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引领 实践本真 交流分享
把握文章内容 体会家国情怀
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任务群设计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第二小学/解颖姣
【教材分析】
四上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整体设计思路】
【对应目标与要素】
1.古诗的积累背诵。
2.结合资料体会情感。
3.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学习写书信(单元习作)。
【任务群实施说明】
根据教学实际材料,设计“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大情境,旨在要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并树立爱国情怀,在此情境中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学习写书信。
在大情境学习任务下又设计了4个小情境任务,即品壮士豪情、扬少年之志、赏不屈情怀、追爱国精神。第一个任务通过古诗的学习,认识边塞诗人及英雄豪杰的爱国情怀;第二个任务,学习同为少年的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三个任务,运用所学方法概括故事内容,欣赏梅兰芳的不屈情怀;第四个任务,通过追寻延安精神,传承爱国精神,借助单元习作,为远方的亲人讲讲自己喜欢的爱国人物故事。
【任务二“扬少年之志”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梅兰芳蓄须》一课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平台”用对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不同方法。
【学习目标】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课文并借助资料,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3.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学习重点】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并借助资料,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学习过程】
活动一:关注人物事件,概括主要内容
在《古诗三首》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爱国志士身上那令人敬佩的壮士豪情,是他们用血汗筑成了我们伟大辉煌的中华民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当志向何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看看少年周恩来。
(一)学习概括事件(主要人物的事件)
主要人物:周恩来
单元导语: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们读读文章,看看主要写了周恩来的哪些事情。
1.自主学习,概括事件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后习题1)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归纳。老师在巡视中了解情况。
2.汇报交流,指导提高
借助表格梳理内容:
预设:
(1)新学年开始的修身课上,周恩来回答魏校长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12 岁那年,周恩来在东北沈阳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不能到租借地去。
(3)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在租借地目睹了一个女人的不幸遭遇——亲人被轧死,巡警没有惩处肇事者,反而惩处了她。
(二)串联事件,概括内容
1.试着串联这些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按照时间顺序,为这三件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序。
学生会发现:本文先写结果,再写原因,最后又照应了结果。
(2)方法指导:
①先说结果,再说原因:之所以...是因为...
②先说原因,再说结果:因为...所以...
预设:
A.新学年开始的修身课上,周恩来之所以回答魏校长说要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因为他在 12 岁跟随伯父来到东北沈阳,听伯父说很多地方是租界地,不能随便去。一个星期天,他在租借地目睹了一个中国妇女的遭遇——她的亲人被洋人轧死,巡警不惩处肇事者,反而训斥这位中国妇女。
B.因为少年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东北,很多地方被他们强行租借。一个星期天,他在租借地里看到一个女子的亲人被轧死,巡警不惩处肇事者,反而训斥这位中国妇女,所以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同桌相互交流。
3.小结方法。
(1)第四、五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按照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2)这一个单元每篇课文的特点是人物多,不仅仅是一件事,需要抓住主要人物的几个事件,然后串联起来成为主要内容。
活动二:聚焦立志原因,进行关联学习
少年周恩来小小年纪就立下了如此伟大的志向,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有如此大的抱负与理想呢?
(一)了解学情,尝试表达
1.角色朗读,引出“中华不振”。
课文11-17自然段。
2.尝试表达,了解学情。
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怎么理解“中华不振”呢?
老师了解学情后,引导并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二)顺学而导,全面思考“中华不振”
1.文中的“中华不振”
“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了多次。请默读课文,全面捕捉信息,说一说哪些不振让周恩来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后习题2)
预设:外国租借地里的“中华不振”。
2.收集资料中的“中华不振”。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与各个帝国主义强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他们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在租界内,华人备受洋人凌辱,洋巡捕甚至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1968 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立了一个外滩公园。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三)“面壁十年”诗句中探原因
还可以联系周恩来本人的诗词作品找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出示】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学生朗读:1917 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留学的费用,这是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少年时代的周恩来立下志向,一生都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1.从周恩来的诗词中探秘原因。
译文: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2.学生把多个信息组合在一起交流。
预设: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所以与其他同学不同,不仅仅是周恩来从伯父的言语中,从租借地看到的女子的亲人被碾压无处说理的情境中,还有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周恩来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拯救中国。
活动三:练笔为谁读书,理由要写清楚
(一)激情诵读诗歌,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少年时代的周恩来立下志向,一生都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
学生朗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的《中国少年说》
(二)我为谁读书,说明理由
学生动笔自主学习。
少年周恩来立下志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么,你又是为谁而读书呢?注意写清楚理由。
1.方法迁移。
可以学习课文,结合自己目睹、耳闻、立志三个方面,写一写读书的理由。
2.范文提示。
第一,抗击疫情期间,白衣天使有高超的医术,救治病人从病毒的侵袭中走出来。(目睹)
第二,李时珍的故事,钟南山的故事激励我向他们学习;身边还有很多被疾病困扰的家人朋友,都需要医生。(耳闻)
第三,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从疾病的痛苦中走出来,想要成为一名能够救死扶伤、拥有高超技艺的医生。(立志)
3.跟同伴交流心声,然后互相帮助,把理由说明白。
邀请2-3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理由。
4.完成小练笔。
本真语文网络学习第七期 四年级组
组长:张娜
组员:管厚凤 赵淑芳 吴亚会
李斯浩 张利明 王舒瑜
雷伟金 王优 郭群
作者简介:
解颖姣,吉春亚本真语文第六期徒弟,现任教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第二小学。热爱教育,喜爱孩子,愿意践行本真语文。对绘本阅读与亲子共读的推广十分感兴趣。
制作/吉春亚本真语文徒弟团队
扫码关注 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