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布博士层次员额制教师招聘公告,计划招聘50名博士层次教师,全部都是“员额制”。
而高校或医院人员制度从事业编到员额制的变化,本质上就是从“人编”到“岗编”的转换。事业编制是在人身上的,编随人走,就像在人身上盖了章一样,人在哪编就在哪。身上有这个编,那你的稳定性保障就在,就是铁饭碗的象征。实际上真正的事业编制在有关人社部门的备案中,都是有具体人名的。
而所谓的员额制,打比方说就是上级部门分给给一个单位一定数量盖章的椅子,谁坐在这个盖章的椅子上,谁就有编。这个椅子是铁饭碗,但是人可不是。人可以被裁掉,或者不续聘,或者被调走,你就没有编制了。员额制和事业编的在人社部门的备案也是分开的,备案上也没有具体的人名。因此稳定性上,员额制肯定是不如事业编的。员额制在我看来跟军工央企里有编制的军工研究所类似,都是岗编。
实际上,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员额制改革并不是新鲜东西。关于事业单位的新一轮改革,最早源于2011年3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
而对高校、公立医院事业编制改革,就是这场改革的下半场。如何改,怎么改,一开始没有太多思路,但是在2015年5月,北京市政府宣布探索市属高校和公立医院不再采用事业编制管理的办法,这就是员额制改革想法的初步探索。
2016年1月份,人社部官员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表示,当年将重点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
2016年7月22日,在当年举行的人社部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时任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时明确表示,“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到后面,员额制逐渐在部分高校、公立医院实行。
而且不只是医院,公立高校,一些行政单位也开始参考效仿。例如上海市检察院检察官的员额制改革:
总的来说,员额制目前还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未来可能会有大变化。否则就没有改革的必要了。至于说为何要用员额制代替事业编,从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就知道,是为了促进人员流动。说直白点就是铁饭碗被打破了。而且这种趋势是必然的,不然就没啥改革的必要了。越是吸引人聚集的城市,例如北上广深杭等,它的人员竞争就越激烈,那这种员额制推广就越快,而且越不稳定。
当然,这种改革大概率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因此近几年或许是上班高校,公立医院事业编的最后窗口期了,再过5年10年 就全是员额制了。因此能上岸的抓紧上岸,后面员额制推广开来,到时候不续聘啥的,也没啥办法。
不过从相应的文件可以看出,相应的改革只存在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也就是高校,医院。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不用担心,也不用恐慌。有人或许会问什么是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公益一类就是不开展经营活动,经费全由国家财政承担;公益二类就是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按照政府规定的公益价格收取费用。大学和医院就属于公益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