作。这两首词便是《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一篇是青年之作,一首是中年之作,一首写于1925年,一首写于1936年。在这两首词中,我们分别看到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中年时期的毛泽东对中国前途命运提出的时代之问,以及他做出的的回答。今天读来,仍令我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我们先从《沁园春•长沙》讲起。这首词写于1925年。年初,因为毛泽东在上海中央工作,劳累成疾,回湖南休假休养身体。此时湖南农村因为连年大旱,农村青黄不接,农民没有饭吃。而地主土豪却囤积居奇,不把粮食卖给农民。毛主席就领导了农村平粜运动,防止地主把粮食转移到其他的地方,要求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这个行动引起了地主土豪的记恨,于是就告到湖南政府。湖南政府赵恒惕命令湘潭团防局逮捕毛泽东,并要求湘潭团防局逮住毛泽东后就地正法。这个消息被在团防局做事的一个厨师看到了,连夜让自己的亲戚把消息送到韶山,毛泽东得以迅速转移。在电视连续剧《毛泽东》中,这个情节被还原,毛泽东扮成一个大夫,被农民抬着轿子抬出了韶山冲,随后来到长沙。这一年的年初,毛泽东接到到广州举办农民讲习所的指示,所以毛泽东在长沙向湖南省委做了韶山农民运动的汇报后,便经过衡阳转到广州。《沁园春•长沙》就写于此时。根据《毛泽东年谱》记载,这个时间大概就是8月末到9月初。之所以强调这个时间,与我们大家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有关。
《沁园春•长沙》第一句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词中所写的“独立寒秋”,我们今天知道8、9月的长沙是没有寒意的,还比较温暖。那么“寒”从何来。我想一个是毛泽东想象当中的“寒”。第二就是现实中的“寒”,是反动力量对工人、农民运动的压迫。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工人阶级的领袖顾正红被枪杀。声援五卅运动的省港工人大罢工还在持续。湖南农民的运动受到遏制,农民的生活朝不保夕,这就是“寒”。这就是真正的深秋未来之前的“寒”。这个“寒”是现实当中的存在,是毛泽东深刻体会到的。“独立寒秋”写了一个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面对反动势力的压迫下,所傲立不屈的一种身姿。我在寒秋中独立,望着湘江北去,迎着橘子洲头扑面而来的寒风。
我们接着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在他的想象当中。革命运动将会势如破竹,将会点燃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也可以联想到,在井冈山,毛泽东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的源头就在橘子洲头。想象当中,山河已经被红色染透。从自然界“鱼翔浅底,鹰击长空”,然后想到人类社会发展。当红色成为我们这个天下最深的颜色的时候,自然万物,人类社会都在自由的天地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毛泽东的想象,也是毛泽东的理想。由景到情,由现实到理想社会。同时毛泽东发出了第一个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关于“谁主沉浮”,毛主席在1964年曾经做过解释。他说当时是军阀割据,军阀混战,到底谁来主宰这个社会啊,还没想清楚。不过他很快就想清楚了,我们知道,1925年毛主席有一篇重要的著作问世,那就是1925年12月所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这篇文章当中,毛主席第一次提出“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他第一次把农民作为中国社会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这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从提出“谁主沉浮”到提出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完成了一个重大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之问,同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了回答。
接着我们看“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到这万物竞发的自然界和辽阔的天地,毛主席想到自己在这个地方所度过的青春年华。长沙确实是毛泽东青年时期成长的重要的一个地方。他1911年考入湘乡驻省中学,第一次来到长沙时,正值1911年10月10日发生了武昌起义。10月22日,长沙新军推翻了满清在长沙的政权。毛泽东决定投笔从戎,当了长沙新军的一名列兵,当时发给他的枪的编号就是8341,这也是毛泽东后来把自己的警卫部队定为8341的一个原因,用以纪念当过列兵的历史。几个月之后,到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成为临时大总统,毛泽东认为自己的革命的任务已经实现,所以又投枪从学——从军队出来开始求学。这段时间他求过很多学校,工商科,警察科,肥皂学校等,反正是长沙当时所有的学校他基本上都考过了,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第一中学。但是在这个中学里面,他的学习愿望、学习欲望得不到满足,于是不到半年就又退学,自己开始了自己自修的过程。他租住在定王台的湘乡旅社,然后每天到省图书馆去读书,在省图书馆接触了大量的社会改良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著作,也在省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图。他曾经讲到:我想在这世界地图上找韶山,结果发现在这张世界地图上连湖南都找不到,没想到世界是如此之大。所以说要改造世界,就必然要从改造中国开始。1913年毛泽东考入省第四师范的预科班。1915年并入第一师范,成为了第一师范的一名学生。在第一师范,毛泽东得到了杨昌济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培养与教育,逐渐树立起自己的远大志向。1918年毕业的前夕,毛泽东主导成立新民学会。也是1918年,他第一次去到北京,在北大图书馆谋到了一个职位,每月有八块银元。毛泽东高兴的说,他已经成为有钱人了(据说当时在北京的人力车夫,一个月最多只能挣到四块大洋)。在图书馆,通过李大钊的引荐,毛泽东读到了很多社会主义书籍和宣传苏联十月革命的一些书籍,也听过李大钊的演讲。1919年毛泽东回到湖南,主持湖南的学生运动,成立湖南学生自治同盟,并创办《湘江评论》。1921年参加党的一大。二大没找到会址。然后在党的三大当选为中央秘书。今天看来,他可能是中央的第一任秘书长。当时中央的文件只有陈独秀和毛泽东两个人签署才具有党内的法规的效力。毛泽东在1923、1924年和陈独秀一起,共起草、印发了21个中国共产党的通报、文件,这些文件、通报都由陈独秀和毛泽东签署。所以说非常的劳累啊,特别是二四年国民党一大之后国共合作,国民党决定成立黄埔军校,毛泽东在上海也负责了国民党黄埔军校学员的招生工作,终于积劳成疾,于是就请假回到湖南。从1911到1925,他在长沙14年的时间,做了很多有益于革命重大的工作、很重要的事情。特别是新民学会啊,为我们党培养了最早的一批优秀的共产党的分子。还有湖南自修大学,培养了很多工人农民运动的积极分子。这不是峥嵘岁月吗?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用铿锵的词句,把他在长沙和同学们寻求真理之道的历史做了一个回顾和梳理。最后用“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结束。毛主席曾经讲过,他说我当时也写了一首诗,诗中有两句话叫“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但这首诗现在大家找不到完整的诗句。“浪遏飞舟”写了什么?我想他写了革命的一种豪情,一种壮志。就在江心,我游泳,我拍起的水花,就能够把这个大船能挡住。能把大船挡住,这是多么大的气魄啊,多么伟大的力量。当然,他更是对上半阙“谁主沉浮”的回答。谁来主宰社会的沉浮,是我们革命的共产党人,先进的知识分子。所以我们在读毛主席诗词的时候,就可可以通过这种背景的了解,加深对这首诗词的认识,从中来激发我们内心的力量。当然这首词也写了青年毛泽东追求革命,追求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我们读懂了这首词,就读懂了青年的毛泽东。
第二首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毛主席同样也回答了一个时代之问。《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刚刚到陕北不久。从1934年的10月红军开始长征至1935年的10月在吴起镇会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到达陕北之后就面临一个问题,四面被国民党的军队包围。陕北地瘠民穷,没有多少粮食。为了生存,毛主席就想把红军拉到山西,东渡黄河,在山西创建根据地,哪怕有一多半的根据地放在山西也好,所以就制定了东征的计划。1936年2月,毛泽东来到黄河西岸的清涧县袁家沟,这个地方是一个小村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见窗外一片白茫茫的大雪。他很有兴致,喊着警卫员牵着马在这个塬上啊走了一下。当天晚上毛主席就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我们知道了写这首词的地方不大,何况毛主席还是住在窑洞,从窑洞往外看也是一面墙,虽然看得到雪,但要看更广雪地只有出去才能看得见。但是毛主席提笔就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思绪非常的广阔啊,眼光也非常的遥远。他一眼看见了北国的这种千里万里的景象。接下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多么美的一首词,多么美的中国的北国风光。你看,这个毛泽东还是站在湖南图书馆看地图的那个毛泽东吗?是,还是那个毛泽东,只不过他的眼光更加远大。望长城内外是什么人呢?只有历史的巨人可以做到。我们知道李白写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气势雄壮的黄河在毛泽东的眼前“顿失滔滔”啊。接下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黄土高原没有山,看祁连山在青海、甘肃。太行山在黄河北岸。六盘山在宁夏,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但是在毛泽东的眼前,黄土高原就是一座一座山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想象多么的瑰丽与雄壮。但是写到这里毛泽东还不满足,他说这还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时候是什么时候?要等到太阳出来,是吧?雪原都披上了红色的盛装,那才是最美的时候。最美的时候是指什么?我们前面讲的《沁园春•长沙》有“万山红遍”,这个“红”和“红装素裹”的“红”,我们可以把它联系起来,来思考它。那就是革命胜利了之后,这片热土才是最美丽的。“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我们通过这一段我们可以想到的什么,想到中国共产党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对这片土地,哪怕我洒尽热血,使得它变得更加的妖娆啊。我们讲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为什么1945年《沁园春•雪》这首词在重庆能够引起那么强烈的反响。有人说毛主席这首词能顶国民党72个师。72个师的军队啊,我个人认为不只顶72个师的问题,他简直就是一枚核弹。他不只在重庆,他彻底的改变了国统区的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改变了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印象。因为蒋介石一直讲是土匪嘛,讲“共匪”嘛,讲毛泽东就是土匪头子,青面獠牙。没想到这首词出来之后,大家对中国共产党的印象一刷而新。所以蒋介石组织了他认为最有成就的40多个文人来写“沁园春”与毛泽东抗衡。没办法,没有一首词能和毛主席相比。原因在哪里?用艾青的一句诗来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你对这片土地不爱,哪有这份感情?这就是你蒋介石组织再多的文人也无法超越毛泽东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份土地的热爱、赤诚,造就了这首词,使这首词拥有了他巨大的影响力。
下半阕“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所以这样的大好的江山,有多少人为他弹精竭虑,为他的统一、为他的复兴来努力、竞相折腰啊。这无数英雄,我个人认为也包括了中国共产党。有的人说不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啊,但我个人认为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因为这两句是起引领作用的。那么“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主席用具体的几个人物啊,对历史做了一个总结。后来毛主席这样解释,他讲:这是写诗,我也不能骂他们,所以说就要用“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来形容。这些人在历史上都是著名的人物。秦始皇,扫灭六国,汉武帝创建强大的汉朝,我们今天的汉民族就是以汉朝的“汉”来命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一代盛世,宋太祖开创了以文官对国家的治理。成吉思汗更了不得,他曾经横扫大半个世界。但是毛主席说,这样,这些人啊,都只知道马上得天下,不知道下马治天下。缺少文采,只有武功,这些人都不行啊。所以毛主席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是一个时代之问,这些政权都不行了,怎么办呢?毛主席接着回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们今天来读这两首词,一个是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已经立定了改造世界、中国的志向。一个中年时期的毛泽东已经有了掌握天下的雄才伟略。我们从中所看到的,所能够体会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为中华民族复兴而不断努力的初心。而词中奔涌的这些豪情,这些初心,体现在毛主席的每一首诗词当中,我们都可以认真去体会。
读诗读词是读诗词的历史,读它的历史背后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去了解这首诗词的意义和它的今天的价值。今天我们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百年之前有过。百年之前,中国山河飘零,国土沦丧,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奉献了他们的热血。而今天,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今天学习毛主席的诗词,我们也用毛主席的诗词来回答时代之问,在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下,谁主沉浮?只有中国人民。谁能够为世界治理带来更多有益的经验?数风流人物,再看今朝。今天我就给大家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此文是在岳麓区政协委员读书会上的一篇读书演讲,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