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561字,这是瓶主第86篇原创
有剧透,可收藏后阅读
01
落笔千字,想说的话很多。又是一部有争议的影片。这次争议的关键词,是中式教育。包括但不限于鸡娃、卖惨、让孩子愧疚等。
当然,比起前作《西虹市首富》,片子里对金钱至上观念的渲染和有钱人奢靡生活的呈现少了很多,整体的调子也高级了些,有了更清晰的讽刺意味,和更完整逻辑性更强的故事。
总体来说,调子是轻松愉快的,细节上是真实的,笑点是丝丝入扣的,沈马的组合是讨喜的,营销也是给力的。从电影的这个文化商品的属性来看,无疑是成功的。
而从电影本身来看,刨除它搞笑逗乐的成分,审视它的情节、叙事和最终落点,当然也有不少问题和灰色区域。
比如:国产片一贯的空洞概念输出、片尾的强行升华、配角的脸谱化/工具人倾向(比如马大俊),当然,还有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你究竟是在笑声中消解问题呢?还是通过笑声讽刺问题呢?
这当然很难评。尤其教育话题是有比较明确的角色划分的,一个正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绞尽脑汁的家长,和一位饱受中式教育之苦的大学生,看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并且,很可能彼此无法沟通。
片尾,很多人认为“回家吃饭”情节和影片行将结束时的“捡瓶子”情节(或说彩蛋)让人极端不适,我同意。
这两个情节本身就有着相当广阔的阐释空间与象征意味。一个是中式父母含蓄拧巴的表达,和观众对大团圆结局的期待;另一重则是教育思维在人身上打下的烙印——我们笑了,因为真实,因为有趣。
可这重温馨之下,完全存在另一种可能性。
撒日娜老师绝绝子!
如果说前期的那些教育让他成为一个品学兼优、思维活跃的好苗子,那么可以说这种教育是“成功”的,强大坚毅绝对不是什么坏事。
可后面事情败露后,他发现连自己的微表情、日记本,都被逐帧分析,这些分析的目的都是一个:考上清北管理学院,成为家族企业完美继承人。
这就有点恐怖了。
甚至他的至亲都能服务于这个最终目标,“奶奶在清北管理学院的上空等你”的那一幕真的是全剧高光,讽刺、温情、悲伤三种情绪完美地存在同一场域;更不要说什么继业热爱的跑步也能被合情合理(甚至是格外民主)地pass掉……
这一桩桩一件件加起来,继业既然是用苦水浇灌出来的三观端正的甜瓜,就不可能轻易原谅。所以说,更真实的结局应该是继业与家里的彻底决裂(至少得有些年头吧),甚至继业对世界秩序的质疑、乃至发疯。至于何时回归,这都是后话了。
当然,从影院内观众接受的角度讲,看了两个多小时最后孩子疯了死了,这可能太压抑了,讽刺效果拉满了,观众也要疯了。
最好的做法就是,他踩着真实的泥泞和水坑冲出去,沈马在真空破裂的那个壁前失声痛哭,喊一声“今晚还回家吃饭不”,就够了。
任何后补的情节都是狗尾续貂,所谓开放式结局,是楚门打开了属于自己的真实世界的大门,接下来的一切都交给他自己。
02
《抓娃娃》的名字,有人认为是抓娃娃机,就像做一定的攻略、按照既定的轨道去抓,总能抓上来娃娃。这个过程是轻松愉快的,但对于娃娃来说,它只是一个呆笨的提线木偶。一语双关,细思极恐。
在我看来,“抓娃娃”还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老家方言中,“抓”有“拉扯”“教育”的意思,抓娃娃就是教育着孩子长大,同时还有点紧抓不放的含义。既耗费心力,又突出控制欲。也是耐人寻味的。
在《抓娃娃》中,很多人将片中所有的教育方法都简化为“苦难教育”,我认为是不合理的。如前文所说,如果不是早已设定好目标,并且卑鄙地让孩子失去了自我选择、自我设计的权力,有些教育理念其实蛮科学的。
培养思维那块,其实挺好的
好比游戏里面的新手保护模式,对于大神来说可能很幼稚,对于一个纯菜鸡来说,经过关卡的磨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长本事、熟悉规则,也最大程度地获取装备等等。
可是,初心歪了,路也就走魔怔了。马成钢(沈腾饰)的教育理念具体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了呢?
我总结有两点:①盲目自信甚至是迷信自己的成功经验;②育儿观陈旧、拧巴、跟不上时代。
其实你说他盲信吧,他也是有反思的。大儿子大俊在他眼中是“养废”的样本,他就采取了反着来的方式。一个是极端富养,一个是绝对穷养——当然哈,这里的穷养也是有些富养的成分的,毕竟哪个底层家庭能随便起得起外教呢?
站在一个绝对自私功利的角度,他对大俊和继业的定位可以说是比较准确。可是啊,人非草木,更不是谁的附庸,怎么能用那么教条的准则衡量?大俊身上的单纯、善良、乐观,统统不在他眼中;继业的个性、爱好、人生选择,统统被他过滤掉了。
一个是任由孩子长成“废柴”模样,一个是拼命鸡娃,只为让自己的企业和财产得到更好的继承;一个是不负责任,一个则是过度操纵。马成钢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中横跳,孩子成了牺牲品……
嗯,说白了还是自私。当然,这话也需要考虑现实背景,很多人养育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养老。这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过多展开。
在马成钢身上,即使他已经脱离了困苦的环境,积攒了足够花销的资本,依然有“后继无人”的焦虑感。
这种焦虑感,是他的出身和年龄决定的,同时也构成了某种微妙的哲学命题。人生而孤独,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似乎只有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才能排解这种生命必然消亡的恐慌感。
生命,终究是充满希望的。只是,人终究不能倚靠别人来搭建自己的信念感,不管是父母、伴侣,还是孩子。形而下的问题或许有所裨益,形而上的问题终究要自己面对。
影片末尾,马成钢和春兰开玩笑说:给他(继业)送个弟弟妹妹。一个经典的笑话。
后记
本来影评到这里就结束了,可还感觉心有余韵、说得不畅快,索性画蛇添足了。
公映当天,我去影院看了,座无虚席,大人的上座率比我想象中高很多,密集的笑声基本上伴随始终。我能共情的悲伤时刻,旁边的阿姨也在默默垂泪。
虽说在第一部分说两种身份角色之前的互相沟通很困难,可我觉得也不是没有可能。
电影能做的本来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表达问题。至于尖锐还是温和,是创作者要考虑的事。老百姓在影院里快乐了,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至于那些论而未决的问题,由它去吧!哪能在一部电影就想清楚所有的问题呢?混沌暧昧,本就是世间常态,大大方方地看电影、谈感受,足够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