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滚烫》究竟讲了什么?
文摘
电影
2024-02-22 09:38
甘肃
这是瓶主第74篇原创,字数5415
文中图片来自官方剧照|侵删
大年初七,看完贾玲的《热辣滚烫》后,我脑子里忽然冒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两种形状其实并没有可比性,放在中国的语境里,其象征性无非是圆润和谐,或者是有棱有角;从性格层面来看,也像是两种相反人格的隐喻。几乎没人能拒绝一个圆乎乎的东西,但是有人会讨厌闪电的尖锐。那么这两种形状有高下之分么?没有。花和草哪个好?答案完全在于评价者的用途与心情。人的自我也是如此。所谓自我,就是接受它本来的样子。而电影惹人争议的地方可能就在于,乐莹变瘦变强,究竟是找到自我,还是从一种规则进入了另一种规则?Ⅰ “我的前半生”
LISTEN TO THE BOTTLES
作为一部喜剧,胖子乐莹承担着最密的笑点。贾玲是喜剧科班出身,影片也延续着插科打诨、随意而出的幽默。二百多斤的大胖子,躺在沙发上让人观看,脚趾按遥控板、日头西斜翻身继续睡,零食袋子、可乐罐子、烧烤竹签……物品和环境揭示了主人公的生活方式。乐丹——她漂亮标致的亲妹妹,正数落着这个大胖子,远方表妹、妈妈围观,几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女性角色就这样登场了。随后,她的父亲、(前任)男朋友、(背叛她的)好闺蜜陆续亮相,男主角雷佳音也草草出现。主要人物基本上就齐了。在影片的前几分钟,人物关系、基本冲突已经勾勒得很清楚了。亲情,要勒索她;外人,要指责她;友情和爱情,一起背叛了她,背叛了还不算,还要再骑到她头上,提出一个无理的要求。他们笃定乐莹不会拒绝——她当然不会拒绝。对于她这样的人来说,道德绑架有效、情感勒索有效、精神PUA有效,拒绝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意味着她一部分世界的失去。如她胆敢拒绝所有人,意味着所有的面庞都不再和善。无他,她是个宅家十年的胖子,更是个没有自我的胖子。因为她自身“一无是处”,只好将自己的价值献给别人,才能借此找到一点自我的价值,即所谓的“讨好型人格”。乐莹不断地讨好,却在不断地失去。随着故事的发展,她把自己的房子过户给了妹妹,债台高筑地支持“男友”昊坤的“梦想”,克服对镜头、大众眼光和表达的恐惧(甚至是羞耻),只为在电视台工作的远房表妹能够转正……她搬出去住,她有了工作,她养活了男友,她得到了表妹豆豆的拥抱,她欣慰地以为自己的生活在好起来,然而现实却给了她重重一击。乐莹打伤想要对她性骚扰的老板,接她出派出所的是杨紫饰演的表妹豆豆。雨中,她把伞给了乐莹,自己的电动车、高马尾的脑袋却在淋雨,磕碰、淋湿、狼狈,豆豆却朝她明媚地笑,她又心软了。站在舞台上,主持人问她为什么宅家十年不找工作,她说了真话:主要是和人的交流有问题……感觉对人都挺好的,但是,总受伤害。面对主持人、嘉宾和观众的指指点点,她还是努力跟上耳返里表妹的提示,直到恶意剪辑将冲突下她最“不堪”的一幕完全暴露。她费尽心力掩饰的和平,她委屈求全换来的虚假繁荣,她微弱世界的守护神,此刻一把将她搡出了门外。那个活泼可爱的表妹,此刻也变成了尖酸、可怖的样子:镜头怼过去,怎么不哭啊!一句“节目效果”,将乐莹难言的人生推上了断头台。她拖着步子回家时风雨大作,裙摆被风撑得仿佛一朵盛开的花,蓝色的景,昏黄的光,乐莹一步一步走上楼梯,灯一层层地亮起。雨势转急。她目前为止的人生中,从来没有那样美的盛开。跳下去吧!他们都盼着你死,他们都嫌弃你、利用你,他们都憎恶你、诅咒你……打开窗,跳下去吧!Ⅱ “肥女也配谈情说爱?”
LISTEN TO THE BOTTLES
乐莹重生了,影片“燃”起来了。然而在进入这个巨大的转折之前,我们先宕开一笔,看看她的爱情。雷佳音饰演的昊坤是本片的男主角。拳击教练,在路灯前撒尿,将“梦想”挂在嘴边。但凡换个人演,这个角色都会变得油腻且令人憎恶,但他可是“前夫哥”,那窝囊样让人恨不起来。观众前脚看着他一身帅气打扮走入阳光,后脚看到他过于实诚地拉着乐莹训练。嗯,目前来看是蛮正面的。不论是为了梦想坚持不忽悠客人办卡,不出卖男色,还是尽全力与销冠对决,发表一篇篇的《梦想论》。就在我心里吐槽立意怎么这样浅时,这个人设发生了颇具喜感的反转——乐莹替他争取来一个上台比赛的机会,他却接受了人家“买输”的钱。三万块换一场弃局,他有无数个理由说服自己。这时候的乐莹用一种不近人情的执拗,问他,质疑他:赢一次和三万块哪个更重要?他甚至没怎么犹豫,就给出了答案。和他上前装逼,却被人家一把撂倒的速度一样快。不必过多分析昊坤的心路历程,这里只说:他高大的形象就此崩塌——乐莹生活的重心竟然和她一样懦弱?随之,昊坤对他们之间身份的界定也让她死了心。对于口渴的人来说,一瓶水就是她世界的全部;可对于乐莹来说,昊坤是海,她在风平浪静时凝望着他的脸庞,认为自己是其上可以航行的船。乐盈“逆袭”前爱情部分的剧情基本上说完了,这里再多扯几句闲话。其实影片对于乐莹爱情部分的处理是微妙的。对于一个女胖子来说,她的性魅力是打折扣的,三十来岁的处女身份似乎也是尴尬的。前男友和闺蜜劈腿,被昊坤残忍抛弃,当我们站在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一切的时候,脑子里闪出来的第一个想法是:这很正常。或者,说得更露骨一点,我们觉得她活该被出轨、被抛弃,甚至她这样的人,拥有爱情和友情都是个奇迹。观影时,我们发出的阵阵笑声,又焉知不是一种偏见的巩固,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与嘲笑?有些人对乐莹巨大转变之前的表演不甚满意,认为是硬凹一个“丧”的人设,我认为还是没能很好地共情。有意或无意,潜意识或显意识,我们都以看客的姿态、以旁观者的身份,将话语权牢牢捏在自己手中。而乐莹爱情遇挫的必然,是这种成见与批判的显化。导演大篇幅地刻画人物、创造情节,将胖版的乐莹推在大家面前,除了最终结果的铺垫,更重要的或许还是激发某种反思。哪怕这种反思势必带来许多的不理解,势必引起多方鏖战,但总归是摆到明面上了。对于我来说,我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主流审美中的瘦子所握有的“权力”。不敢说保证自己不滥用这种权力,但至少在倾向少数群体的骂声袭来时,我能不再自认正确,高喊“何不食肉糜”。这也是我认为贾玲为什么要先成为她,感受她,再拍摄她的一个重要原因。说打破主流审美观念就太大了,我的猜测是:如果居高临下是一种必然,那么她选择主动俯下身子,站在那个位置上。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贾玲聪明,也勇敢。《热辣滚烫》绝对不是一部只讲减肥的电影。Ⅲ 结局,及乐丹的象征性
LISTEN TO THE BOTTLES
到这里,乐莹“重生”前的剧情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个人认为,影片的重心不在后半段的“赢”,而在前半段的挣扎与失望。层层铺垫,种种心酸。胖子乐盈打开窗跳下去,她疼得直哭,却发现自己一点伤也没有。她被雨淋了一夜,板砖湿漉漉的,雨后的黎明格外绚烂,阳光如此平等地照在她的脸上。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影片与现实开始重合——瘦了100斤的贾玲,真正变成了拳击手的样子;乐莹的春夏秋冬,缄默,但是充满了力量。我印象比较深的地方,是她在台上与专业的拳击手的对决。几乎所有人都能看出来,那场戏是真打,对面的演员也是专业的选手。满嘴、满脸的血,鼻青脸肿,腹部受了多次重击,她却真的打完了比赛。女主乐莹与导演贾玲合二为一,“做自己”“赢一次”的命题,也真正成为这部电影是否算是电影的注脚。比赛结束,昊坤在门口等她:“改天一起吃个饭呗。”那个场景像极了青春校园的爱恋。乐莹不回避、不躲闪,平平淡淡地说:“看心情吧。”
再来说说乐丹吧。不得不说张小斐演技真好,“妈”的形象那么深入人心了,又是贾玲的戏,可她还是演啥像啥。乐丹这个角色是有象征性的,她长得漂亮、苗条,虽然是离婚带一娃,却还是“有魅力的”。这样说来,在社会的评价体系中,乐丹是有话语权的。乐盈身边有这样一个尖锐的对比还不算完,导演还给乐丹这个角色一些道德上的瑕疵:她婚内出轨,PUA姐姐过户房子……乐丹虽然不是一个太正面的角色,却是主流评价体系的具象化。两两对比之下,更渲染了乐盈的困境地位。即使在乐盈练拳瘦下来之后,她的态度也没有缓和多少,而说出了那句经典的话:抓紧找个男人嫁了,才是你的本事。有人说乐莹身边的(女性)人物极其脸谱化,是工具人,我持反对意见。不消说乐丹有一些转变,只是出轨的闺蜜、前男友、表妹豆豆、甚至教练昊坤,这几个人加在一起,都让人感觉恨不起来。原因无他:他们看起来都太亲切了。从角色设定上来说,他们给你的感觉像是身边人;从演员构成上来说,这几个演员(李雪琴、乔杉、杨紫、雷佳音)都有着较高的国民度,都比较讨喜。又亲切又复杂,这是生活的常态。而且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说,观众的观感和乐莹的观感可能是一致的。她的身份、她的性格、她的经历让她无法单纯地记恨别人,即使他们伤害了她,她仍不觉得他们面目可憎。当乐莹在台上拼命死撑的事后,乐丹在台下喊:她有病啊,打不过还要打。三分责怪,三分不解,四分心疼。乐莹终于坚持到了最后,所有人为她起身鼓掌,乐丹愣在座位上,若有所思。作为社会评价的高度具象化,她不可能摒弃一切为她成见中的姐姐欢呼,但是我们都能感觉到,她的态度已经有所松动。有人说瘦下来的贾玲是在迎合市场,将自己物化成主流审美,我认为这不是电影表达的初衷。任何观念的松动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导演在造戏的时候已经预设了瘦即是美的意识,那么在乐莹瘦下来、在家人前亮相的那一瞬间,乐丹就绝不是嘲讽的神情。两性的议题很多时候纠缠不清,以子之矛击子之盾的方式也不算奇怪。但是我们应当相信,摆在明面上让人讨论,总比绝对的正确要好得多。况且,乐丹身上多少有点观众心理的投射。这是乐丹这个角色的又一重意义。Ⅳ 电影的缺点与硬伤
LISTEN TO THE BOTTLES
不知道看这篇文章之前,有多少人看过了电影,或已经加入了捧或者踩的阵营。成文期间,也有不少资讯出现。夸她的人多,骂的人也多,豆瓣的评分也从7.8一路涨到8.0,又跌回7.9。实话实说,我看完后情绪还是比较激动的,觉得贾玲值得,到现在情绪沉降了几日,还是愿意为她说一些好话,客观地分析下影片的优与劣。好的地方基本上在上文提过了,不然也不会大费笔墨地分析,但是坏的地方也很明显。先从情节的角度说,乐莹选择拳击作为出路的动机不够。这里不是侧重“动机”,而是侧重“拳击”,她怎么就选择了拳击呢?昊坤的刺激是不够的,片中乐莹说“两个人打成那样最后还能抱在一块,也挺有意思的”这话,感觉也不算特别有说服力;性骚扰让她意识到力量的作用也还凑合,但也不是特别直接(她无须为练拳减重);如果只是维持疼痛的感觉,让她记住那个雨夜的绝望,倒还说得过去,不过“疼”的意识,在原著里可能更明显。其次,是“赢一次”“做自己”这几个概念过于俗套和笼统。拳击有输赢,放在电影里是好对应的,但是鸡汤式的鼓励性标语(甚至是拳击馆小妹在网上随意搜罗的一句)终究无法概括奋斗的甜美。即使可以概括,对于现下的人们来说,这个标语显得太陈旧、太肤浅了。自己是什么?什么是自己?怎么做自己?这些问题很大很大,瘦下来、有力量就找到自己了吗?赢了一次就一下对自己生出了解了吗?这些都有待争议。因此,在卒章显志的时候,屏幕上的那些白色手写字就显得有些稚气和尴尬。此外,结合影片上映后这几日的宣发来看,制片方大面积地铺开某个概念的用意,除了最直接地圈点中心思想,还有确定精神、给出答案的功效。也就是说,这几个俗套概念的使用,本身起的就不是求索的作用,而实实在在是一种鸡汤。高明的艺术家,总不能叫人一下猜中意图;优秀的影片,也无法用三言两语概括。导演在造戏上选择了概念式的表述,本身就压缩了阐释和遐想的空间,也正因如此,《热辣滚烫》的硬伤是无可避免的。深刻性缺乏,是它最致命的问题。这与导演所受训练有关,也与审美、思想、视野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反映着导演对影片的理解:你是强调过程呢?还是赞美结果呢?又或者关注环境甚至土壤呢?你的出发点,往往会决定你的走向。很多人在看完影片后很容易被带进自律、减肥的落点,而较少对“胖子乐莹”这一群体,或是我们对女胖子所投诸的不善目光进行反省。这与影片之外的营销有关,也与影片中不断强化的印象有关。但这一点又牵涉了一个复杂的事:乐莹和贾玲到底有没有合二为一呢?贾玲个人的营销和电影的相关性到底应该是什么呢?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估计要专业人士来,我就不自讨没趣啦。总的来说,《热辣滚烫》不算一部太好的电影,却贵在真实、真诚;导演的技巧和功力还欠缺,但是作为半路出家的她,这个成绩已然不错。三年前,《你好,李焕英》创造了国内票房的奇迹,却争议不断;三年后,瘦了的贾玲身着“这是李焕英的女儿”的拳击背心,再次进入了风暴的中心。That's Lihuanying' daughter.
一个真诚的人,将自己剖开给人看,必然会面临着被人加倍攻击的风险。《你好,李焕英》是这样,《热辣滚烫》更是这样。好在,伤口总会愈合,肌肉的密度也会不断变化;至少,1095个日子过去,她让所有人都记住了她妈妈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