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胃镜报告查出萎缩性胃炎,这严重吗?”
“听说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我会得癌症吗?”
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消化内科的杨涛医生时常收到患者这样的咨询。
他指出,“萎缩性胃炎会引发癌变”是十分常见的一个误解。临床上,大多数萎缩性胃炎并不会发展为胃癌,大家不必过于惊慌。
受访专家:杨涛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内痔协作组委员
不是胃变小,而是腺体萎缩
杨涛医生介绍,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它并非指胃部萎缩了,而是主要指胃黏膜变薄,腺体萎缩甚至消失。
“胃黏膜层有大量腺体,可分泌胃液。当食物进入胃部时,这些胃液会参与食物的消化。
“如果没有足够的腺体,就没有足够的胃液消化食物,食物就较难被消化吸收。”
图源:壹图网
当胃黏膜层的腺体数目减少一半以上,通常就称为萎缩性胃炎。
胃镜下,可以看到胃黏膜变薄,呈灰白色,黏膜下血管明显可见。
诊断的金标准还应结合病理活检结果。根据腺体减少的程度,该病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生理性的。
杨涛医生告诉记者,临床上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萎缩性胃炎的比例越高。
“这就像上了年纪后,人会长皱纹、长老年斑一样,萎缩性胃炎也是一种退行性变化。”
其二是病理性的。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70%~90%的慢性胃炎患者都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杨涛医生说。
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分泌的细胞毒素以及引发的炎症反应,都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导致萎缩性胃炎。
另外,有胃癌家族史、自身免疫反应,或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吸烟、长期饮酒,又或经常食用腌制、熏烤、油炸食物等,均可增加萎缩性胃炎的患病风险。
看到“上皮内瘤变”,才需警惕癌变
网传,“世卫组织称‘萎缩性胃炎为胃癌的癌前病变’”。这让很多患者焦虑不安。
但其实,“萎缩性胃炎虽与胃癌关系密切,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癌变。临床上发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多是轻度的、局部的,癌变的几率比较低。”杨涛医生说。
图源:壹图网
传统胃癌的发展模式认为,胃癌一般遵循如下发展规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又称上皮内瘤变)—胃癌。整个过程可能长达十几年至几十年,有足够的时间去干预。
发展到哪种情况时,需要格外警惕呢?
“中重度的上皮内瘤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癌前病变。”
杨涛医生说,上皮内瘤变,指的是细胞和组织结构偏离了正常上皮组织的特点,是正常的胃粘膜向恶性肿瘤转变的关键阶段,发生胃癌的风险陡然增加,需要严密的监测和治疗。
癌前状态VS癌前病变,意思不同
为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杨涛医生常会跟他们特别解释,“癌前状态”与“癌前病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癌前状态:
临床学概念,指具有癌变风险的疾病,但细胞或组织还未出现异常增生或变化。
●癌前病变:
病理学概念,指细胞或组织出现异常增生或变化,具有较高的癌变倾向。
更简单的理解就是,和癌前状态相比,癌前病变发展为癌症的可能性要高得多。
根据《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2022年)》——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即胃黏膜上皮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属于癌前状态;
异型增生(又称上皮内瘤变),才属于癌前病变。
定期复查+抗菌治疗,有助预防癌变
杨涛医生表示,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去除病因、改善胃黏膜炎症为主,以减缓病程进展。
通常会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以及促胃动力、促消化的药物等,其次可适当补充叶酸或维生素。
轻度萎缩性胃炎患者如果早期经过积极治疗,有转化为浅表性胃炎或被治愈的可能。
杨涛医生特别提醒,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罪魁祸首”,不管是哪种程度的萎缩性胃炎患者,都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预防癌变。
此外,定期复查胃镜必不可少,以观察病情变化和及时干预。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复查胃镜的频率如下——
病 情 | 复查时间 |
轻中度萎缩性胃炎,不伴肠上皮化生和瘤变 | 3年复查一次 |
轻中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 2~3年复查一次 |
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 1~2年复查一次 |
伴有低级别瘤变(轻度异型增生、中度异型增生) | 半年~1年复查一次 |
伴有高级别瘤变(重度异型增生) | 内镜下治疗 或手术切除 |
(感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通讯员许咏怡、李敏对本文的帮助)
编辑:凌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