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国界艺术——艺术是一种语言

文摘   2024-12-21 08:22   北京  





2024年9月21日,《我和“我”阿尔兹海默病公益艺术展》在噫吁唏艺术馆开幕,并于12月12日圆满闭展。展览期间,通过33幅特殊的画作及多场活动与交流,深刻展现了艺术作为语言的力量。12月12日,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教授,康语轩老年公寓创始人及《我和“我”阿尔兹海默病公益艺术展》策展人金恩京博士,噫吁唏艺术馆馆长陈晓红,以及康语轩老年公寓(孙河)设计师惣道和昭(SODO)围绕“无国界艺术——艺术是一种语言”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本次对谈聚焦艺术作为语言在跨领域融合中的作用,讨论了艺术如何超越国籍及学科界限,以推动社会的关注与理解。展览的落幕,也标志着艺术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全新探索的开始。





从左至右:陈晓红、赵力、惣道和昭(SODO)、金恩京




赵力教授在交流中深入探讨了“艺术是一种语言”这一关键命题。他指出,从后现代和当代艺术的视角出发,艺术已超越传统媒介的定义,成为一种语言体系。借用维特根斯坦“语言即世界”的哲学观点,他强调,语言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社会关系和话语权的体现,其背后蕴含深刻的社会意涵与文化构建。


在艺术领域,传统的“艺术语言”往往与风格化或技术化的表达形式相关,例如写实画法被视为一种语言形式。然而,随着后现代艺术的发展,语言本身逐渐转化为一种观念表达,艺术语言因此被赋予了更广泛和多元的内涵。赵力教授进一步提出,现代艺术以观念自足性为特征,而当代艺术则更加注重关系的建构。他引用关系美学与氛围美学的理论,认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在于通过人与艺术空间或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构建关系。艺术因而不再是封闭的“自足状态”,而是一种共创过程,通过动态关系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赵力教授强调,美术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体,同时承担着文化递层的功能。他将美术馆比喻为一本装订成册的书,观者通过艺术空间不仅能够探索历史脉络,还能感受到多样化的情感连接。艺术的语言特性在这一空间中得以彰显,通过不断延展的关系构建,其生命力得以持续生成。


以认知症患者的艺术表达为例,赵力教授指出,当代艺术的边界正在被打破,合作性艺术让普通人能够通过艺术实现自我表达。认知症患者的创作体现了艺术语言的突破性意义,展现了艺术作为无界语言实现人类多样性与情感交流的能力。这种表达超越了传统艺术的等级划分,淡化了“高级”与“初级”的界限,转而通过开放性语言实现社会意义的传递。


赵力教授总结道,艺术作为语言不仅是一种创造性观念,更是一种持续建构关系的动态过程。通过美术馆等文化场域,艺术与社会得以深度融合,实现了对社会多样性和人类情感的深刻连接。这一命题的意义在于推动艺术在社会语境中重新定位,从而探索更广泛的可能性与价值。



惣道和昭先生作为康语轩老年公寓(孙河)的设计师,从建筑师的视角分享了如何通过设计与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进行沟通。他指出,建筑设计的核心在于其最终的使用者,而在康语轩的设计过程中,他发现最终的使用者并不是固定的、确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这样的特殊性使得建筑本身成为运营者理念的载体。


在康语轩项目中,惣道和昭先生通过与发起人金恩京博士的交流,将她对认知症的理解和服务理念转化为建筑形式。他将这一设计过程比喻为创作一首诗歌,让建筑承载理念并表现出人文关怀。然而,作为一位外国设计师,他坦言自己在中国进行设计时面对着文化隔阂。他通过不断的沟通与努力尝试去理解当地文化和需求,但也意识到自己的理解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并需要持续验证自己的设计是否真正适合康语轩。


惣道和昭先生特别强调,建筑的意义在于居住其中的人。康语轩的老人们虽然患有认知症,但疾病并未改变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完整性。他们在这个空间中过着自由、真实、不被刻意干预的生活。这种建筑设计并不追求奢华,而是着眼于让每个人都感到幸福,感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他认为,这种能够带来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的空间,才是建筑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金恩京博士作为康语轩的创始人以及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分享了她对“艺术是一种语言”的深刻理解。她指出,每个人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有些人通过语言,有些人通过肢体、歌唱或美术形式表达自己,而认知症老人由于面临语言障碍,甚至无法用传统语言表达自我,因此需要提供给他们更多的表达手段。


金恩京博士强调,艺术是一种非常适合认知症老人的表达方式。通过艺术创作,他们可以将内心的情感、记忆和热爱外化成作品,甚至以此总结自己的过去。在创作的过程中,整个空间属于他们自己,无需承受来自外界的压迫感或无助感,不需要顾虑其他事物,从而实现一种真实的自我表达。


她特别提到,认知症老人是最早感知到自己能力下降的人。他们在意识到自己的渐行渐远时,会面临巨大的挣扎、未知和恐惧。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语言鼓励往往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会让他们感到否定和挫败。而艺术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让他们通过绘画、手工、音乐等方式,重新找到自我价值,感受到自己依然能够与世界保持连接。


金恩京博士总结道,艺术作为一种语言,不仅帮助认知症老人表达自我,还让他们在过程中找到认可和归属感,成为他们与世界建立连接的一座桥梁。



赵力教授随后在讨论中从艺术的角度剖析了“艺术作为语言”的作用。他指出,此次展览聚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参与者,包括照护者、艺术疗愈工作者、艺术家、音乐家、教师和学生,通过这种社会各阶层的协作,共同探讨艺术如何成为表达语言的方式。他认为,美术馆在这种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目标在于通过展览和讨论建构起一种新的社会链接。这种链接不仅帮助展现艺术作为语言的功能,也推动了社会对特定群体(如认知症患者)的认知与理解。如果没有这样的展览和契机,这样的关系建构和社会实践力是难以形成的。


赵力教授进一步指出,“无国界艺术”这一主题已经超越了艺术的范畴,上升为一种社会性的讨论。艺术不仅要反映社会、关怀人生,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然而,传统艺术更注重个人表达,较少与社会深度连接。此次展览则为艺术提供了重新介入社会的机会,引发了对艺术与社会关系建构的深刻反思。


赵力教授指出,虽然展览已经结束,但其引发的讨论和关注才刚刚开始。他强调,应从主动性和社会性两个方向改善和深化艺术疗愈与教育。首先,要为认知症患者提供无压迫感的支持性空间,激发其自发创作,使艺术成为自然发生的表达过程;其次,美术馆应转型为更具社会性的公共场域,摒弃传统的评价体系,强调“参与即价值”的共享理念。他认为,康语轩和美术馆是两个实验场,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推动艺术与社会的深度连接,为未来艺术实践提供新的可能性。


最后,金恩京博士和惣道和昭先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此次展览的目的与意义。金恩京博士指出,展览的初衷是为认知症老人提供一个展示平台,但其实际影响已超越预期,她希望通过展览改变社会对认知症群体的偏见,让人们重新认识他们作为完整独立个体的价值与能力。她认为,只有通过画展这种视觉手段,社会才能真正看到这群人“可以”的一面,而不仅仅是他们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以更包容和尊重的态度看待认知症群体。


惣道和昭先生从艺术的角度补充,展览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患者的作品,更在于突破疾病标签,强调作品本身。他希望观众走进展览时,关注的不是创作者的疾病身份,而是他们通过艺术所表达的精神世界,并在观众与作品之间实现情感交流与精神共鸣。他认为,这正是艺术的力量所在——它不仅仅是个人表达的工具,更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桥梁,也是治疗与理解的关键。


《我和“我”阿尔兹海默病公益艺术展》噫吁唏艺术馆现场






艺术治疗工作室

Art Therapy Studio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由赵力教授主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艺术心理学与艺术治疗的需求,是为了艺术机构、艺术教育和艺术治疗行业培养人才,而成立的专业工作室。其教学宗旨,顺应艺术治疗发展的新形势,针对发展中的新问题,根据专业结构及学术要求,使学生在掌握艺术学、心理学、艺术治疗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艺术疗愈功能与艺术治疗机制,通过系统性教学培养,使学生具备高度的专业能力,拥有宽阔的国际视野与社会服务意识,能够在艺术管理、美术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医疗、灾后心理干预以及精神疾病辅助治疗等领域发挥作用,发挥“艺术治疗”的专业特色和社会意义。为服务教学实践和保障就业,工作室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积极与相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文博系统、医疗机构、公司企业等展开合作,提倡合作教学,夯实考察实践,尤其在实习就业等方面创新突破。



艺术治疗研究中心

Art Therapy Research Center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创立于2021年12月,中心立足艺术与心理学两大学科,研究范围涵盖艺术史、艺术实践、专业心理学、社会学等,致力于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和校内外、海内外的艺术治疗领域学术交流合作。中心长期致力于中国本土化艺术治疗专业学术框架及课程体系研究与设计;积极引进国内外艺术治疗专业人才,组建国际化艺术治疗专业师资团队;着力推动中国艺术治疗行业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建设;组织与实施艺术治疗师的教育、交流与督导;以年会方式加强艺术治疗领域国际交流与资源共享;开展艺术治疗教材和课程的研发,以及实验室项目。



央美艺术治疗工作室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旨在依托我校视觉艺术领域的丰富资源,致力于在高等教育框架下构建艺术治疗的中国体系,将艺术治疗的专业发展、创造力培养、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美育热点相结合,培养专业人才,树立行业标准,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学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