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汽车伙伴公众运营
头图 | 汽车之家
"中国制造"在俄罗斯汽车市场占据六成份额,却遭遇当地媒体的"当头一棒"。
俄罗斯权威媒体《AUTONEWS》近日发布了一份针对17个中国汽车品牌的测评报告,直指部分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生锈严重,使用寿命甚至不到德系车的一半。这份来自极寒之地的"差评",却意外揭开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另一面。
这份测评显示,5个中国品牌的汽车零部件出现生锈现象,使用寿命不及德系产品的一半。不过,让人惊喜的是,以长城、吉利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其金属耐腐程度反而优于其他国家产品。
俄罗斯专家分析认为,部分中国汽车在极寒地区表现不佳,主要是因为产品设计未充分考虑俄罗斯冬季极端低温环境。
事实上,汽车质量问题并非俄罗斯市场独有。在中国市场上,部分国产品牌也曾面临类似困扰。
2014年,车主董先生购买的长安逸动因长期暴露在户外环境中出现锈蚀。经过媒体介入,4S店最终同意免费维修。类似问题也出现在长安CS75、CS35等车型上,甚至奇瑞、江淮等品牌都曾收到车主投诉。
面对质量挑战,中国汽车行业积极应对。为提升产品适应性,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极寒、极热等多种环境下开展全方位测试。从美国阿拉斯加的"死亡公路"到瑞典的极地试验场,中国厂商已对近40个品牌、90多款热门车型进行了严苛测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汽车工业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据俄罗斯《Za Rulem》杂志报道,2024年中国品牌已占据俄罗斯市场60%的份额,远超本土及其他国家品牌。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更是实现了重大突破,2024年产销量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创下历史新高。
为确保产品安全性,中国汽车制造商引入了与国际接轨的碰撞测试标准。这些测试采用"实打实"的方法,每次碰撞测试后的车辆基本报废,充分体现了对安全性能的严格把控。
如今的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走出了早期追赶时代,在制造工艺、性能表现和安全标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中国品牌正逐步赢得全球市场的认可,早期出现的质量问题也在逐渐成为历史。
实践证明,中国汽车产业完全有能力应对国际市场的严苛考验,并在全球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
关注汽车伙伴公众号,每天收获最新汽车资讯!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qichehuoban@126.com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