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命途多舛的考研事业啊

文摘   其他   2023-12-14 00:45   甘肃  

全文6756字,这是瓶主第71篇原创




24考研的鼓点敲得愈密愈响,我这个曾经的23考研人就愈发不安。既害怕血书未陈而战事吃紧,我的前车之鉴就失去了公布的意义;也害怕蜻蜓点水地经过,将这故去的事轻易交付了时光。


因此,我总有一种紧迫感。快写!心脏像放炮一样告诉我。然而,要客观地面对自己的失败,要坦诚地揭露失败的原因,还要将这失败写得凄婉动人,实在难。


文字工作干久了,落笔时总加剧了瞻前顾后的毛病,但我不会再像从前一样。写吧!写是写的意义,经历是经历的课题。此为前记。



01 黎明

LISTEN TO THE BOTTLES


2022年12月25日,圣诞节,原本是出考场的日子,原本应该喜大普奔——结束了,我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


宿舍三位考研人都默契地选择了各自走,我也没打算去食堂。按照我的习惯,此时应当散散步再回去的,但天太冷了。24号早上的晨光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萃英山阴沉的咆哮。


走到博物馆前的那条银杏路时,我听到一个女生在哭着打电话:“我讨厌榆中,我以后再也不要来兰州了……”她哭得伤心,我也听得难过。那一刻,我对榆中的厌倦也随之到了顶峰。


这个点还在学校的,都是考研人了。



“今天是你们进京赶考的日子”/于24、25号途中


偏偏一阵冷风吹来,枯叶窸窸窣窣地滚(如果有的话),往那姑娘哭泣的脸蛋上又撒了把冰霜。我掖紧棉衣领,匆匆从她身边经过,没有任何吃饭的食欲。


和家里汇报了自己的考试情况,他们都劝我不要伤心难过,尽力就好。回去躺在床上,感觉玩什么都没意思。背上的土坷垃终于搬下来丢了,咳嗽也有好一些,为什么仍然无法轻松?

舍友回来互相聊了几句,大家情绪都不太好,转而寂寞无言地看着自己的手机。


晚上,徐涛、腿姐等都发消息开直播,祝贺23考研的同学结束了战斗,看到一些描述性的字句,我这个自认心被考研磨炼得有如一块橡皮的人,也不禁泪湿。

最特殊的一年,最艰难的战斗,结束了。那个冬天,我们频繁地起身观望,剧烈地咳嗽,百次千次被繁芜的事点燃,无数次在寒夜里丧失斗志,终于迎来了最后的黎明。

几天后,我收拾东西离开榆中,临行前发圈:祈愿来年春暖花开。



02 器、术与道

LISTEN TO THE BOTTLES


去年三月,我投入了考研大军的怀抱。彼时还有几门专业课,虽然从自习状态调整到上课模式有点烦,可上课的过程还是比较享受的。

我和Rux大多数课都不听,周三时最高兴。那时候我们迷上了玩贪吃蛇大作战,小程序版的,临上课前联机打一盘,感觉很高兴。

玩得多了瘾就大了,有时候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就在底下悄悄玩。因为团队战需要互通有无,她被蛇撞死了我就需要抓紧跑去捡她的残骸,激动之余不免要出声——同时又很惭愧。我们就在这两种情绪里横跳,构成备考前期正大光明的娱乐。

Rux是我的好朋友、舍友、同班同学,她也考研,我俩都选了外面的学校。每天喊对方起床,然后去二教自习,中午、晚上再携手共进晚餐,日子过得还算愉快。

那时候备考都在二教进行,沙发、热水、插座,干净的玻璃窗,以及窗外日暖生香的花朵,后来都变成我去教室自习的期待。



二教南面花圃里的花开得越来越繁,我的专业课教材也看得越来越快乐。读那几本经典教材的时候真有一种文学生的荣誉感,觉得“这他妈才是教材啊”,或者“老子天生就适合学这个”。

不光带着感情读,还在旁边批注。如今想来,那可能都是一些故作深沉的小废话,但我乐此不疲。

如果我与课本没有什么情感、思想上的链接,那就动笔在空白处总结段意,美其名曰划分结构、整理大纲,其实就是抄目录罢了。

我那时候愚蠢到这种地步:宁可吃力地在书上写写画画,却绝不掏出本子做一点笔记。这样做的好处是每次翻开书都有一种虚假的成就感,“看!我多认真”,坏处是我的进度变得很慢很慢。

读得细就能记住东西么?不是。读得细就能理解得更好么?或许是的,但是“理解”二字绝不是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环。可惜我后来才明白这个道理。

与邓老师、月月在夏园野炊/于6月23日

除了读专业课教材时激情批注,我还会用电脑软件做一些导图,名曰“整体把握”。呵呵,光《古代文学史1》的知识点串出来就大得没法看,别说什么“把握”了!“面壁”还差不多。

到六月份,我发觉自己的进度已经远远落后于旁人了。英语单词没有背完,专业课的教材看了一半都不到……四个月过去,头脑确实在慢慢充实,可是考试的积淀没有一点。器与术甚嚣尘上,唯道落后矣。

我也会在一瞬间忽然emo,感觉选的学校太好了,我哪配呢?鸭大的现当代方向只收一个人,竞争是出了名的激烈。意气风发时觉得千选一都无所谓,可真正到了难的关头,就会产生一种可耻的自卑感。

那时候,我常和Rux深度交流,最后我们将这种心理对应为“于连式精神”:既满盈帝王般的自信,又充斥着奴仆般的自卑——这两种极端的情绪如此和谐地在我们身上统一。


不过,一蹶不振必然是少数时候,emo的最佳解药是友情和美食(或者说,爱和美食)。我和Rux去综合楼吃一顿好饭,互相请请奶茶,也就排遣得差不多了。

茶过三巡、菜剩半锅,我们自动进入互诉衷肠环节。

她眼睛里有最相信我的光芒,说:这世上除了我以外我最希望你考上。然后我们社会地碰一下奶茶杯子,谦让地要把自己的杯子放低些,再互祝对方:必考上!


这句话伴随了我们的整个考研。她怀疑时我说,我怀疑时她说,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很紧迫。



03 夏天,汗流浃背

LISTEN TO THE BOTTLES


六月中七月,我感冒刚好,正考完大学最后的期末考试,没顾上感慨就去庆祝。那时候也是“日白王们”正式建交的季节,觥筹交错、操场唱歌,草皮与蚊子齐飞,啤酒烧烤添一“色”。


几个好朋友往歌里游、酒里坐,晃荡了几日后,暑期就显得有点无聊。薛队长要回家了,张大师也要回家了。我也决定回家待两日,回来以后安安心心地留校考研。


日白王们的第二次聚会/于6月18日

知道自己那两天绝不可能看书学习,什么也没带就回了老家。人是七号到的,城是十号封的,谁能想到呢?我刚回去,老家就出了几年来的第一例——确诊者从兰州城关而来,我喜提一个黄码不说,先一步滞在了老家。


后来,榆中的形势也告急了。留校的考研人被老师们劝着返乡,我这才发觉自己可能真的回不去了,抓紧联系尚在学校的姐妹帮我寄了点书。因为坚信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寄的书也是最基础的。


谁承想,这一待就是一整个暑假。这个暑假里我做了疫情点看大门的志愿者,刷了老家新房墙上的腻子,围观了佩洛西访台,学着做了好几道菜……就是没怎么学习。


有图有真相,我刮腻子还是可以的

伟大生活的流水账”也因此生发。我在家过了22岁没有蛋糕的生日,收到朋友们的线上祝福、爸妈姐弟的红包,Rux说“祝你考上研究生,去到广州,请我吃肠粉,教我粤语”,弟弟说:我们广州会晤。

家乡解封后,我去会展中心和书吧上了几天自习,汗流浃背的夏天就要过去,我也准备回学校了。

生日那天的圆月


04 伟大的女娲补天精神

LISTEN TO THE BOTTLES


人生中比较艰难的一段时光要来了。

九月,我顶着新剪的短发回学校,妈妈给我买了三件好看的裙子,没有来得及穿几天,榆中就接连几场大雨——秋凉了。

之后的生活按部就班,除了发现自己真的来不及了之外,倒没有过多地被秋招等外部因素干扰。我那时候真的笃定,既然没有其他的选择,也就没有退路。

肖秀荣老师说:伟大的女娲补天精神。正是如此。我前期备考的隐患这时都展现出来了,除了进度的问题,还有方向的问题。没有一点勇气还真不敢面对。


为了看月亮,翻窗而出。回来时发现窗关了,敲玻璃把人小伙吓的

我的政治尚可,一直也不花什么心思,可是英语和两门专业课实在是有点离谱了。英语一真题才刚刚开始做,什么都看不懂,每日都被它狠狠地羞辱;专业课方面,发现自己一直没有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的部分也不系统。

哦,原来有人一直在学文学和文献学,但是忘了学文论了呀。如果回忆有逐帧画面,我一定给自己的脑门扣个6。

因为没有系统地选修过古文论和西论的相关课程,我就在B站上找了杨宁的线上课来看,他讲得风趣幽默,体系也很完整,我听的时候很是愉快,再在课本上看到他提到的那些流派主张,就有“他乡遇故知”之感。

我的屏保和壁纸换成了鸭大和中文系,每天眼睛半睁时看到,真的有一种鼓舞的感觉。除了所有文科生的梦校北大外,我似乎从来没有这样憧憬过一个学校。



梦做得多了,连细节都盘得锃亮,我相信自己能考上的预感,就如现在彩票能中500w一样强烈。现在说起来多为笑谈,或是愚蠢,但当时我确实为之改变了很多。

那时候的生活三点一线,战场也从二教变成了昆仑堂(榆中校区图书馆名)——这可能是所有考研人的宿命吧。集体发力总好过单打独斗。

校园卡“滴”地一响,Rux一路上了五楼,我拖着步子走进右手边的大教室,由此开始了考研的一个新纪元。



考研人的精神状态是非常美丽的。有一次我路过一个男生,无意间瞥到他的电脑屏幕壁纸:世界很有趣,无聊的是打不起精神的你。

OK,判断结束,不是考研人。考研人怎么会善良可爱地自我攻略?我们的内心潜台词都是:去**的**世界!老子要砂仁!

考研人不修边幅、满脸怨气,非常沉稳,又异常容易破防。一根笔、一杯水、一套题坐一天的是考研人,烦躁地变戏法似的往出掏参考书的是考研人,学着学着忽然收拾书包回寝的还是考研人。


普遍认为,有个踏实肯学的研友,能够提高你的学习积极性。在和很多人坐对桌后,我发现了一个学得很认真的人。他一直埋头苦学,从不发出声响,更没有摔笔推板凳骂骂咧咧这种引发众怒的动作。

在领教了一些考研人的奇葩行为后,我巴巴地坐到了人家附近,并单方面宣布他是我的研友,后来基本形成了一种默契。直到疫情频繁地将大家的复习节奏打破。



05 麻木,就不会痛苦

LISTEN TO THE BOTTLES


第一次静默是在10月7号,通知说让大家立马收拾东西回宿舍。消毒水喷起来了,考研人岿然不动,观望着。后面实在拖不下去了,这才开始收拾东西。

第二次紧急静默时,我正好跑到食堂吃饭,回来时请人收拾了东西,和Rux在宿舍见到后,我俩就神经兮兮地开始在宿舍饮酒,并配合看一些抖音帅哥。

晚上和Rux自己做了饭

那个对饮的视频现在还在,我俩脸红扑扑的,感觉天底下没有重要的事儿了,或者说,从紧张的气氛里抽出一个疯癫的幻影,也足以让人兴奋。

那时候已经11月26日了。那时候发生了很多事,人们都变得很焦躁。我记得F哥在与我吃饭时说:或许麻木就不会痛苦,可是我做不到。

我们似乎都变成了很感奋的人,总是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生气。各种新闻、资讯、报道、评论,一切声音都让我们方寸大乱。最生气的时候甚至心脏都牵着疼,现在想想还是年轻。关我什么事呢?瞎操心。

对于考研人来说,过分的悲悯心显得不合时宜。院长和其他老师惦记着我们,劝我们安心备考,我后来才明白这句话的意义。

那次的静默让人格外绝望,有些人的书还在图书馆柜子里锁着,没来得及取,但更令人绝望的是一下加重的疫情,和我们头顶悬停的时钟。

Rux妈妈送我的考研加油牌

——考研已不到一个月了,最后的冲刺期。随着疫情态势愈发复杂,学校决定让低年级和不考研考试的同学陆续离校,有些考研的人也走了。留在榆中的人,真正有了孤军奋战的意味。

党员带头的志愿者和学工的老师们开始送饭上门,分管着不同的区域;宿舍楼一层一层之间拉了警戒线和长桌,不能乱窜。

防护服下,大家的身份变得模糊,但是都出于同样的心意和目的。

防护服里是考研的两位舍友,朝镜头挥手的就是Rux/11月30日

即使有这样的精心呵护,我还是阳了,并且成为学校里较早被感染的那一批。那天是12月2日,我有症状已经第四天了。

在学交隔离时倒轻松,既然已经确诊,就没什么好怕的了。那时候咳得太剧烈,整夜整夜地没法睡,肌肉疼痛,人也虚弱极了。


我是第一次体会在房间里待七天,除了完成开题答辩、复习知识点之外,有时候会用破锣般的嗓子大声唱歌。

忧虑时,我就站在窗边,看着空无一人的校园。偶尔有运菜的小三轮车经过,后勤的叔叔阿姨的防护服外套着红色的工作马甲,很鲜亮。


我住的酒店房间一日三餐都有人送,连药物都是学校免费开的,有些同学被转到方舱去了,有的已经转阴回了宿舍。我是那种发现时已经快转阴的,于是占了个便宜,能一直待到连续七天核酸阴。

现在想起这些,当真感慨无比。



隔离结束,我穿过灰扑扑的校园回寝室。学校还未解封,自然罕有人烟。我路过超市竟发现门开着,想买点泡面带回去,几个阿姨看到我都很惊异。一位大哥隔着门帘和N95口罩跟我聊天:快了,快解封了。

隔天,兰州市全面解封,紧接着,榆中也放开了。

二教的临时方舱(给考研人准备的)


06 不可为之日之精神永不可磨灭

LISTEN TO THE BOTTLES


到了这个时候,正常的叙述已经没法满足需要。考研仅剩半个月,我复习的主旨依然是女娲补天。这届考研人经历了这么多事,需要重新拾起来的除了自己的前程,还有勇敢面对考试的决心。

有人在网上疯狂呼吁初试延期,我和Rux看到这则消息时认为他们很懦弱——延期就能延缓结果了么?如果受锤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如期总好过延宕吧。

研究生初试当然没有延期。但就算是复习得最好的人,面对这样的审判时也不禁心跳加速、生出种种质疑,更何况还有身体的因素。

图书馆正式开放后,昆仑堂二楼容纳一二百人的自习室只零星地坐着几个。大家一致戴着N95。我按理来说不应该怕,但总担心有超出预期的解释,也随身带着一瓶酒精。



解封第一天,空荡的昆仑堂/12月9日

过了几天,人逐渐地多起来,研友也重新坐回到了原处。某种笃定的秩序似乎回归,除了过道里时不时传来的咳嗽声。

如此剧烈、痛苦,那股热力激荡着胸腔也锤击着墙壁。大家陆续地阳了。

榆中的物资那时真是匮乏。四栋食堂仅剩了几个窗口,不能堂食,水果没有卖的,超市的小零食也快被搬空了,就连考研人的命根子——“肖四”,也只能买电子版的自己来印。

如此熬人、凄惨,物质上的不满足让人直观地感觉艰难,可是都走到这一步了不是么?


晚餐及“餐厅”,耳机里循环的是《幻觉支撑我们活下去》

9月17日,我在本子上写:“唯有向其靠近,才能解除这种痛苦。”
9月28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10月11日,“无法放弃”。
10月12日,“这辛酸的劳苦并非徒然,你们崇高的理想不会落空”
10月18日,“漫长而伟大的斗争”
10月25日,“要让这条小径里布满我沾着血迹而又坚韧无比的脚印”
11月5日,“少年志气仿佛校服上刚刚悬挂的泪渍,无数落尽时空的细雨,此刻都鞭笞在脸”
11月8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11月14日(晨光灿烂),“将此夜彼夜的牢底都坐穿”。
11月25日,“我要是不头疼就好了”。
12月12日,“再熬一熬,枯坐比久睡要好”。
12月17日,“不可为之日之精神永不可磨灭,将衍其颂声于无穷也”。
……

12月20日,我们收到了学院的慰问礼物,精心地用礼品袋装着,有糖果、饼干、沙琪玛,雪饼、橙子和苹果,还有几个N95口罩。

12月23号,芝兰苑和桃李恢复堂食,校友会向本届考研人捐赠物资,发放物资的人就停在天山堂门口,有泡面、消毒湿巾和口罩。

12月24日,23考研人终于走进了考场。

谢谢学院!



谢谢校友会!就是这个拌面有点难吃

谢谢楼妈!

谢谢牛肉面!


07 尾声

LISTEN TO THE BOTTLES


回顾我的考研经历,会发觉做了很多与考研无关的事。

前期限于书本的情感表达,没有积淀足够多的理性知识;中期,每天和床作斗争,因为自己的懒惰错失了最多的良机;后期,没有及时地做真题模拟,部分学科的知识上有大漏洞,酿成部分题目会做但答不完的惨剧。

一环套一环,即使后期的我足够勉励勤奋,却依然只是维持了态度上的积极主动;我确信自己的读书是无功利的,却忘记了怎样要将这些“灵感”和“理解”加固;我瞧不起背书和重复,却忘记了考试就是熟能生巧,是提前备粮以求一个色香味俱全。


于是,在专业课考试的考场上,我确实能依靠自己的理解将已知的答案写得完美,可是在真正需要创造的地方呢?在有限的时间内呢?

这一点,后来被智慧的何老师一语道破:你相信灵性,却不相信理性。

我这才恍然大悟。

考研期间,也看了好几部片子。到中后期的时候,就决定只看比较正的,《觉醒年代》和《士兵突击》榜上有名。

我喜欢李大钊的性格,也认同他和陈独秀在面对同一件事时做出的不同选择。仲甫说,怎能“自绝于革命”!守常则说:要尊重炸弹的选择。



又是一年12月,我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考研结束即将整一年了,说“自绝于‘革命’”就太夸饰,但是能坦诚地谈一谈自己的失败,以前车之鉴为24、25考研人提提醒,或许也是好的。

《士兵突击》我在考研前连续看了两遍,“诗人”李想对许三多说: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班长老马听到后,说:光荣个屁,艰巨个六啊。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的考研,我想这就是最贴切的一句。

我已战死沙场,有人还在路上。END




预祝24考研的学弟学妹一战成硕
奋前进兮毋自,稳住,加油!


听瓶记
夏官营大学2019级毕业生,中文系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