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往事ll董谦:《小城梨园春秋》第五章 群英荟萃 林甸剧团部分演员的故事(12)——王秀英的故事

民生   2024-11-20 15:51   黑龙江  

从校园一步跨进文工团的王秀英,也是林甸剧团的一代精英。

王秀英也曾经是林甸艺术剧团的名角,尖子演员,她的人生经历也很不平凡。

王秀英是地地道道的林甸本土诞生成长起来的演员,她是林甸县鹤鸣湖镇(老三合乡,文革时曾改名东升公社)胜利村生人。她的父亲叫王占臣,念过伪满国高毕业,国高毕业以后被征兵当了伪满国兵。

王秀英的父亲在部队是机枪手,他在旧军队里当了两年兵,在辽宁沈阳抚顺一带打过几次战役,但王国臣不是那种死心塌地的旧国军,他的心和魂还是同情劳苦大众,旧军队里的军官们也曾暗示过他们,跟八路军打仗要把枪口抬高两寸。

王占臣后来看看国民党军队腐败无能,在一次战役中偷偷地跑回老家,回家种地。

因为当过国兵的经历,文革期间在胜利村还被批斗过,曾经有过“国民党地下军” 的嫌疑。

我认识王占臣老人的时候,是 1971 年在县渔场教学的时候,那时候王老先生在渔场南地头的胜利大队苗圃里当会计,矮矮的个子,黑红的脸膛,戴着一副 1000 多度的近视镜,骑着一辆自行车。身上脸上的气质与普通的庄稼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王秀英的父亲天生喜爱文艺,喜欢各种器乐,在部队曾经学过吹笛子拉二胡拉小提琴,还弹过三弦四弦琴吹过萧。

王秀英的母亲是齐齐哈尔市郊胡屯的姑娘,年轻漂亮,大气大方,爱好文艺,年轻的时候也喜欢唱歌,嫁给胜利村以后,跟王占臣俩一共生了十二个孩子,也许是父亲母亲的先天遗传,王秀英的十二个姐弟兄妹个个喜爱文艺,个个能歌善舞。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胜利老王占臣家最有文化氛围,王占臣老先生把自己喜爱的各种乐件整齐有序地挂在自家的墙壁上,没事了就摘下来一件自拉自唱自我欣赏。

逢年过节的时候偶尔还来次家庭音乐会,吃完饺子喝完酒就来个大联欢,能拉的能吹的就拉就吹,能唱能跳的就唱就跳。王秀英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遗传着父亲母亲的基因,在祥和美满的家庭里,蹦蹦跳跳地快快乐乐地成长着。

王秀英在胜利小学校念书的时候就是学校里的文艺活跃分子,王秀英是文革期间学校组织的毛泽东文艺宣传队的积极分子,村里的大人小孩没有不知道王秀英的,学校里的老师同学也都特别喜欢王秀英的美丽漂亮和活泼大方。

她的二弟王亚东也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 1970 年夏季,16 岁的王秀英被学校挑选派去东升公社(三合乡),代表公社参加林甸县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一起跟她去县里参加中小学生会演的还有她的 13 岁的弟弟王亚东。

十个公社的几百名中小学生,轮番登台竞争表演,几天下来,汇演结果,王秀英获得了女声独唱第一名,弟弟王亚东获得了男声独唱第一名。

当王秀英和王亚东姐弟俩领完奖走向舞台后台的时候,当时的文教局副局长刘荣和文化股长杜宝海俩,急忙在后台拦住了她们姐弟俩,问他们:小同学,你俩喜不喜欢文艺工作,愿不愿意到我们县的文工团来工作(剧团文革期间改名为文工团)。

王秀英和弟弟俩当即表态:愿意去县文工团。令王秀英没有想到的是,她和弟弟俩在舞台后面七月份说的话,九月份就兑现了。

1970 年 9 月 14 日上午,正在胜利小学上学的时候,一辆草绿色的北京吉普车一闪一闪地开进了学校院里,原来来是林甸县文教局副局长刘荣和杜宝海俩从草绿色的北京吉普车上下来。

县里的两个领导跟老师校长打声招呼说明原因,王秀英和弟弟俩就坐在他们的吉普车里去家里找爸爸王占臣去。

当县里的两名领导跟父亲王占臣说明原因的时候,王秀英的老父亲当即表态:姑娘王秀英去可以,小子王亚东不可以。

老父亲不同意的理由就是王亚东太小,小学还没念完就去文工团上班,怕岁数小,没有发展后劲。这也是胜利大队王占臣的骄傲,也是胜利大队老王家的骄傲。

这才是,人在家中坐,喜从天上降,正在念着书的王秀英,经过爸爸的同意,带着学习用品,带着几件衣物,匆匆忙忙地坐上了县文教局领导的吉普车就来到了县文工团报名上班了。

王秀英 16 岁时个头就有 1 米 65 左右,身材窈窕,气色饱满,青春靓丽,妩媚动人,嗓音通透,音质纯净,声音高亢,声情并茂,真是一个天生的演员材料。

她是县文教局从全县上千名中小学生女生当中选来的,文工团的领导简直拿着王秀英当宝贝疙瘩了,作为文工团重点对象进行培养深造。

在学员期间就派王秀英到齐齐哈尔市京剧团去学习现代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1975 年以后,经过学员、演员的培养过程,年仅 21 岁的王秀英被文工团任命为演出队长、文工团团支部书记。到 1976 年 1 月 18 日,王秀英再次提拔为文工团业务副团长职务。

1976 年到 1980 年期间,县剧团开始进行尝试学员制度改革,剧团学习外地经验,为解决剧团新老演员交替人才青黄不接现象,根据省里主管部门的要求,剧团特招了一批文艺小班学员,大约近 50 人左右,学员年龄大都在 13 岁到 15 岁之间,以和黑龙江省艺术学院联合办学的方式,请来或者叫派来的省艺术学院的戏曲教师来林甸教学.

省艺术院校采取所谓的开门办学的方式,对文艺小班学员进行基础课训练,从形体课、表演课、演唱课学起,教授学生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集中授课六个月,学员集体吃住,教授统一管理,全体学员接受省城艺术专业部门的正规训练,这次剧团改革和联合办学方式,为林甸剧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秀英这个业务团长的戏剧基本功夫训练上,在戏曲正规训练上也得到了再次提升和规范。这次改革,使剧团的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面提升了剧团业务素质,同时解决了剧团青黄不接的问题。

接下来,剧团又进行了拆大剧场建小剧场的历史变革,原来的大剧场扒掉,用扒下来的旧砖木料重新改建一个小剧场。

剧团全体员工都参与拆扒和建设,自己动手,自己建筑,每天早、午、晚,三次签到,白天还得不耽误演出。一年 280 场下乡演出还必须得保证。

他们推着 11 辆手推车下乡演出,顶着烈日,顶着风雨,走过一村又一村,演出一场又一场。京剧、评剧、吉剧、歌剧、相声、歌曲、快板、二人转、坐唱、西河大鼓、折子戏、表演唱,所到之处,深受欢迎。

林甸剧团推着手推车下乡演出,一年完成演出任务 280 场,连续几年,坚持不懈,在嫩江地区文化系统被多次评为先进集体,王秀英也被嫩江地区文化局评选为先进个人、模范团长。

王秀英还被嫩江地区文化局树立为先进样板,到嫩江地区各县进行经验介绍。

1980 年 5 月,嫩江地区文化局给林甸剧团一个工资奖励指标,地区文化领导电话通知王秀英,这个指标就是给林甸剧团的,就是给剧团业务团长王秀英的。

但是由于没有文件依据,到了县里,奖励指标被个别领导给挪用了,给了当时恢复老戏古装戏的带头人万兴。

后来地区文化局追问此事结果,林甸县的主管部门领导回答,该工资奖励指标已经填表报送县劳动人事部门,木已成舟,无法挽回。

这件奖励工资事件,对当时的林甸剧团的影响很大,很多剧团演员认为领导不公,认为局领导和团领导有点欺负老实人。

此事对王秀英的打击也很大,她太委屈了,她的付出,是全团演员有目共睹的。这些年,她自己觉得,没有辜负领导的培养,没辜负大家对他的希望,在团里,她上对得起团领导局领导,下对得起每一个同伴和战友。

领导的一句话就把王秀英应该得到的报酬和待遇就给别人了,对王秀英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允了。王秀英一气之下改行了,离开自己喜欢的专业,离开了自己为之付出十年心血的林甸剧团。

王秀英后来改行去了文化馆,后来又去了县里的一个大型企业,从此结束了自己所钟情的戏剧生涯。

王秀英大约是在 80 年秋季调至文化馆工作,时任馆长薛福民。1985 年 2 月,因爱人赫程的母亲(王秀英的婆婆)离休,身边没有子女,赫程便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调回哈尔滨工作,王秀英随同调转。

王秀英工作的单位是省轻工厅直属的哈尔滨糖厂,这个糖厂是建于 1907 年的老企业,是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第一座甜菜机制糖厂。

王秀英在哈尔滨糖厂工作到 2001 年,先担任专职信访干部,后担任史志办主任,负责编撰厂史,再往后任档案科科长。

2001 年哈尔滨糖厂破产,王秀英退休回家经商,选准项目,找准路径,经商数年,积累了财富。

2005 年以后,因赫程多年在佳木斯和哈尔滨两地工作,她也开始了在北京和哈尔滨两地生活,北京住儿子家,夏天回哈尔滨,王秀英退休以后的生活情况大致就是这样,工作生活波澜不惊,家庭生活顺风顺水。

王秀英的儿子是深圳大百汇集团的高管,兼任东莞薪火智造科技公司和北京徕米雾电科技公司 CE0,事业干的很大也很好。

她的儿子初中毕业后就把孩子送到丹麦留学 6 年,当时王秀英的婆婆妈是丹麦政府一个援华项目的总会计师,便利条件顺其自然。

现在,王秀英的儿媳是国航飞国际航线的乘务长,孙子 7 岁了,生在美国,有美国国籍。和姥姥姥爷在美国洛杉矶生活,已经上小学了,会讲中文,不识汉字。

他们本不想让孙子回国,所以掌不掌握中国文化就无所谓了。用赫程的话来说:秀英就是没福!赫程在微信里会给我发来了大量的他们儿子家的别墅照片,看来王秀英真是没福。

我在采访王秀英的时候,王秀英曾经给我回信,信中有一段话语很令人感慨。

她是这样说的:回忆自己在艺术剧团的十年中,我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和栽培,对得起任职期间的每一份工作。现在想想一切都过去了,细细地想来,我很欣赏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的各种经历,这些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了我的涵养和修养。如今已年近60岁了,六十花甲悟透人生,放慢生活脚步,放缓人生频率,享受与社会提供给自己的改革红利,享乐与儿女孝顺之安宁,享受与无忧无虑的轻松美好的幸福之中。

远离了权力之争,远离了利益之争,远离了怨恨恼怒烦,远离了那个时代的酸甜苦辣咸。从此不再较真,不再做无意义无价值的奴隶了,下好自己晚年人生这盘棋,演好自己晚年这出戏。快快乐乐,忙忙碌碌,这就是一种完美,这就是一种财富,这就是一种快乐,这就是一种幸福。是非曲直,还是让后人来去评说吧。

2021 年元月 21 日,正在我整理林甸剧团往事的时候,原剧团扬琴伴奏员王淑华给我发来一张照片和一条微信。

照片上是王秀英和王权回林甸跟剧团副团长万兴、团长丁国军的合影。紧接着告诉我一条消息:王秀英于 2021 年元月 20 日在北京逝世。

随后又转发了王秀英的丈夫赫程发在群里的关于王秀英的病情说明:贺成和王秀英于 2020 年十一月初去海南,途经北京在儿子家小住几天。十一月一日,王秀英去解放军 302 医院做随机体检,确诊患有早期原发性肝细胞癌。

十一月二日,联系好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著名专家冷建军博士,十一月三日入院,十一月十二日手术,切除一个直径 2 厘米肿瘤。肿瘤位置在肝脏中部,门静脉下方,非常不好。术后住院 48 天,恢复状态一般。出院后服用德国拜耳靶向药,第十七天因不良反应停药。一月十一日体温大幅度波动,逐渐出现不进食、语言不清等症状,十七日送入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为术后腹腔内感染、肝脑病、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多种疾病。经多方抢救无效,于二十日晨去世,享年 66 岁。

王秀英患肝硬化十几年,手术时肝已切不动,再叠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术后易出问题且原因很复杂。

王秀英从入院手术到去世才两个多月,时间虽然很短,但家人们给她选用上了最好的医生、医院、治疗技术和最先进的药物,遗憾的是人没留住。

更大的遗憾是没享受到多少天伦之乐,远在美国洛杉矶的孙子,是她最惦记的。感谢家乡人对秀英的关心和关怀!大家都要保重身体,健康快乐的活着。(根据赫程微信整理)

2021 年 6 月,赫程和他的儿子一起来到海南岛三亚海湾,将王秀英的骨灰撒入到大海里,完成了家人们为她举行海葬的愿望,也完成了王秀英生前对自己后事的遗嘱之愿望。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董谦,林甸县原文体局局长;黑龙江萧红文学院首期作家班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学院第一二三四届签约作家。大庆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林甸县作协主席。业余文艺创作以来,先后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等多种文体若干,出版文集七部。先后获得过国家文化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文艺精品工程奖和文艺大奖。退休后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林甸县杰出人才。

林甸往事ll董谦:在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林甸往事ll董谦:大年三十之流想

林甸往事ll董谦:永不褪色的旗帜(纪实散文)

林甸往事ll董谦:阳光与旗帜--读黄学文同志的《同海彦同志在一起工作的日子里》有感

林甸往事ll董谦:老鸭场的知青故事

林甸往事ll庞壮国:《荒界》风骚论或曰董谦写老家 

林甸往事ll董谦:年关论语小记

林甸往事ll董谦:《小城梨园春秋》第一章 台前幕后

林甸往事ll董谦:五十余张珍贵照片,解锁小城梨园春秋

林甸往事ll董谦:《小城梨园春秋》第一章 台前幕后

林甸往事ll董谦:《小城梨园春秋》第二章 艰难岁月


林甸往事公众微信号平台搜集采访创作与林甸相关联的人与事,为积淀林甸的文化为宣传家乡做努力。为远在他乡的游子建设精神家园,希望有一盏明灯可以眺望,有一片热土可以还乡!

主      编:张立新

文字编辑:马秀红 赵艳琴 陈冬梅 梁学志 王淑艳 孔令琴

诗词编辑:陈忠海 白建东


林甸往事平台自成立后一直秉持以积淀家乡历史文化为己任,感谢乡亲们的一路支持与鼓励,不断地奋力前行离不开你们的守望关注。

投稿邮箱:zlxaaa@163.com

林甸往事
搜集采访创作与林甸相关联的人与事,为积淀林甸的文化为宣传家乡做努力。为远在他乡的游子建设精神家园,希望有一盏明灯可以眺望,有一片热土可以还乡! 投稿邮箱 zlxaaa@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