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往事ll张立新:关于王阳明心学逻辑基础的解读

民生   2024-11-11 00:00   黑龙江  
王阳明心学的逻辑基础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即理,心外无物。这这个理念只看字面意思容易给人造成误解无需向外求了,我不用研究这个自然世界,在自己心里琢磨即可,吾性自足嘛。接下来就逐一探究一番。
心即理
“心即理”中的“心”指的是本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包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等,是未被私欲遮蔽的原本状态 。“理”是天理,即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以及社会规范等。王阳明认为本心自身即是道德原则的根源,本心之理与宇宙之理同一,只要此心不被私欲蒙蔽,至纯至精,就是天理,无需从外添加,如孝、忠、信、仁等道德准则皆存于心中,而非从外在的父亲、君王、朋友、百姓身上去求。举个例子,我们孝不孝顺父母,这个理不能在你的兄弟姐妹身上,再往深了说,不能因为兄弟姐妹从父母那里获得比你多的财物就因此不孝顺父母,这是问题的本质。最近网上有一男子寻觅父母几十年终得团聚,后因直播获利,因对父母主张分配比例不满转而拉黑父母,网上各种风评,莫衷一是,懂得这个道理,是非自明。
心外无物
从“岩中花树”公案来看,王阳明认为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同归于寂,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心外。这里的“物”指的是对万事万物及发生发展意义的看法、认知等,即世界的一切认知都在内心原本就有,心外的世界本身是中性无意义的,是内心的投射赋予了其意义,而非心外不存在东西。如果把心比喻成镜子,这个世界上有的,你的心里都有,只是需要物来则应,物到镜子前了,自然显现出来。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它与“心即理”相通,强调人自身具备成为圣人的本性和能力,无需向外寻求。人的本性中就蕴含着道德良知和对真理的认知能力,只要通过自我修养和内心的觉悟,去除私欲的蒙蔽,就能发现和实现圣人之道。
这些理念并非让人不研究自然世界,而是强调内心的觉悟和对本心的认知是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基础。若只注重外在事物的探究,而忽略内心的修养和对道德良知的体认,便会迷失方向。只有先在内心确立道德准则和价值判断,再以此去观察和理解自然世界以及世间万物,才能达到对真理的全面认知,实现内心与外物的统一。
这个心外无物并不是说心外边没有这个自然世界,而是说心与这个自然世界是一体的。因为王阳明还有个万物一体之仁的理念。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并非指心外不存在自然世界,而是强调心与自然世界是一体的关系。以下是具体解释:
心与自然世界的一体性
在王阳明看来,心是能感知和认知世界的主体,世界的意义和价值由心赋予。当人未感知到花时,花的存在对人而言无意义,当人看到花时,花的颜色等属性才在人心中呈现出意义,这体现了心与物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心与自然世界是一体的。
万物一体之仁 
王阳明认为“仁”是人心的本质属性,也是贯通万物的本体。基于“心外无物”,人心的“仁”能与万物相通,人能感受到万物的痛痒,如看到鸟兽哀鸣觳觫会有不忍之心,这是“万物一体之仁”的体现,也是心与自然世界一体的道德情感层面的表达。
格物致知 
王阳明主张通过“格物”来实现对内心良知的体认,“格物”并非单纯探究外在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是在与事物接触时,通过内心的感悟和反思,去除私欲的蒙蔽,恢复内心的良知,以达到对心与万物一体关系的体悟和把握。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中,格被解读为正,物被解读为事,格物就是正事,把每一件事都办正了,又有心外无物,正事就是正心,心要正。心正,意念自然诚,诚意至极就是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王阳明的思想强调心与自然世界一体,“心外无物”与“万物一体之仁”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其心学体系中对心与世界关系的独特认知和理解。
有人或许会问,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那当年他咋没发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呢?
王阳明虽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但未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研究目的与方向不同:王阳明的心学属于哲学范畴,侧重于道德修养和对内心良知的探索,旨在通过内心的觉悟实现道德的完善和对真理的体悟,以解决社会和人生问题。而牛顿研究的是自然科学,专注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测量和量化分析,以揭示自然规律为目的,二者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迥异。
认知方法与工具不同:王阳明主要通过内心的反省、感悟和对经典的诠释等方法来探寻真理,依赖的是主观的体验和思辨。牛顿则运用科学实验、数学建模和逻辑推理等方法,依靠精确的测量工具和数学语言来描述自然现象和规律,二者认知世界的方法和工具完全不同。
时代背景与知识积累不同:王阳明所处的明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相对有限,缺乏对天体力学等自然科学深入研究的基础和条件。而牛顿所处的时代,科学革命蓬勃发展,天文学、数学等学科取得了显著进步,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学术环境。
按照阳明心学的理念,“心外无物”并非指心外不存在客观事物,而是强调心与物的一体性,即事物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是通过心的认知来体现的。从这个角度看,研究天体运行规律虽不能简单以传统理解的“心外无物”来解释,但却与心学理念存在一定关联。
在阳明心学中,心是认知和感知世界的主体,天体运行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只有当它进入人的认知范畴,被心所感知和思考时,对人来说才具有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研究者以其内心的敏锐感知和理性思考去洞察天体运行的奥秘,将心的认知功能与天体运行的客观现象相融合,实现心与物的互动和统一。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靠内心的冥想或主观臆断就能揭示天体运行规律。阳明心学也注重“事上磨练”,即在实际的事物中去实践和体悟。因此,研究天体运行规律,既需要通过观测、实验等实践活动去获取关于天体的客观信息,又需要用心去感悟和领会这些信息背后所蕴含的规律,从而达到心与物的贯通,真正把握天体运行的本质。 
总之,依据阳明心学理念,研究天体运行规律需在承认心物一体的基础上,将客观实践与内心感悟相结合,以实现对这一自然规律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有人或问:王阳明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容易导致误解,让人觉得王阳明无所不能。心外无理呢,又让人觉得他不用向外求,啥事他都能知道。那为什么那个时候他没发现制造原子弹的办法?
王阳明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及“心外无理”等观点的确易被误解,但从其所处时代及心学本质来看,他未发现制造原子弹的办法是有原因的。 
从研究范畴来讲,王阳明心学属于哲学思想体系,重点关注的是道德伦理、人性修养和社会秩序等人文领域,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道德指引和心灵安顿的方法,而非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知识和技术发明,与制造原子弹所涉及的核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无直接关联。 
从认知方式来看,王阳明强调通过内心的体悟、良知的发现来认识真理,这种方式侧重于主观的精神探索和道德感悟,而制造原子弹需要基于实证研究、科学实验、数学计算等客观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物质结构、核反应等自然现象的精确观测和分析来实现,二者的认知路径截然不同。
 从时代背景来说,王阳明所处的明代,科学技术水平远未达到能够探索原子内部结构和核反应等微观世界的程度,缺乏相应的科学仪器、理论基础和研究条件,即使有心学的指引,也无法超越时代局限去发现制造原子弹的方法。
不能仅凭字面简单地将王阳明理解为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虽然从表面看,“心即理”“心外无物”“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等观点似乎带有主观唯心的色彩,但深入探究会发现并非如此。
王阳明所说的“心”并非单纯指个体的主观意识,而是一种超越个体的道德本心和良知,它与天理相通,是对宇宙万物本质和道德准则的内在体悟。“心外无物”也不是否定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强调心与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依存,心对物的认知和赋予意义的作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则侧重于人的内在本性中蕴含着成圣的道德基础和认知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无需学习和实践,相反,王阳明强调通过事上磨练等方式来实现对良知的扩充和对圣人之道的践行。
因此,理解王阳明的心学需要结合其整体思想体系、时代背景以及具体的实践方法来综合考量,避免望文生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其哲学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林甸往事公众微信号平台搜集采访创作与林甸相关联的人与事,为积淀林甸的文化为宣传家乡做努力。为远在他乡的游子建设精神家园,希望有一盏明灯可以眺望,有一片热土可以还乡!

主      编:张立新
文字编辑:马秀红 赵艳琴 陈冬梅 梁学志 王淑艳 孔令琴
诗词编辑:陈忠海 白建东
林甸往事平台自成立后一直秉持以积淀家乡历史文化为己任,感谢乡亲们的一路支持与鼓励,不断地奋力前行离不开你们的守望关注。
投稿邮箱:zlxaaa@163.com

林甸往事
搜集采访创作与林甸相关联的人与事,为积淀林甸的文化为宣传家乡做努力。为远在他乡的游子建设精神家园,希望有一盏明灯可以眺望,有一片热土可以还乡! 投稿邮箱 zlxaaa@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