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晒一个新的地标。
图1
图2
小C:这是啥?
小D:这是建筑?还是构筑物?说是烟囱显得粗,说是建筑又太细了。
小B:是建筑,叫做上海长滩观光塔。
小C:观光塔,是商业游乐属性,为什么整的这么严肃?
小D:为什么整得这么瘦?
小B:是“定海神针”带来的灵感。读过西游记吗?
小C:没有。
小D:读过。定海神针长这样?
老A:路人C、D的意思是建筑造型不够生动,对设计立意未能共鸣。
见多了千奇百怪 、七凸八凹的设计,商业建筑过于收敛,感到就是另一种奇形怪状了。
但最主要的是:是不是能用得好、效益好。
(二)
项目基地的原规划是一个150米高的风塔,改变规划后与综合的建筑功能结合成一体。这对开发方既是机遇和又是挑战,机遇是允许突破建筑高度、打造区域最高的、标志性的建筑、加持了游乐业态,挑战是超高层建筑的专业难度和费效比。
当投资增加了数十倍,就应该“喧宾夺主”了,就应该按建筑的逻辑进行设计,没有必要延续风塔构筑物的神韵;即使做成全视向的圆形,也应有适当的尺度。
但是观光塔太瘦了,层面积仅约500㎡。
电梯、楼梯、前室、走道、厕所、更衣、管井之外,剩下的功能面积寥寥无几了,空间狭仄,容纳不了稍多的人,限制了功能。所以未绘出建筑平面图,只放了结构尺寸图。
图3
可惜了,对机遇的应对不够专业。
(三)
小B:做得这么瘦,也许是规划给的指标就这点呢?
老A:按介绍文,本地块有数栋楼,且有“多方沟通协商”的机制,许是先做申请方案,后规划批准。
即使是规划先给了观光塔的高度和面积,建筑师是否阐述过专业的意见?
如果没有晓以利害、据理力争,那就该批评了!
(四)
该地块的2#楼距离观光塔小于50m,却高达120m;3#楼高约80m,与2#楼的建筑关系欠佳。
小B:这是规划局可以管的吗?
老A:高质量的规划管理,不但是定总指标,还应该一起助力城市建筑组合和沿江景观的优化。
有位规划局的朋友老G,给出的规划建议是:3#楼取消,2#楼放到3#楼的位置,高度不超100m,可以减少二个避难层;观光塔可以高至200m,并调节所有的功能业态和建筑面积指标。
小B:如果我是开发方,也会这么想的。
老A:所以建筑批评有时不仅是批评建筑,批评的是甲方、乙方和规划三方。
(五)
小B:把三方那么多人聚起来批评,又有什么用?建筑是不可能推倒重来的。
老A:是,建筑批评总是马后炮,目的和作用是梳理原理、拨乱反正、阐明理念,警示和引导以后的设计。
如果要打马前炮,就需要有项目的前期方案的信息,和较快的反应速度。
行啊!
你若来稿,我就去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