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秀的故事,从普通村姑到林甸剧团主演的张文秀也是值得一书的林甸明星。
张文秀不是林甸人,她是辽宁人。她是 1956 年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一个普通的山村里,这个小山村跟吉林省的梨树县很近,是两个县的交界处。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刚满十岁的小张文秀就显示出超人的文艺灵气,在学校在家乡的文艺团体里,就开始参与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活动,虽然书读的不多,但是在文艺节目的熏陶和演出过程中,张文秀从中学习感悟了很大的收获和影响。
张文秀有个爱好文艺的哥哥是乡村里的木匠,会拉琴会做琴会唱歌,张文秀在哥哥的影响下,从小就爱上了文艺演出。
梨树县和昌图县都是东北地方戏诞生的发源地,这里的人们都会点东北二人转和地方戏,一些普通的乡村业余文艺团体,都能排出当时正红的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还有当地流行的地方戏曲艺节目。
小小的张文秀从小受着乡土文艺熏陶,学会了唱学会了跳,长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出落成一个身材苗条、年轻靓丽的大姑娘,出落成远近闻名的演员材料。
但是,由于地处偏僻的山村,没有机会走出山沟走上大舞台,尽管有着艺术天分,尽管天生着一副靓丽的演员扮相,却是没有从艺的机会。
1974 年,17 岁的张文秀从辽宁省昌图县来到了黑龙江省林甸县东方红公社(现在的东兴乡勤俭村七队)的哥哥家(据说是因为逃婚),正赶上林甸县城举办全县文艺汇演,十个公社都要求组织代表队出节目。
东方红公社革委会也到处收集挖掘文艺人才组团参加文艺汇演。张文秀的哥哥和亲友们都知道张文秀爱好文艺,而且人也长得漂亮,许多亲朋好友积极鼓励,也有的亲友跟公社领导推荐,张文秀就这样第一次走进了县一级的文艺舞台上,开始自己萌芽文艺之旅。
那一年的文艺汇演成就了张文秀的艺术人生。谁也没想到,哪一年的文艺汇演,东方红代表队在林甸的大舞台上放了一颗卫星,竟然是张文秀演出的一个单出头《养猪姑娘》。《养猪姑娘》是个创作节目,据说这个节目是东方红公社当地作者特意为张文秀创作的,也有说是张文秀在辽宁老家带过来的。
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县里举办的文艺汇演,亲眼目睹了张文秀的首场演出。张文秀梳着一个大辫,打扮成典型乡村村姑,虽然衣着朴素,却掩饰不住舞台扮相靓丽的秀女身材和才艺才气。
单出头的内容唱的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养猪姑娘,她非常喜爱自己养猪的劳动活计,成天跟猪在一起生活,跟猪群里的大猪小猪结成了深厚的感情。
唯独有一个淘气的壳郎猪跟她不好,总惹事气她。终于在一场大雨天,这个淘气的大猪跑进人家的地里,拱了人家的园子,吃了人家的西瓜,村姑去撵猪打猪,竟然被淘气的大猪甩了可身的泥巴,摔了四仰八叉。
大致的剧情就是这个意思,单出头的曲调用的是东北地方戏红柳子调,伴奏拉弦的据说是她的哥哥,张文秀在舞台上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唱一说,一哭一恼,唱得有板有眼,唱得声情并茂,台下掌声不断,台下不断叫好。
林甸舞台上业余演唱活动中,多少年没出现过这类场面。张文秀成了那次演出舞台上一匹黑马,一颗新星。
当时的林甸文化部门的领导一下就相中了张文秀,正在处于青黄不接的林甸剧团正需要这样年轻靓丽的女演员。正好那年嫩江地区组织全地区文艺汇演,县剧团临时借来张文秀,代表林甸县参加嫩江地区文艺汇演,张文秀不负众望,出演嫩江舞台,夺魁载誉而归。
张文秀的名气名声惊动了林甸县文教系统的领导,剧团提出要招收张文秀为林甸剧团女演员。这时有人提出来,说张文秀已经结婚了,这是不符合剧团招收学员规定的。
当时找张文秀谈话的是剧团书记杜宝海,为了避嫌,团里责成杜宝海和团支部书记丁国军两个人找她谈。
张文秀没有隐瞒自己的婚史,她确实在辽宁昌图老家结过婚,据她自己说,结婚三天,没跟对象圆房就偷着跑到东北的哥哥家了。
杜宝海和丁国军把考察张文秀的情况跟文教局主管副局长刘斌汇报,招贤若渴的刘副局长说:只要是人才,不管结没结婚,不管生没生孩子,咱都要!坚决要!
那年的四月,林甸剧团招考新学员,因为有全县文艺汇演和参加嫩江地区文艺汇演的深刻印象,张文秀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考试就直接进了林甸文工团。
走进了林甸文工团的张文秀,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在这个县级文艺舞台上,张文秀谦虚好学,积极上进,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文艺事业中来。
按着文工团的行规,严格要求自己,唱好每一首歌,演好每一个节目。正好赶上省艺校和县剧团联合办学,经过一段严格严厉的正规培训,张文秀的“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舞”的各种四功五法功夫得到了迅速提升,张文秀在剧团的演出地位也在迅速提高。
1976 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文艺舞台大解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装戏,现代戏,又开始在舞台上竞相纷呈,张文秀年轻有为,正逢文艺盛世,她所学过的“四功五法”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十五贯》《秦香莲》《花为媒》等等几出大戏,在林甸剧团开始排练上演,张文秀还没有成为剧团的主演,但在排演排练这些古装戏的过程中,使她熟悉了戏剧舞台的秘籍,懂得了古装戏的奥妙,那些蟒袍、玉带,那些花脸、老旦,不再陌生,不再生畏。
渐渐地,她爱上了古装戏,爱上了评剧,爱上了秦香莲,爱上了张五可。为了演好古装戏《十五贯》,她虚心向老演员学习,站在幕侧偷着学戏,为了学习白玉霜的唱腔,她跟着唱片学,一句一句地从不偷懒。
为了演好《秦香莲》,虽然身怀有孕,拖着沉重的身子,不放过学习的机会。
有一次,上演评剧《花为媒》的晚场广告都已经贴出去了,可是扮演张五可的演员突然有病住院了,剧团领导十分着急,广告贴出了,场票已经预售了,不演没法向观众交代。
有人向领导建议:张文秀会这出戏,何不让她上台试试。领导一声令下,张文秀不辱使命,临危受命,披衣上阵,很多人担心张文秀别演砸了,结果张文秀上场以后,拿出平时偷艺学艺得来的戏功,一招一式,不慌不忙,轻松愉快地演完了一场大戏,几乎没有疏漏,乐得团领导当即拍板定案,下一场还由张文秀接着演。
自从张文秀走上剧团主演地位之后,张文秀不忘初心,继续苦练基本功,坚持每天清晨练功不间断,有时因事耽搁了自己也要挤时间把练功课补上。
有一次团里排练《梁山伯与祝英台》,她扮演祝英台,为了学习男人的笑声,她在家或在剧团,有时间就如醉如痴地模仿男人的笑声,竟然把左邻右舍的邻居们都惊扰了。
1980 年,张文秀参加黑龙江省青年演员戏剧表演大赛,她表演的《花为媒》张五可活得表演二等奖。1981 年,嫩江地区举办地方戏汇演大赛,张文秀获得表演一等奖。1982 年,张文秀参加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戏剧调演中获得优秀表演奖。
自 1978 年以来,张文秀在林甸剧团先后主演过《七仙女送子》《秦香莲》《花为媒》《救救她》《功与罪》等三十几部大型评剧。还有《冯奎卖妻》《回杯记》《楼台会》《马前泼水》等三十几部地方戏节目,成功地塑造了秦香莲、祝英台、张五可、窦娥、白蛇、七仙女等形象。
她声音清甜明亮,戏剧韵味十足,表演深沉凝练,体态文雅大方,从表演到唱腔, 从形体到台风,技艺超人,形象动人,唱功感人,年深日久,形成了她自己的独特的演唱演艺风格,是林甸县艺术剧团自筱兰萍时代以来的又一个当红的台柱演员,又一个黑龙江省评剧和地方戏明星演员。
1985 年以来,他先后获得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第一届东北民间艺术界大赛获黑龙江优秀表演奖,首届 (1987 年 ) 黑龙江省天鹅艺术节电视大奖一等奖。
黑龙江省音像出版社还特意为张文秀录制了《张郎休妻》《楼台会》《回杯记》4 盒盒式戏曲录音带,在全国各地销售。
除了戏曲唱功和表演功夫以外,张文秀还对流行的当红歌剧也细心揣摩,经典传唱。
她演唱的歌剧《小二黑结婚》里的《清凌凌的水来蓝盈盈的天》,豫剧《朝阳沟》中的《咱村每年都是好收成》,都曾被省市电视台播录过,其中的《梅花开》歌曲,还被省电视台作为省级电视台每周一歌连续播放。
1988 年春节文艺晚会,张文秀演唱的二人转《小拜年》先是被齐齐哈尔电视台选为春节联欢会节目,后来被中央电视台相中,又被中央电视台选播,面向全国观众播放。
曾经在 1989 年、1990 年、1991 年期间,张文秀已经成为了林甸剧团一道风景线了。
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的大型现场办公会议,或者省市在林甸组织召开的大型会议,都要有县艺术剧团的服务演出,县委县政府逢年过节,到大庆厂矿企业、林甸当地驻军、到辽宁朝阳军区、到黑龙江八宝山煤矿慰问,县领导都携带县艺术剧团前去助兴演出。
1989 年 5 月,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孙维本带领全省 40 多家部办厅局到林甸县搞扶贫现场办公,县委县政府提前跟文化主管部门联系布置任务:准备一场文艺晚会节目。
县领导明确要求,要拿出林甸艺术剧团的经典节目,组织艺术剧团精干演员队伍,演出林甸人民的精气神,演出林甸精神。
时任文化局长的郭志同志,带着我这个主抓业务的副局长,亲自到县艺术剧团,跟团长和艺委会传达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然后一个节目一个节目研究落实,一个演员一个演员推敲,女演员张文秀、张凤杰、曹香兰、王春华、谢淑华等,男演员王尚生、刘洪臣、管大海、李华兵、鲁民富等,外加老演员高慧珠、唐淑玉等,全部上场。
经过研究,根据演员的各自优势和特点,出演的节目突出剧团优势,突出演员个性。京剧选段《智斗》、评剧选段《花为媒》、豫剧选段《朝阳沟》、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段《清凌凌的水蓝盈盈的天》,外加精品二人转《傻子相亲》、精品拉场戏《大观灯》。
演出场地就设在县委招待所大餐厅,参加会议的省直包扶单位负责人, 40多家包扶单位陪同省委领导孙维本书记,观看林甸剧团的服务演出。
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剧团的成功演出,给县委领导长了脸长了志气,省委领导和省里包扶单位的领导们,怎么都没有想到,小小的林甸县,远远的贫困县,戏剧节目竟然演的如此之好,真是没有想到贫穷的林甸县,人们的精气神竟然如此之兴旺振奋。
那次的扶贫包扶对接活动的牵头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财政厅长赵吉成是林甸人, 他的老家是林甸县三合乡,他生在三合乡,如今当上了省财政厅长,回到家乡看见剧团的节目如此感人动人,真是出乎他的意料。
他被家乡的剧团感动了,他被林甸政府感动了,除了省直包扶单位直接投到林甸的扶贫资金项目之外,省财政厅还给林甸下拨了 3000 多万元专项无息贷款。
那天晚上的成功演出让省里的领导没看够,省委领导要求剧团第二天晚上再给会议演出一场。剧团遵命,第二场除了保留了第一场的几个主演节目,第二场又上演了不重样的戏曲节目,主要演员张文秀、王尚生、管大海、张凤杰又都在大舞台上亮相了林甸特色。
赵吉成财政厅长非常激动地握着文化局长郭志的手说:谢谢文化局,谢谢艺术剧团,说吧,你们剧团有什么困难?郭志局长不敢狮子大开口,只是保守地说:谢谢厅长的关怀,我们剧团下乡演出都是骑着自行车下乡,有条件的话争取给剧团买一辆下乡演出的车辆。
赵厅长当场拍板,批给林甸剧团 6 万元,买一辆东风牌汽车,解决下乡难的问题。1989 年的 6 万元,还不得相当于现在的 60 万吧。
这一次的演出,更加彰显了县艺术剧团的影响力,县剧团在县委领导的眼里,真是成了宝贝了。张文秀主演在县委领导的眼里更加宝贝了。从县政府主管文化的领导到县长县委书记,一有大型活动就急忙让剧团出场助威,有的时候书记县长在布置剧团演出任务时,直接点出该演的剧目和该上场出演的演员,明确要求:张文秀必须唱什么什么节目,演什么什么戏。
一个林甸剧团的主演,能够在县委领导心目中留下如此深刻印象的,林甸剧团历史上绝无仅有,堪称史无前例。
张文秀在林甸剧团打过腰提过气,立过功受过奖,林甸人林甸剧团,包括林甸县委县政府领导都为张文秀骄傲,张文秀个人有什么困难,局领导和县领导基本是有求必应。
张文秀人长得漂亮,戏剧演唱的漂亮,找的对象也很漂亮。她的对象是上海下乡知青王国志,王国志在林甸下乡期间考上了克山萌芽学校,王国志是林甸歌坛上的白马王子,当时也是林甸文艺舞台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在林甸在齐市在嫩江地区包括省城哈尔滨举办的各种歌手大赛的时候,都获过极高的荣誉,一个戏剧明星,一个歌唱家明星,喜结伉俪,珠联璧合。
他们结婚的时候没有房屋,就在剧团院内找了一间空房子,自己花钱进行修理,住了几年之后,女儿大了,张文秀的名气也大了,团领导和局领导就帮助张文秀找县领导给她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当时文化系统除了张文秀之外,还有几个中级职称以上的住房困难职工,他们都不太安心林甸,都想寻找机会去东营(山东油田开发区)。
郭志局长把这个情况跟县主管县长汇报,请求县里能够给予解决一部分住房困难。经过协调和努力,县里领导同意政府拿出 4 元资金补助文化系统部分中级职称住房困难。
其中给张文秀以文化系统杰出人才尖子人才住房困难 2 万元。她和王国志俩,在林甸文化系统内,最早住上了由政府扶持、自己新建的三间标准的全砖的福利房。
1988 年 12 月 20 日,齐齐哈尔市文化局局长关奇来林甸县视察文化工作,特意提出晚饭要在张文秀家吃。目的,一是来特意看看和关照一下林甸县当红演员,二是看看由县政府扶持补贴的张文秀新居。
当时我已经接到调任县文化局副局长职务的通知,还没正式报到,正在家里休病假的时候,县文化局郭志局长派局里的吉普车把我接走,据说是齐齐哈尔市的文化局长关奇主动提出要见见我这个还没到任的副局长。
原因是董谦的名字早已经在关奇的心目中有了深刻印象,因为 1986 年和 1988 年,我在黑龙江省政府首届文艺大奖赛和第二届省政府文艺大奖赛,连续两届获得文学大奖,是齐齐哈尔市 260 多名省、市级作协会员中,唯一一个县级业余作者连续两届获得文学艺术大奖的重点作者,填补了齐齐哈尔的空白。
我的名字在齐齐哈尔日报和嫩江日报以及黑龙江日报上,曾经反复被报导、被评论,齐齐哈尔市的文化主管部门和市文联作协的领导们都熟知我的名字。
关奇局长听说一个小说作者当文化局副局长,非常赞成林甸县委的干部使用决策,因此,他此行林甸看看获奖作者也是他的一个小小的心愿。
那天晚上,我是第一次来到张文秀家,第一次零距离地接触林甸戏剧名人张文秀和歌唱家名人王国志。
在关奇的眼里,张文秀、王国志、董谦,都是林甸县、都是嫩江地区齐齐哈尔市不可多得的人才,我们都曾为林甸本土,为嫩江地区和齐齐哈尔市争得过名誉的文化名人!
张文秀是国家二级演员,是黑龙江省地方戏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1992 年调到佳木斯评剧团工作,按照佳木斯市引进人才之规定,市文化局为张文秀无偿解决住宅楼一套。2000 年张文秀退休,2011 年跟爱人王国志在上海定居养老。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董谦,林甸县原文体局局长;黑龙江萧红文学院首期作家班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学院第一二三四届签约作家。大庆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林甸县作协主席。业余文艺创作以来,先后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等多种文体若干,出版文集七部。先后获得过国家文化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文艺精品工程奖和文艺大奖。退休后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林甸县杰出人才。
林甸往事ll董谦:阳光与旗帜--读黄学文同志的《同海彦同志在一起工作的日子里》有感
林甸往事公众微信号平台搜集采访创作与林甸相关联的人与事,为积淀林甸的文化为宣传家乡做努力。为远在他乡的游子建设精神家园,希望有一盏明灯可以眺望,有一片热土可以还乡!
主 编:张立新
文字编辑:马秀红 赵艳琴 陈冬梅 梁学志 王淑艳 孔令琴
诗词编辑:陈忠海 白建东
林甸往事平台自成立后一直秉持以积淀家乡历史文化为己任,感谢乡亲们的一路支持与鼓励,不断地奋力前行离不开你们的守望关注。
投稿邮箱:zlxaa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