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往事ll王 满//陈良:军中记事(一)1978年侦察分队的大比武

民生   2024-11-03 00:00   黑龙江  
1978年,在我当兵的第五个年头,我被任命为侦察连的二排长。刚刚上任不久就接到了带队参加侦察分队军事大比武的集训任务。虽然已经过去四十五年了,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当时的背景是,无论是军队和地方都在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4月,中央军委召开了座谈会,当时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提出部队拨乱反正的“十个应该不应该教育”的大讨论。
其中就有“部队应该不应该进行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和部队应该不应该准备打仗”的问题。通过广泛的讨论,统一了思想,付之于行动,迎来了全军训练的高潮。    
1978年年初,沈阳军区司令部情报部根据开展军事训练开展军事教育的部署,决定在军区情报系统开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并向军区下属的六个野战军和地方边防部队下发了开展大比武活动方案的通知。规定了比武时间,参赛人员的建制,大比武的科目内容以及具体的要求等。    
我们16军司令部以侦察处为主导也制定了相应的比武实施方案,并决定进行集中的培训。由侦察处组织,由军直侦察连和46、47、48师四个侦察分队各参加一个班(每班9人)组成一个统一的集训队。各部队配有一名干部参加集训队的管理和担任集训队的教练工作。    
集中培训主要是统一规范各侦察分队各项比武课目的动作要领和标准,总结单兵教练的经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观摩,取长补短,达到提高侦察分队过硬军事技能的目的,集中时间大约一个多月。
集中培训结束后各师的分队仍回到各自的驻地自行组织训练。在参加军区大比武之前,再一次集中由军侦察处组织对这四个班进行考核,从中评出一个班,代表16军参加军区侦察兵的大比武。    
这四个班分别代表了四个所属部队。因此各个单位的领导都非常重视。都知道,集训的本身就是一场大比武。    
按照参加军区比武的要求,各班为所在连队的建制班,九人中,必须有当年入伍的新兵,有两年和三年兵,并且有一定的比例要求。    
我们军直侦察连1977年由于在军农场执行农业生产任务,当年没有实现全训科目。77年和78年入伍的新兵还没有参加侦察专业知识和侦察专业基础的技术训练,因而参训的难度和困难很大,尤其是要参加军里和军区规模的比武,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不得而知。    
经连里研究决定由二排四班参加集训。四班曾是连队训练的先行班,捕俘动作的示范班,起到侦察分队的先锋的作用。我对四班有着很深的情结,因为我当新兵时就在四班。    
连里决定由我带领四班参加集训,争夺参加军区大比武的资格。四班的战士们得知能参加这样的活动,执行如此的艰巨任务,倍感荣幸,倍感自豪。一个个磨拳擦掌信心十足,争取在集训中取得好成绩。    
四班班长陈明海,是锦州73年入伍的老兵,技术过硬,基本功扎实,同班的还有副班长年福军是桦甸75年兵,陈雨富、高成祥、刘万金是讷河76年兵,张林是黑山77年兵,李德智是锦州77年兵,何建军是绵阳77年兵,单继权是北镇78年兵。    
集训队队长是何兴禄(当时是46师侦察科长),教导员是张国华(时任侦察处参谋)。何兴禄是咱们军直侦察连的老连长,是1956年入伍的老兵,当时四十岁上下,对咱们侦察连有着深深的情感,当看到咱们四班的战士们,不仅风趣的说到:四班的战士好风采,个头不高也不矮,身体不胖也不瘦,个个浑身健子肉。    
大比武的科目主要有:捕俘(前倒、后倒、侧摔、两套拳、由后捕俘、摔打捕俘、擒拿与反擒拿),军事地形学(按图行进、按方位角行进、确定站立点、目标点在图上的位置、现场绘制地形草图以及判断高程等基础知识),侦察兵应用射击,侦察兵单兵战术(高低姿势匍匐前进、对地形地物的利用)以及投弹等。    
集训队设在长春净月潭林场双庙子干部疗养所。一个多月的时间,按照军区情报部确定的比武科目内容,开始了集中训练。    
所有参加集训的战士们情绪极其高涨。训练场上生龙活虎,杀声震天,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没有一个人甘败下风。自觉自愿的高标准严要求忘我训练。比学赶帮超在训练场上体现的是淋漓尽致。    
在集训队的集中训练期间,我对其他兄弟部队各侦察班的各个科目训练状况,成绩,优、缺点都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做到了心中有数。    
虽然说参加集训仅仅是为了争取参加大军区的比武,四班若能参加军区大比武所代表的就不是四班,不是侦察连,而是十六军!每一个人心里都明白身上的担子和使命,任务光荣而艰巨,但要想夺魁,做为连长的李云彪还有我这个带队的排长以及四班全体战士们压力山大。    
一个多月的集中培训,很快完成了使命,达到了预期目的。接下来就是各个侦察分队的自我训练了。集训队解散后,我带领四班继续留在那里进行训练。下一个目标就是夺取参加全军区大比武的资挌。    
连队派来一名炊事员叫李国营,77年锦州的兵,做饭菜的技术挺好,也很用心,付出了很多辛苦。大家吃的可口,非常满意,为保障四班的训练做出了突出贡献。
老连长李云彪是1962年入伍的老兵,对四班的训练非常的重视,基本上每周都到四班的训练点检查指导,并带来肉、菜等副食品。每次老连长的到来都极大的激发了大家训练的积极性,使战士们决心很大,信心满满。    
四班77年入伍的有三名同志,入伍就到农场干活,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也只是能简单比划两套捕俘拳,当年刚入伍的新兵单继权不要说专业侦察科目,连基础的训练还没有进行几天,连最起码的军事常识还没有掌握,要参加这样的比赛训练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只有一对一的以老带新,只有以超人的毅力,决一死战的拼搏精神,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才能做得到。    
当时最大困难是,基础差、科目多,时间紧。基础差是重点, 对此我采取了每天超时间,高强度,超负荷的集中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体力消耗大的科目与体力消耗小的科目交叉进行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打破常规的训练方法,九个人每天都是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每个人每天训练的内容都会各有所不同。    
我把兄弟部队的好作法运用在四班的训练中,知道自己的强项,找出自己的弱点。同时也采取了民主的方法,听取各个战士的合理化建议。每个科目,每个动作,在四班都有标杆。都知道自己的强项、弱点,因地制宜开展互帮互学,开展老帮新,新促老,结成对子,制定目标,确定达标时间。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了大家的训练热情,训练成绩提高的很快。    
我虽然是侦察连的二排长,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四班的训练上,其实就是四班的大班长,就是带领四班按照军区大比武科目内容,制定训练计划安排,掌握训练进度,并亲自指导和示范。在参加军区大比武结束之前,排里的工作都是由五班长徐秀毓在管。    
我们在训练方法和战斗意志上下了苦功夫,在那段时间里,四班每个战士都象扒掉一层皮一样,每天的汗水都将衣服湿透,每一个人都伤痕累累,浑身上下青一块紫一块,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一次在摔打训练的中间休息时,不到几分钟就有几名战士躺在地上睡着了,实在是太累了。说实在话,做为排长,我知道他们太疲劳,太辛苦,也心疼他们,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拼搏,没有捷径和退路可走。    
军区大比武的时间渐渐临近,再次集中,由军侦察处组织对这四个侦察分队的代表队公开进行了考核评比。这次考核决定着由那个分队代表军里去参加军区的大比武。
评分采取百分制。每个科目占百分比多少,单兵成绩加在一起得出总分,再乘上这个科目的百分比为科目得分。再把各个科目的得分加在一起,按总分排列出名次。    
当时按考核顺序抽签,我们连是最后一个。处里决定参赛人员都在考核现场观摩,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还没有比赛就已汗流浃背,等到该咱们连考核时快中午了。
当时连长提出建议,让参赛人员起来活动活动或到阴凉处,朱处长没有同意,说是只有这样才锻炼部队。    
最终我们侦察连四班还是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夺取了代表16军侦察分队参加军区大比武的资格。   
参加军区的大比武是由何处长(当时是科长)和我带队参加,在比赛现场何处长不断的为战士们鼓劲加油。    
大比武的场面十分隆重,竞争极其激烈,六支野战军(16、23、38、39、40、46军)都是有着光荣历史的老部队,所派出的都是本军侦察分队的骄骄者,真是强手如林,通过比武,我们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学到了好作法。    
四班的全体战士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长处,在沙场上努力拼搏,不辱使命,最终以总分最高取得了沈阳军区侦察兵大比武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军区情报部首长的高度褒扬,四班为16军以及侦察分队争了光。    
沈阳军区大比武结束后,军区情报部的领导与我军带队的何兴禄处长协商,派我带领四班全体战士参加了军区的考核组,赶赴哈尔滨考核边防部队夜老虎连的大比武。    
正如在一次侦察连战友聚会时老处长讲的那样:“咱们侦察连有吃苦耐劳、勇于拼搏、意志坚强、勇争第一的优良传统和战斗作风”。
四班的战士们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为侦察连的荣誉增添了一笔浓浓的色彩。
四班的战士们都是好样的,后来这些同志都成为连队中的骨干力量。  
我为有这样的好战友而感到自豪!
(微信聊天记录,陈良整理。)2024.10.9

王满简介:林甸红旗镇人,1974年应征入伍,先后在16军直属部队侦察连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侦察营副营长,代理营长。转业后在林甸县公安局任科长,后调回长春市公安局公交支队任职,退休后定居在长春市。    

陈良简介,林甸县住建局的退休职工。喜爱书法,热爱文学。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尤其退休后与国内的同行恢复和发展了濒临失传的毛笔微书技艺,并自成一家,堪称一绝。作品有《红搂梦》《古文观止》《易经》《唐诗宋词元曲》等用微书抄写的长卷。同时也创造了一些诗词歌赋散文等作品。著有长篇记实文学作品《往事漫忆》《林甸农机史话》

林甸往事公众微信号平台搜集采访创作与林甸相关联的人与事,为积淀林甸的文化为宣传家乡作努力。为远在他乡的游子建设精神家园,希望有一盏明灯可以眺望,有一片热土可以还乡!

主      编:张立新
文字编辑:马秀红 赵艳琴 陈冬梅 梁学志 王淑艳 孔令琴
诗词编辑:陈忠海 白建东
林甸往事平台自成立后一直秉持以积淀家乡历史文化为己任,感谢乡亲们的一路支持与鼓励,不断地奋力前行离不开你们的守望关注。
投稿邮箱:zlxaaa@163.com


林甸往事
搜集采访创作与林甸相关联的人与事,为积淀林甸的文化为宣传家乡做努力。为远在他乡的游子建设精神家园,希望有一盏明灯可以眺望,有一片热土可以还乡! 投稿邮箱 zlxaaa@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