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往事ll黄新远//陈良:难忘的侦察兵岁月

民生   2024-11-07 00:00   黑龙江  

说明:黄新远是1968年入伍的老兵了,我74年入伍时黄新远就已经是侦察连的副连长了。现在虽然年近八旬,但精神矍铄,耳聪目明。非常关注《林甸往事》,经常看,尤其是喜欢董谦、于佩常等老师的文章,也喜欢看文后的留言。现将其在微信聊天中回忆军旅时的一些历程,整理了一下,记事于此。一一陈良

侦察兵是陆军中的特种兵,能当上侦察兵,我感到荣幸。上世纪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军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侦察兵往往是军中的先行队,往往执行比较重要的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19684月,陆军第16军军直侦察连指导员贺宝生从长春南郊的大屯新兵连(军炮团驻地),把我们刚刚训练结束的新兵接回连队。

当时侦察连住在长春市解放大路7号楼,也就是解放大路和斯大林大街(现在叫人民大街)的交叉口的西南角。这是一幢临街的办公楼,侦察连住在一搂,楼上是长春市制止武斗监督小组(军方),当时是军作训处的肖处长和几个参谋负责日常工作。还有长春市群众专政指挥部也住在楼上。

当时刚成立的省市革命委员会作为领导机关行使权利,革委会中多以军方代表为主。文革中被砸烂的公检法司尚未恢复正常工作,还是由群众专政指挥部行使公检法司的职权。

侦察连住在同一楼下待命,随时等候命令准备出动,主要的任务是制止武斗和处理突发事件。当时侦察连的连长是何兴禄,指导员是贺宝生,一排长是梁俊岩,二排长是张国华,三排长的是孙万才。能记住的班长有:三班长陈书铭(我在三班),六班长凌忠模。

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大规模的武斗已经停止,但小型武斗事件还时有发生。哪里有武斗事件,我们连就跟随制止武斗监督小组一起到现场进行处置。同时每天晚上都要全副武装在市区内进行巡逻和值勤。

白天没有任务时,大多是集中在一起学习,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战士的政治思想觉悟。因为文化大革命中军队三支两军”‌(三支两军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个用语,指的是军队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和军训)的任务很重。

1967年部队没有进行征兵和退伍,到了1968年春大部分老兵都退伍了。连队中每个班里只有班长、副班长和一名老兵骨干,其余的全由我们这批新兵来填补。

连队担负的执勤任务非常重,政治性很强,要求战士的素质高。

面对新兵比重大,素质低的实际情况,连队必须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除了上大課,还利用各种途径提高干部战士的思想水平。

每当毛主席发出最新指示,指导员就领我们进行学习和讨论,然后把学习的心得体会连夜送到吉林日报社。

白天趁没有任务的时侯,连长就带领连队进行军事训练。主要是队列和捕俘科目,因为随时待命,只能在驻地附近,不能远走。

训练中连队要求战士们结合自已的思想实际,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体会。新战士张相忠在训练中总结了带着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带着战场上的敌情,带着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帶着英雄的光辉形象练兵。连长把他的四带经验在全连推广,极大地激发了训练热情,使全连军事素质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听老兵们讲,在进入长春之前连队驻在吉林省洮南县向海庙。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到处是随风滚动的沙丘。连队一边养马,一边训练。老兵们经常给我们新兵讲那里的故事。他们描述说侦察连当时是兵强马壮,文武双全,整天摸爬滚打,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寒天霜满面,每天一嘴沙。

1967年,长春市两派武斗激烈,军首长经常在工作中遭到围攻或殴打。随行的警卫人员因缺乏武功,没有挌斗经验,因而在肢体接触时无能为力。不得已急调侦察连替换警卫人员。当时要求侦察连的指战员要保护好首长安全的同时还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由于侦察连的战士们严格要求自己,组织纪律性强,作风优良,应对能力强,任务完成的好,表现突出,受到了首长的多次表扬,因而也就成为首长最为倚重的机动力量。

同年夏天,大约端午节前夕,因为前郭尔罗斯蒙族自治县(现在的松原)有一伙夕徒在太平川抢了国际列车,制造了著名的太平川事件。根据地方的要求,由16军调派136团的部分兵力与军直侦察连一起执行对歹徒的抓捕任务。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连队从长春出发经过吉林省农安县于次日凌晨到达指定地点。即而进行对歹徒窝点进行包围并封锁了对外联系的通道。

136团完成对歹徒窝点的包围任务后,具体由侦察连的战士们实施抓捕行动。按着首长的指挥先用高音喇叭对犯罪分子进行喊话,要求其立即投降自首,否则将对其实施武力围剿。

在个别犯罪分子拒不投降,拿着武器依托民宅负隅顽抗的情况下,侦察连的战士们在连长指挥下,出其不意分头按既定的方案果断行动,冲进窝点执行抓捕,很快就将这伙歹徒全部制服,抓获,并缴获了大批的物品和取得了重要的犯罪证据。

连队将抓获的犯罪分子移交完毕后,136团当天就撤回了长春。侦察连仍留在原地向当地群众做了半个月时间的宣传工作。这半月时间,连队住在临时的据点里,没有蔬菜,除了主食,副食就只有鸡蛋了。几天过后,战士们满口都是鸡粪味,没办法只能坚持,完成任务后才撤回长春。

19692月,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边界上经常发生磨擦。苏联边防军经常动手殴打我军正常巡逻的边防战士。为了应对边防斗争的形势,沈阳军区调动16军军直侦察连,46师侦察连,32师侦察连等部组成侦察大队,准备开往中苏边界。

侦察连接到任务后迅速行动,做出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进行战备动员,主要是树立时刻打仗的思想,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二是边防政策和边防纪律教育,明确不准越境,不准开第一枪,不准枪口对外,一切行动听指挥。

三是进行物资准备,车辆配备,武器弹药,通讯及后勤的物资保障等。

四是进行组织调整。连队干部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员配备,强化了领导力量。五是安排好留守人员。

对一部分暂不便随行的人员,做好留守安排。六是出发前所有人员都将不能随身携带的衣物和物品打成包裹,写明详细的家庭地址和收件人的姓名,交由留守人员统一保管,以备不测时处置。

经过大约一周左右时间的动员准备,侦察大队的专列象一条巨龙,扭动着长长的身躯,离开驻地,快速地向祖国的北疆前线进发。

军列每到一地,当地群众都在铁路两侧向军列招手,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的口号。看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热爱和对子弟兵的无限期望,我们热血沸腾,力量备增,决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

经过两天的行程,于33日早晨到达牡丹江车站。正当吃早餐之时,听到了广播里播放昨日珍宝岛自卫还击战的实况。此时全体指战员义愤填膺,磨拳擦掌,车箱里一片批判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声音。

军列到达黑龙江省虎林县,我们侦察连驻扎在东风公社。合江军分区的尉问团到驻地来尉问,他们有的给战士们表演节目,有的争着给战士们洗衣服,洗袜子。来自全国各地的尉问信堆满了床边。信中的话句句让我们掉泪,尉问团的节目搅动着我们的心弦。

在虎林简短停留,连队按照命令,从虎林县经虎头镇向珍宝岛前沿移动。随着前线战况的发展,需要增派炮兵,侦察连暂时驻扎在珍宝鸟对面的小西山待命。白天训练格斗对抗和战术演习及反坦克演练,晚上在严寒的天气下进行战地潜伏训练。

为了适应战场对敌斗争的需要,上级派我到长春师范学院应急学习一些战场上的应用俄语,回来教给全连的指战员。现在时间久了,也记不住了。大概的内容有:站住!交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珍宝岛是中国领土。举起手来!等等,至于俄文怎么说,早已经就饭吃了。

在前线临时支起来的帐篷就是营房,木头树枝搭起来就是床铺。早晨洗嗽用的是山沟里带冰楂子的溪水,凉得扎骨。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没有一个叫苦,没有一个病号。直到珍宝岛自卫还击作战结束,侦察大队才撤回原军营。

战友于文广曾回忆当时在东风公社学校扎寨时的情景时说,那会全连指战员77夜没脱衣服睡觉,身上都长满了蚤子了,当时都抱着枪睡,一有电话响我们马上坐起!特别是在第八天的半夜里连队紧急集合,全副武装,蹬上十轮大卡车,一排长在摩托车上架着机关枪先行带路,出门就往西方向开去,连长当时大喊往哪里给我开!回来!然后又急转弯回来往东开了。

那时的连长就是咱们現在非常受尊敬的何兴禄老处长。在向战区驶进的路上还不能开灯,有时开小灯也不敢快速行走,路不好走,只能是谨慎前行。因其它的兄弟部队在行军中曾发生过翻车、过桥时翻河的事故。

我们天刚亮到达白塔山,就听说23军在阵地上与敌军交火出现了伤亡情况。我们到达后就住进了46师侦察连的帐篷,他们则转移到另一阵地上。

在前线,为了让我体验边防生活,适应战场喊话的需要,首长曾派我坐火车到绥芬河46师侦察连的前沿阵地观察所和他们在一起观察敌情动态,记录车辆活动状况。

连队在前线撤回之前先后在桦木林子(村)和绥阳等多地驻扎,但没有发生战事。

11月份从珍宝岛前线撤回长春以后,侦察连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由侦察连登上长春至大石桥的旅客列车,担任铁路乘警的工作。

那时铁路系统及治安形势不好,时有恶性案件发生,为此由部队进入帮助管理。每天都安排干部带领战士在车上巡逻,协助车长处置突发事件,按照车次每天往返于长春和大石桥之间,很快就扭转了客运车上的混乱局面,稳定了运营,园满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艰巨任务。

1970年春天,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军队要克服老爷兵思想,中央军委号召部队要走出营房,到野外进行拉练。

侦察连在侦察处朱德新处长和两个参谋的带领下,从长春出发先后经吉林省怀德县,保康,昌图,辽源等地进行了野外长途步行军的拉练。每一个人都按战时全副武装,一路上由我带领每排一名的先遣小分队,每天在部队出发前先行到达宿营地,安排好各排的住宿,按时迎接大部队。

朱处长和连长都以身作则领队前进,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大葱蘸大酱和战士一样吃,茅屋陋室一样住。每天步行大约三、四十公里,分上下午各走一半的路程。队伍一般是大路走两边,小路走中间。

晚间到达目的地后,战士们都要为当地的老百姓打扫庭院,挑水。整理内务,用热水洗脚,以利血液循环。因为长时间没进行长途行军的训练,很多战士初次走远路,几天下来多数战士脚底都起了水泡。水泡的处理用针穿头发丝将泡里的水引出,战士们咬牙坚持,时间长了就成硬结子了。战士们的囗号是:步行千里路,练出铁腿板。

一周过后,强度逐渐增大,安排了一次长途奔袭。八十公里昼夜兼程,中间穿插战术科目训练。通过这些活动,把拉练推向了高潮,战土们即增强了体质,也培养了战斗作风,使连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在怀德县八屋乡该乡村大队的文艺队和部队举行联欢晚会。在长岭县,连队请当地老干部讲解放斗争史,讲英雄的事迹,使干部战士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传统教育。类似这样的拉练,先后进行过多次。

1971年,黑龙江绥军农场抢收麦子急需调运,侦察连受命前往。由于麦子太多凉晒场地太小,不及时运出去就要腐烂。每天几十台大卡车不间断地装卸往返。我们除了晾晒工作,主要是扛麻袋装车。装满袋子由两人抬起,一人迅速蹲下来个黑狗钻裆挺身扛起连跑带颠顺踏板上车。战士们喊着号子,一分钟不停,一车接一车,干的是热火朝天。我当时是一排长,看到战友们这股劲头,心里真是无比自豪。

从农场回来,第二年的任务是到洮南军马场驻训。这次连队重返草原,我们才真正体验了当年老兵在这里的生活环境。这里遍地都长着麻黄草,挖出来送药厂就能卖钱。我们每逢星期天,战士们不休息,背起麻袋走上沙丘,几个小时下来,每人就扛回一麻袋。虽然休息时间少了,但是连队的伙食改善了,战士们称麻黄草叫包子馅

在我的印象中,侦察连是政治突出,军事过硬,作风优良。涌现出很多突出事迹和先进典型。

在对敌斗争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完成任务时不怕苦不怕累,具有连续作战的作风。老兵退伍后,能做到退伍不退色,脱下军装不迷航。有多名战士退伍后主动要求到边疆去,其中战友闫振杰、陈凤祥走向新疆阿尔泰地区,屯垦戍边,为支援边疆做出了贡献。

转眼之间五十多年过去了,但这段特殊时期的军旅生涯令我受益终生,令我永远难忘。我为我们的侦察连骄傲,我为我曾经是一名侦察兵而自豪!

(微信聊天,陈良整理)2024.10.

作者简介黄新远:辽宁岫岩人,一九六八年应征入伍。先后在十六军侦察连任战士、排长、副连长。转业后在岫岩供销社,总工会,城建局和房产处任职。退休后在大连居住。

陈良简介,林甸县住建局的退休职工。喜爱书法,热爱文学。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尤其退休后与国内的同行恢复和发展了濒临失传的毛笔微书技艺,并自成一家,堪称一绝。作品有《红搂梦》《古文观止》《易经》《唐诗宋词元曲》等用微书抄写的长卷。同时也创造了一些诗词歌赋散文等作品。著有长篇记实文学作品《往事漫忆》《林甸农机史话》

林甸往事公众微信号平台搜集采访创作与林甸相关联的人与事,为积淀林甸的文化为宣传家乡作努力。为远在他乡的游子建设精神家园,希望有一盏明灯可以眺望,有一片热土可以还乡!

主      编:张立新
文字编辑:马秀红 赵艳琴 陈冬梅 梁学志 王淑艳 孔令琴
诗词编辑:陈忠海 白建东
林甸往事平台自成立后一直秉持以积淀家乡历史文化为己任,感谢乡亲们的一路支持与鼓励,不断地奋力前行离不开你们的守望关注。
投稿邮箱:zlxaaa@163.com


林甸往事
搜集采访创作与林甸相关联的人与事,为积淀林甸的文化为宣传家乡做努力。为远在他乡的游子建设精神家园,希望有一盏明灯可以眺望,有一片热土可以还乡! 投稿邮箱 zlxaaa@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