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往事ll于佩常:宰相李泌为何能就一个问题同皇上争论十五次?

民生   2024-11-10 00:00   黑龙江  

为一件事争论十五次,在平常的平等的普通人中亦不多见,在宰相与皇帝这种上下级之间更是绝无仅有。
事情是这样的。
唐德宗李适(kuo)贞元年间,李泌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
当时正处于德宗因叛乱逃离京城,又平叛返回不久的艰难时期,诸事烦乱,百废待兴。
德宗向李泌提出恢复府兵的策略。
李泌回答说,近来国家经过战乱饥荒,缺钱少粮,根本无暇计议恢复府兵。
德宗又提出削减戍守的士兵,让他们回去种地。
李泌提出了一个不用削减戍守的士兵,不用打扰百姓,而使粮食充足,然后再组成府兵的计划。
就是用国库中质地变坏的丝帛同吐蕃换牛,再让戍边的士兵种粮。如果靠屯田使士兵富裕起来,把他们开垦的田地变成永业田,就可以改变戍卒三年轮换制度而用府兵的办法来管理了。
德宗很欣赏这个办法,说果真如此,天下便不会再发生变故了。
李泌接着说,我还能不用兵打仗,就使连年犯境的吐蕃自行困窘。
德宗问什么办法。李泌说,我现在还不敢说,等到前一个事情成功了,然后才可以计议此事。
德宗再三询问,李泌都没有回答。
李泌当时没有向德宗说出的这件事,就是后来向德宗连续十五次建议的联合回纥、大食、云南共同图谋吐蕃,使吐蕃需要防备的敌手增多,最后削弱吐蕃的计策。
即史上有名的“困藩之策”。
当时李泌知道德宗平素憎恨回纥,唯恐听到这个联合回纥建议会不高兴,会连同屯田的计划也泡了汤,所以一直到屯田之计成功,才重提此事。
而且李泌坚持己见,竟连提十五次,直到德宗同意。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三》记载,当时恰逢“回纥合骨咄禄可汗屡求和亲,且请婚。上未之许。会边将告乏马,无以给之。”
李泌言于上曰:“陛下诚用臣策,数年之后,马贱于今十倍矣。”“臣愿陛下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则吐蕃自困,马亦易致矣。”
德宗固执地说:“惟回纥勿言。”
李泌曰:“臣备为宰相,事有可否在陛下,何至不许臣言!”意思是可行与否的决定权在皇帝,但不至于不让臣下说话。
德宗说:“朕于卿言皆听之矣,至于和回纥,宜待子孙;于朕之时,则固不可!”
自是泌凡十五余对,未尝不论回纥事,上终不许。
最后,李泌拿出辞职一招对德宗说:“陛下即不许回纥和亲,愿赐臣骸骨。”
从整个争论过程可以看出:
李泌连仕唐家四朝,其忠不可疑;
其建议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其理不可驳;李泌据理力争,只服理,不服人,哪怕是皇上,其志不可夺。
经过这样的争论之后,德宗又向李晟、马遂等人征求意见,大家都同意李泌的看法,最后德宗也只得同意。“既而回纥可汗遣使上表称儿及臣,凡泌所约五事,一皆听命。上大喜,谓泌曰:‘回纥何畏服卿如此!’李泌自谦地说:‘此乃陛下威灵,臣何力焉’。”
对这件事,《资治通鉴》有详细的记载。
分析有关记载,我觉得在君臣之间,能有这样的争论,最后上级听从下级,实施之后又能有好的结果,实在是千古少有,难能可贵。
君臣之间发生争论,主导权在君不在臣。
封建社会是皇帝的家天下,他一人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使他说一不二,更使他尊贵无比而且可以拒绝任何不同意见。
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从谏如流的皇帝真是凤毛麟角。
唐德宗还算得上能听臣下意见的。但他这个人,“性猜忌,不委任臣下,官无大小,必自选而用之,宰相进拟,少所称可;及群臣一有谴责,往往终身不复收用;好以辩给(能言善辩)取人,不得敦实之士;艰于进用,群才滞淹。”
德宗自己就曾向李泌说过对几任宰相的评价:
“朕好与人较量理体:
崔祐甫性偏躁,朕难之,则应对失次,朕常知其短而护之。
杨炎论事亦有可采,而气色粗傲,难之则勃然怒,无复君臣之礼,所以每见令人忿发。余人则不敢复言。
卢杞小心,朕所言无不从。又无学,不能与朕往复,故朕所怀常不尽也。”!
“惟卿则异彼三人者。朕言当,卿有喜色;不当,常有忧色。虽时有逆耳之言,如曏(xiang)来纣及丧邦之类。朕细思之,皆卿先事而言,如此则理安,如彼则危乱,言虽深切而气色和顺,无杨炎之陵傲。
朕问难往复,卿辞理不屈,又无好胜之志,直使朕中怀已尽屈服而不能不从,此朕新以私喜于得卿也。”
德宗这番话,说的是真心话。
对李泌这样坚持真理、又能以理服人、且态度亦能使人接受的谏诤,是不得不服的。
当然,也道出了当皇帝的还是愿意有卢杞那样顺从的属下,不能容忍杨炎那样气色粗傲的。
李泌听了这些话,也没有忘记批评德宗对卢杞那样的奸相的错误评价。
李泌说:“杞言无不从,岂忠臣乎!夫‘言而莫予违’,此孔子所谓‘一言丧邦’者也!”
李泌所以能同德宗那样大胆地争论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李泌个人的威望和才能。
李泌确实是一个史上少有的精明称职而又赤胆忠心的宰相。
李泌,(公元722~789年)字长源,京兆人(今西安)。李泌父李承休家藏书两万多卷。诗书环境下的李泌,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熏陶,七岁就能为文赋诗。
启蒙读物《三字经》有“泌七岁,能赋棋”之说。
他是南岳衡山钦赐的隐士。唐肃宗为他在南岳烟霞峰下兜率寺侧建房,名为“端居室”,后人称之为“邺侯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最老的一所书院,也是中国最早的藏书馆。
韩愈在《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中有“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
千百年来,李泌一直是衡山的一位传奇人物,为儒家、佛家、道家所共同赞赏。至今在衡山福严寺侧石壁上,尚有石刻“极高明”三个大字,传为李泌在山中读书时手书,此处因此而得名“高明台”。
李泌学识渊博,具有高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才干。这在其自唐玄宗至唐德宗四朝为官时都有展现。
唐天宝年间,李泌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后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嵩山。
安史之乱时,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召李泌参谋军事,后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又到衡山隐居。
代宗李豫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屡为权相元载、常衮排斥,出为外官。
李泌一生当中,四次归隐,五次离京,该仕则仕,该隐则隐,实践了道家的“无我”精神和儒家的“无可无不可”态度。
到德宗李适时,被任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封邺县侯。
德宗用人多疑,对李泌说:“自今凡军旅粮储事,卿主之。吏、礼委延赏(张延赏),刑法委浑(柳浑)。”想把军政、官员任免、司法三权分別由三人主管。李泌曰:“不可。陛下不以臣不才,使待罪宰相。宰相之职,不可分也。非如给事则有吏过、兵过,舍人则有六押,至于宰相,天下之事咸共平章。若各有所主,是乃有司,非宰相也。”
上笑曰:“朕适失辞,卿言是也。”不得不同意了李泌的意见。
由此可见,李泌绝不是一味奉迎、唯上是从的庸才。
凡有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人,李泌是也。
作者简介:于佩常,1969年参加工作,1973年入党,曾任林甸县、龙江县委副书记,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绥化市副市长,省档案局局长,省政协农业委主任。2016年,任省老促会副秘书长,现任顾问。

林甸往事 ‖ 于佩常:在我四十八年工作中印象深刻的几件事

林甸往事ll于佩常:心理健康三大害

林甸往事 ‖ 于佩常:一天,一年,一代,一辈子

林甸往事公众微信号平台搜集采访创作与林甸相关联的人与事,为积淀林甸的文化为宣传家乡作努力。为远在他乡的游子建设精神家园,希望有一盏明灯可以眺望,有一片热土可以还乡!

主      编:张立新
文字编辑:马秀红 赵艳琴 陈冬梅 梁学志 王淑艳 孔令琴
诗词编辑:陈忠海 白建东
林甸往事平台自成立后一直秉持以积淀家乡历史文化为己任,感谢乡亲们的一路支持与鼓励,不断地奋力前行离不开你们的守望关注。
投稿邮箱:zlxaaa@163.com

林甸往事
搜集采访创作与林甸相关联的人与事,为积淀林甸的文化为宣传家乡做努力。为远在他乡的游子建设精神家园,希望有一盏明灯可以眺望,有一片热土可以还乡! 投稿邮箱 zlxaaa@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