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研究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在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我们的祖先也是从这一天开始进入“数九”,记录冬至到来年春分的物候变化。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一种“阴曲阳生”的生物。在冬至时节,尽管阳气已悄然萌发,阴气依然占据主导。因此,土中的蚯蚓依旧蜷缩着身体,顺应自然的阴盛之势。
麋与鹿同属鹿科,但在阴阳属性上有所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向后生,象征阴性。而在冬至之时,随着“一阳初生”,麋感应天地间的阴阳变化而脱落鹿角。
随着阳气的初生,寒气的压制逐渐减弱,井水开始上涌,泉水开始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作为“大似年”的重要节日,又处于冬闲之时,所以特别讲究饮食宴乐。在北方,冬至都会吃馄饨或水饺。至于为什么冬至日吃馄饨呢?据说是因馄饨像鸡卵,阴阳胚胎,包孕浑涵,似远古天地混沌未开之像象,并取其谐音,将“吃馄饨”引申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之意。
民间认为冬至吃馄饨或水饺,是因为“饺儿”谐音“胶耳“,可以保护耳朵不被冻掉。四年级的队员们在冬至时节吃水饺,在水饺的美味中感受着冬至这个节气的独特魅力。
古时,入九后,有些文人、士大夫等人,搞所谓的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以取九九消寒之意。除此之外,古人还有一种常玩的游戏就是“九九消寒图”啦。可写可画,有梅花版,素梅一枝,花瓣共计八十一,每日染一瓣;有文字版,“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每字九划,共计八十一划。
四年级的队员们纷纷参与体验九九消寒图,他们通过这种传统方式,满心期盼着寒冷的日子能快快过去,在期待中感受传统习俗的独特魅力。
到了冬至时节,白昼渐长,春日渐近。此时的物候变化,如古诗词中所言,寒冷之中又暗含无限希望。然而,因为境遇不同,经历各异,诗人们对于冬至的记忆亦有所区别。
队员们用书法写就一首首冬至古诗,体会其中的节气韵味。那一笔一划,如寒梅在霜雪中绽放。墨香与诗韵交融,让人仿佛置身于古时冬至之境。
1.早睡晚起
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应等待阳光出现后再出来活动为宜。
2.保持室内通风
冬天为防寒保暖,不少人家习惯紧闭窗户,这是种不科学的行为。长时间待在密闭室内,室内的二氧化碳就会急剧增加。在加上汗水的分解产物,消化道排除不良气体等,将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大大下降,从而会使人在这样环境中出现头晕、食欲不振等现象,不利于人体养生。因此,冬至应该尽量开窗换气,保证室内拥有一定量的新鲜氧气。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不仅仅在起居方面注重养生,也应重视饮食、药物的冬令进补。
冬至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愿冬日所盼,终如约而至。
让我们在冬至这个美好的节气里,
一起迎接新的一年,
新的挑战,新的希望!
END
撰稿 | 程杨
摄影 | 各班家长
审核 | 黄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