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篇笔杆子短文后,朋友建议停笔,说有些同志不太高兴,并与我分析了再写下去的利弊。
一是担心读者类比。朋友说,你写了四篇,就有两篇的人物犯了严重错误,让另外的篇中人物不免尴尬,容易触发不好的联想。二是,你了解的人物故事的成长经历有限,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你的肯定有可能给一些人带来不适。三是,你没必要去趟这样的浑水,有时间写点别的东西。
经过再三考虑,“笔杆子”系列不再更新。不过我也有几句话在此言明。
1、我一直认为笔杆子是对从事文字工作者的尊称,成为“大笔杆子”是所有从事文字工作者的一种追求。如果从事文字而对“笔杆子”毫无感觉,那就像“当士兵的不想当将军”一样没有目标,工作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亮色。
2、“笔杆子”是一项默默奉献的工作。绝大多数“笔杆子”是机关、国有单位里最最辛苦的一班人,他们的时间不以每天“八小时”计,而是以每天48小时计。真正的笔杆子必是这样的工作状态:他们不是在写,就是在思考如何写。有时,你会看到他们放空、踱步,其实那也是他们思考的方式。可以说,一旦从事文字工作,就没有什么时间是自由的,他们是完完全全的奉献者。
3、“笔杆子”如同千里马一样稀缺难寻。我为什么会动念写一写“笔杆子”,主要是敬佩他们对文字的敏感与热爱,敬佩他们笔锋稳健而又汪洋恣肆,敬佩他们文风的严谨而又生动活泼。实话实说,即便有人后来犯了严重错误,但当时的成就与表现,今天依旧无人企及。不因人废言,也不因人费事,应该是我党的传统。至于有人对与他们并列有意见,我想不出有什么道理。
4、“笔杆子”大多比较纯粹。我了解到的“笔杆子”大多如“清教徒”一样“三点一线”,家门—办公室—食堂,他们的第一职责是学习,第一时间是学习,目的就是能完成第一需要,那就是文稿的高质量起草。他们把文稿高质量当成每天的最高追求,文稿通过是他们最开心的事,也是他们唯一的幸福指数。“书呆子”“书生气”是他们的另一种符号。我愿意与他们任何一个人成为朋友。
5、“笔杆子”是事业所需。延安时期,毛主席曾把“笔杆子”与“枪杆子”并列,对“笔杆子”的作用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可以说,没有“笔杆子”,中国革命就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仍然需要一大批有为的“笔杆子”“冲锋陷阵”,为发展献策,为群众解题,为政策催鼓,为复兴加油。
也衷心希望所有文字岗位的同志,增强“笔杆子”自信,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远离雕章琢句、豪华排比,多做调查研究,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真正发挥“纤笔一枝胜过三千毛瑟精兵”的作用。
向所有文字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