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刻板印象里,妇女被视作是已婚、缺乏魅力、底层、没有文化、上了年纪的女性。
将女生与妇女以节日的名义加以区分,本身就是在放大女性年龄、外貌、身材焦虑等,以看似平等的提倡来强化外在约束,于性别平等无补。////女神节的称谓好比是我们今天用美颜相机自拍发朋友圈——照片当然可以发,追求完美不是坏事,但是,要记得,你本来长什么样?你真实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在我关注者构成里,女性读者有66.09%的占比。在这里,迟祝各位女性朋友节日快乐!有没有必要过女生节,有没有必要区分女生、妇女和女神,甚至有没有必要写这样一篇文章,答案都是模糊的。感情关系里,可有可无的一律无;在性别议题上,“讨论可以、但没必要”,我认为,一律有必要。
女生节一般指3月7日,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为校园文化节日,旨在关爱女生、展现高校女生风采,通过开展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活动,引导女生关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文化内涵、业务能力、心理健康的活动。
是的,跟很多事情一样,初衷没有问题。但被滥用、炒作之后,构成了对妇女节的再度污名化。
女生节条幅里,真正属于女性主义的内容占极少数
01 “我可不是妇女”
女生节在3月8日前一天,有烂臭梗描述为:“女生到妇女就差一‘日’”,姑且忍住不骂这种巨口区的说法,说说“妇女”一词的定义:
妇女是对成年女子的统称,在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为妇女,不单纯指已婚妇女。
因此,女生节的主要群体——大学女生是属于妇女群体的。但试想,如果我们对身边的女生说:“你个妇女,节日快乐”,闹不好她会打你一顿。为什么?
在刻板印象里,妇女被视作是已婚、缺乏魅力、底层、没有文化、上了年纪的女性,不过三七过三八,体现的大学女生对妇女身份的不认同;换个角度来看,妇女更像是一个集体名词或政治术语,是老套的充满过往时代烙印的,如“妇女能顶半边天”等等。将自己与“妇女”区分开来,就是在热情宣布:我可不是那种妇女。所以我们又回到了对“妇女”含义的探讨上。那么,为什么我们非要区分女生与妇女呢?有人会说,这两个明显有区别好吧,不然这俩词也不会被造出来。对的,但为什么在联想“男生”与“男人”区别的时候,我们的男同学可以大方以“我们男人……”句式开头,而我们却不那么大方呢?artist:Daniela Olejníková我想到一个例子,之前上张老师《语言学概论》,他随机调查:“认为自己是女生的举手”,所有女生都举了,但在认为是女人的环节,有一半以上的人还在观望,而男生们基本都举了。
虽然这种类比不甚严谨,但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说:“女人”和“妇女”等词的使用,是不常用、不甚美好甚至羞耻的。
为什么?
02 对妇女节的污名化之辩
妇女就意味着缺乏魅力吗?妇女就意味着已婚、大龄、老土吗?妇女就意味着与年轻女孩的属性无缘了吗?这里不举那些可被视作反例的女性们的精彩人生,我想说的是:已婚怎么了?大龄怎么了?不漂亮怎么了?缺乏魅力又怎么了?甚至,缺乏魅力这个词语本身就比较可笑。我们在使用它们以褒贬女性的时候,不正是在迎合世俗观念,讨好以性吸引力为评判的审美标准吗?将女生与妇女以节日的名义加以区分,本身就是在放大女性年龄焦虑、外貌焦虑、身材焦虑等,以看似平等、个性、自由的提倡来强化外在约束,对女性处境没有质的改变,反而加剧了对妇女的污名化,于性别平等无补。artist:Marianna von Werefkin
其实,女生节的出现也可算作是一个必然,在它首现于高校后不久,全国妇联发出关于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号召,女生节作为创新活动,迅速风行全国,在一定历史时期产生了很大反响。
很不幸,在发展的后期,因条幅、标语内容太污,引起轩然大波。2021年3月初,微博上有条热搜瞬间获得全网的关注与转发,这就是著名的烧条幅事件:有人对北京某高校女生节条幅进行了粗略统计,其中,婚恋题材最多,外貌等等描写次之,夸赞女性品德、能力等极少,涉及真正女性主义的只有一条。 北京N大2016-2020年“女生节”标语类型数量及占比北京N大2016-2020年“女生节”标语类型各年度分布而所谓婚恋,其实就是以男性口吻对女性的示爱或赞美,似乎凸显了女性地位。实际上,由于主体的逐渐迁移,真正的属于女性的话语是缺失的,真正体现女性意识与平等观念的话语也是缺失的。对女生节的过分营销,对妇女节的低劣解读,逐渐成为消费女性身体、外貌、固化女性角色的一种无脑狂欢。
03 “妇女节?女神节?”
今天,《人民日报》发文,标题:《少来“碰瓷”!今天不是什么女神节女王节!》,文中表达了对低俗化、娱乐化称呼妇女节的抵制,对女性同胞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期盼,很多人光速转发。
其实,将妇女节包装为“女神节”,我能理解。营销的世界里,借所有节日都能发挥一下,这个不奇怪,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女神节”的接受度如此之高呢?
某雪广告,同类宣传以粉色调为最多
前文已经提到关于“妇女”一词的刻板印象,这里不再赘述,我们要说,女神确实是一个好词儿,且不分年龄、不土,比妇女节给人的第一印象要更好,高大上嘛。
那要不要反对呢?
我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女神节的称谓好比是我们今天用美颜相机自拍发朋友圈,为了一种虚无的信心和骄傲,大方地设了所有人可见。照片当然可以发,当今时代都喜欢好看的东西,追求完美不是坏事,但是,要记得,你本来长什么样?你真实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女神的称谓确实能让我们开心(我也是),但在消费主义的陷阱下,依然需要谨记:性别平等事业尚未成功,我们不是因为美好才会被爱。
图源网络 | 侵删
否则,妇女节带来的“性别红利”,很可能成为两性话题间又一次沉重的凝视,女性的幸福与价值,不是金钱、夸赞、男人的喜欢堆砌出来的东西,更不是毫无原则地示弱、降低下限以求怜爱的附庸。
妇女也好,女神也罢,芬芳或者平庸,我们都有资格说:“我是女人,我很骄傲”。【END】
[参考文献]
[1]邸晓星,李海燕.高校女生节的性别文化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06):98-103.DOI:10.16034/j.cnki.10-1318/c.2017.06.015.[2]王瑶,甘满堂.交叉性视角下的性别文化——基于女生节的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20(04):64-69.
是不是第一次发现有参考文献?!哈哈,以后或许会写得更讲究一些(这篇很仓促)。早上九点开写的,写完就这会儿了,眼看妇女节马上就结束了……不过没关系,假如明天看到,就祝你明天快乐吧!(添加瓶主微信可获女性主义PDF书2本。虽然我也没看)
一些瓶主往期:)
一个叫戴维的男人决定去偷花
元旦执笔,读书进益
祁连是我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