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史文辉小说散文集《流动的火焰》序
我早就读过史文辉同志的不少作品,先认识他的作品,后认识他本人。纵览文辉同志的作品,可称之意真情切,涌自心源,我常常被作品中的那人、那志、那思、那情而感动。
前不久,文辉同志给我送来了一本书稿,让我写个序,推辞不得,就将一摞小说散文清样认真读过,由于认识了他本人,读起来格外的亲切。
常常听熟知他的人谈起他的人品:豁达、乐观、奋发向上、待人真诚。文如其人,作品中也映着他这种优良的品德。文辉同志是一位文路宽阔的作者,他曾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散文》《短篇小说》《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报刊上,发表过数百篇散文、小说、杂文、报告文学,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军人,他的取材不只局限在军旅文学上,而广泛涉及到乡土文化、人间风情。
他与每个军人一样,是绿色军营中的一颗星,这星挂在无边的苍穹,尽管有时是移动的,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定位。他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并毫不懈怠地奋斗着。他如同大山乳汁哺育的儿女,有着大山般的品格和情怀:无私、淳朴、扎实、坚毅。他深深地扎根于脚下这片沃土,抒发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抒发着对平凡人生的理解,从而写出有感知的作品。若以抒情言志为目标,文辉同志在这方面完成的是出色的,他的作品中揭示了奋斗与人生的竞走,自然与生活的交融,显得富有生机。
文辉同志的散文以叙事写人为主,笔下的事例有的是自己人生的写照,有的是对生活的感悟,有的是对社会、对友人的真诚歌咏。笔下的人物与他一样,在人生的长河中,遇到不少挫折,篇幅中不乏“风吹日晒大雨淋,世上苦不过受苦人”的感伤,但这些人物依旧关心着尘世,依旧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哪怕滴汗泣血从不言悔。如《生命的支点》《柳》《士兵与海》描写的就是这样的人。人物中不乏为追求辉煌的前景、黎明的晨曲、幸福的彼岸的奋力开拓者、前行人。如《雪松》中的那个手掌宽厚、手指粗硬、长着黄黄老茧的高原汽车兵陈学忠,《映日荷花》中的玲玲,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紧密地连结起来,无私地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自己钟爱的事业,为人生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用朴实感人、自然平和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历史从来都是奋斗者的足迹铺就的。正像雨果在《九三年》里所讲的那样:“我的想法是:永远向前。如果上帝让人后退的话,他就会使人的脑袋后长着眼睛。我们必须永远朝着黎明、青春和生命那方面看。倒下去的正在鼓励站起来的,一棵老树的破裂,就是对新生的树的号召。”文辉同志的散文中道出了这一向上的主题。试看《生命的翅膀》中一段文字:“我们的生命时刻被空虚、无聊、孤独、失落折磨着,有的生命迷途了,有的生命消失了,但有的生命依然拨开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寻找着未来。”“生命是一首歌,大地母亲把我们召唤在一起,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你是艰难,还是超脱,在人生的队列中,都要踏着‘一二一’的节拍,一步步向前走,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他通过一件件小事,向人们昭示着人生的哲理,也揭示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在文辉同志的散文中,处处洋溢着“人间自有真情在”。这种情带着乡土的气息,带着军营的韵味,这情是挚朴的,这情是淳厚的,荡着潍河水的秋波,沐浴着军号声中的晨露。他抒写起来不满足于一般的叙述,而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对于每一段人生的交往,几乎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这就使他的散文引人入胜。像《乡亲》中那个用心去铸造交情的秀山叔,那个充满忧怨、时时关爱着他的红英姑、《柔柔的灯光》中那个夜半轻轻打开店门的大姐,《远方,菊花盛开中》那个可敬可爱的女兵,一经他勾勒,鲜活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作为军人,他的散文深深地记下了他对战友、家人的情思,这也是军旅作者独有的,这成了他生活中的一个影子,人生道路上的一笔财富。有人说:“生活不能总是陶醉在回忆之中。”但我感到,回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未来。交谈中,他和我说起他的父母亲,他说他的父亲十四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十四岁的父亲挑起了支撑家庭、抚养三个弟弟的重担,那时,最小的弟弟才四岁。母亲从年轻时身体就一直不好,却在一刻不停歇地劳作着。他时时想起父母的艰辛,从而萌发了:“为人子,就该好好地孝敬自己的父母,为公民就该好好地奉献于我们这个社会。”有了这种自我承诺,他在艰苦地努力着。看,他奋斗的多么艰辛:为了考大学,他长年坚持在连队工具房里读书学习,脚下放得是一盆冷水;没有老师,靠与考上大学的同学通信解决难题。我认为,好的散文,大都是在客观生活、自然物景的描绘之中,融注作者自己的精神和情思,便会散发更高的境界。《考大学》《雪路》《人生是一棵树》《下河》《秋草》,这些短文都达成了这样的效果。
文辉同志另一种散文是纪实类的。他这类散文的特色是高展想象的翅膀,记录大地的春风。像《走过四亩地》、《文山茶香》,歌颂了改革开放给中华大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用诗一般的语言,记下了人们欢快的笑声、清脆的歌声,这笑声与歌声来自心底,来自丰收的喜悦,来自对春风的感激。他用简短形象的场景衬托出了人们对新生活、新景象的内心感受。如在《走过四亩地》中,他写到84岁的老人匡主贤望着奔流的渠水时,用了“禁不住老泪纵横”“声音沙哑地说:‘好啊,好啊。’”两句话,释解了老人的朴实、真挚的感情。
睹物思人,以物寄思是文辉同志散文中的又一特色。在这些散文中,他以血写的历史为凭证,拂去厚尘积雪,没有过于渲染烽烟战火,却让人从字里行间看到了跃动的民族瑰。如《绵绵真情》《望海》《慕归的老人》中的主人翁,他们把一腔热血,全部生命,凝在了血与火的战场上。他们把一种寄托,一份情思,洒在了崭新的大地上,通篇处处映射着英雄主义的烈火,爱国主义的激流。
文辉同志的另一类散文是纪行类的,如《五莲山纪行》《这片圣土》,把我们带到了另一种境地。那流光溢彩的野外风光,那飘渺幽深的青石小径,那写满神秘的皇室古都、革命圣地,怎能不使人一睹为快?
收入这本集子的,还有19篇小说。文辉同志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的,他们在个人的相貌画谱中,几乎没有特异的风姿。他们大都是生活在军营中的普通战士,生活在乡土地上的普通农人,生活在小城乃至都市的打工族、工薪人员。展示平民生活是文辉同志小说的一个特点。如《白雾》中开始就写道:“大雪中的村庄冷冷清清的”。一着笔就映出了张常及张常的儿子计国、儿媳次会日子的艰辛。生活中也的确有不少干着最重的活,拿着最少的工资,有病不舍得治这样的普通人。在表述中,文辉同志通过对话、一件件令人心酸的事例,道出他们的无奈。如为了500块钱,张常老人破冰下河救人的场景,看过之后,让人既可气又可怜。
展示军旅生活是文辉同志小说中主要取材之一。他长期生活在军营,于是,他开垦了一片激情的沃士。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仿佛听到一种声音。它既不是轻靡的仙乐,也不是悠扬的牧笛,它是冲锋的号角,是人民军队心问党、爱人民的声音。在他的笔下刻画了一个个战士、一个个基层连排长,他们是普通的,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得失观却是不凡的,他们的可敬可亲可爱就在这里。与他们血肉相连的是他们的妻子、女朋友及一个个平凡又伟大的女性。战争让女人走开,但军营内外不乏一批深爱着我们的战士的了不起的女性,她们的心时刻随着军营的号角启航。她们同样有不凡经历、苦乐人生。《星光灿烂》可以说是这类作品的代表,那个母亲犯病走失了的战士雷绅,那个渴望提干却不得不退伍后在城里打工的老战士孙玉洪,那个发出请柬望穿双眼等未婚夫回来举行婚礼的女孩刘夏,是这种境界最好的升华。《秋去冬来》中的燕那一声哭喊,要不是有着对军人挚爱的感情,怎会那样默默地承受着、等待着。《寂寞如歌》中雪域高原上的一群兵不是怀着对人民军队深深的爱,对人民群众无限的情,怎会唱出:“空旷的山野开满鲜花,山顶的哨所就是我们的家……”这样动听感人的歌。
情节曲折,可读性强是文辉同志小说的又一特色。如《九叔》《触动》《事件》《找牛》《后地的高粱》,这些作品,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描写,展示了文中主人公的矛盾心理、思想交锋,因为对生活、对人生理解的不同而走向了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事件》中的花儿,不满现状,击破人性伦理,终于把自己推向了歧途。《找牛》,从丢牛到找牛,环环相扣,把千木的思想变化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与之相比,《触动》《九叔》思想性更强些。
以爱穿线是文辉同志小说的又一个特点。这些爱有的是朦胧的,如《学中旧事》《这算不算爱情》,读起来亲切。有的爱又是奔放的,是一种爱向另一种爱的转移,如《轻轻捧起你的脸》。受物欲、观念的影响,有的爱走失了,迷途了,如《流动的火焰》《人在旅途》。
文辉同志是刻苦的,笔耕不辍,目前正着手编著《史文辉报告文学集》。我期待着阅读他的新作。
2002年初秋
点击下方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
探索DISCOVERY
许家强,作家、学者、新闻工作者。迄今已发表小说、散文、杂文、诗歌、评论、纪实等作品千余万字;首倡创建中国新古典主义诗歌流派;获各类文学奖、社科奖、新闻奖百余次;曾在多家报刊开辟时评、读书、旅游、杂文等专栏,获中国报纸副刊专栏一等奖;已出版著作二十部,部分进入中国图书畅销榜;山东省首届新闻出版奖优秀人物获得者。日照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日照市广告协会会长,山东省广告协会副会长,日照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日照报业传媒集团(日照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