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师生前往噫吁唏艺术馆参观展览《我和“我”阿尔兹海默病公益艺术展》,并围绕展览开展交流活动。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赵琳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璇副教授,康语轩老年公寓创始人及《我和“我”阿尔兹海默病公益艺术展》策展人金恩京博士,参展老人家属蔡越,噫吁唏艺术馆馆长陈晓红围绕艺术的力量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分享。
金恩京博士在活动中分享了她作为内科医生长期从事老年病研究的背景,以及她作为阿尔兹海默病家属的独特视角,深入阐述了创建康语轩老年公寓的初衷。金恩京博士表示,创办康语轩并非单纯源于对母亲的遗憾,而是源自对认知症这一全球性健康问题的深刻关注。她指出,认知症不仅是她个人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也将成为社会普遍的健康议题,尤其是在全球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金恩京博士强调,尽管养老行业被视为低利润且充满挑战的领域,她认为这一行业仍然缺乏足够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因此她希望通过引入更专业的手段和理念,推动养老行业的改进和创新。她提到,养老服务的高门槛和专业性使得很多人无法进入这一领域,这也为她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她渴望在有意义的领域做出贡献,并且希望通过跨界创新来为认知症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在创建康语轩的过程中,金恩京博士亲眼见证了许多难忘瞬间,感受到了遗憾和人性的光辉。这些经历不仅加深了她对情感、爱、人生与生命的理解,也成为她坚持前行的动力源泉。金恩京博士特别提到,随着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认知症领域,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康语轩集团创始人/CEO、我和“我”阿尔兹海默病公益艺术展策展人金恩京(右)与参展老人蔡镜崙的女儿蔡越(左)
参展老人家属蔡越阿姨分享了参与海马记忆工房的经历。最初,家属们定期探望住在康语轩的认知症老人,希望通过一些简单的活动缓解他们的无聊。然而,蔡越提到,尽管在开始时尝试过唱歌和画画等活动,但老人们并未真正投入其中。于是,她和其他家属决定发起一些更具意义的活动。起初,他们为老人们布置花卉和植物,后来有家属开始制作包包,邀请老人们一同参与装饰和绘画。
蔡越提到,最初的手工品虽然只是简单的装饰品,但项目逐渐得到了更多朋友的关注,家属们意识到其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最终“海马记忆工房”正式开张。随着项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属和志愿者加入,他们与老人们共同创作艺术作品,所得收入不仅用于维持工房运作,还用于慈善捐赠。蔡越表示,随着家属的参与,老人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老人们得到了关爱,家属和志愿者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
陈晓红馆长表示,正如金博士提到的,这个展览已经开幕近三个月。噫吁唏艺术馆一直致力于做有意义的事情,而这次展览与以往不同。首先,它是纯公益性质的,其次,它展示了最弱势的群体。陈晓红馆长分享了最初参观康语轩时的感受,表示自己惊讶于老人们如此自由地走动和交流。在康语轩,老人们拥有尊严,这对认知症患者尤其重要。
陈晓红馆长提到,展览举办的目的就是为老人的作品提供展示空间。然而,随着深入了解,他逐渐意识到,展览的责任不仅仅是展示作品,更是让更多人了解认知症。他指出,全球85岁以上的人群中,患认知症的概率高达30%,这意味着,未来三分之一的人可能会面对这个问题。因此,尽早认识并采取干预措施至关重要。陈晓红馆长总结道,举办《我和“我”阿尔兹海默病公益艺术展》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认知症,理解家中的长辈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每个人可能会遇到的这一健康问题。
赵力教授分享道,他在展览中重新审视了艺术的本质,艺术不仅仅是审美的、精神层面的,它更具备深刻的社会功能与人文关怀。在此次展览中,艺术不再局限于展示患者群体的症状,而是通过作品呈现了他们作为个体的独特故事和生命价值。这些作品不仅让人感知到记忆的延续与生命的传递,也让他重新思考了“尊严”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认知症患者的生活中。
赵力教授进一步表示,他深受作品与讲解的打动,感受到强烈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他认识到艺术的社会功能不仅限于个体层面的疗愈,还能够促进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他特别强调,艺术展览可以在构建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艺术媒介实现对认知症的更广泛社会认知和干预。
最后,赵力教授提到,现代美术馆和展览空间的功能已逐渐转变,不再仅是艺术作品的陈列空间,而是一个促进社会参与和互动的平台。他认为,通过这种互动型展览,艺术能够最大化地链接个体与群体,推动社会文化的重塑与自我认知的提升。
张璇副教授在首次参观后分享道,展览中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得到了真实而全面的呈现,让她感受到艺术的力量,特别是作品中老年患者对爱情、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年轻时光的怀念。这些作品让他们的真实情感被“看见”,远离了通常看到的病态或消极面貌。
张璇副教授进一步提到“积极老龄化”的议题。她指出,传统上我们关注老年人的衰退和死亡,而积极老龄化则更关注如何帮助老年人保持尊严,体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她认为展览展示了这一方向的有益实践,值得继续探索。张璇副教授还提出了可以进一步推动老年群体的艺术参与,她对参展艺术家们与其他有相似经历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在看到这些作品后的反应产生了好奇,并提出尝试更丰富互动方式的可能性。
最后,张璇副教授强调阿尔兹海默症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或许通过更专业的艺术治疗方法,能够有效促进部分功能的提升。她希望通过多方合作,继续推动艺术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赵琳教授在发言中提到,哲学命题“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引发了她对“我和‘我’”的深刻思考。她分享了自己外婆也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经历,尽管外婆文化程度不高,且未曾接触艺术,但赵琳教授认为这次展览的主题非常贴切,给她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
赵琳教授表达了自己对艺术介入生活的关注,并提及自己曾为盲童上了八年的朗诵课。她回忆第一次给盲童讲课时,选了朱自清的《春》,通过声音帮助他们感知色彩。她认为,虽然盲童看不见,但他们依然能通过声音感知世界,传达内心的情感。这让她意识到,许多被忽视的群体,如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若没有适当的媒介表达和沟通,他们的才华与情感可能会被忽视。
赵琳教授提到,自己的家庭中是有认知症患者的,虽然年幼时没有深刻的感受,但这段经历让她反思,是否能通过声音或其他方式提供疗愈,提前介入,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发挥积极作用。
宿子依博士表示,展览最打动她的部分是看到老年人通过艺术创作回归本真和本能的状态,无论作品具体还是抽象,他们都在创造自己的印记。她提到,“Mark Making”(痕迹创作)是艺术治疗中的重要概念,类似于孩子学习握笔时,通过创作感受到自己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对于老年人来说,艺术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力量感,帮助他们抵抗衰老带来的虚无感。
宿子依博士特别提到,老年人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他们人生经验的再现。她以蔡爷爷的作品为例,尽管蔡爷爷在创作时未必意识到画的内容,但这些作品让他回忆起自己的经历,赋予作品深刻的个人意义,并重新整合他的人生故事。宿子依博士还指出,蔡爷爷不愿意忘记娜塔莎,可能是因为他想保持对年轻时光的记忆,表达对过去充满活力的自我和生活阶段的渴望。
她还强调,艺术治疗不仅是情感的表达,还能促进认知功能的改善。在作画过程中,老年人锻炼了手眼协调、语言表达等能力,帮助他们保持认知活力。同时,她也希望在老年时,也能通过创作和回忆提醒自己活在当下,正如参与创作的老人们,他们通过艺术与世界发生联系,感知生命的每个瞬间。
研究生欧阳秋月同学分享道,当与作品共处时,画面伴随着脑海里的音符会形成生动的场景,这些承载着生命的故事更是直击人心。我们通过艺术看到了他们,同样,艺术也可以成为一扇窗户,就像仍然渴望爱情的奶奶,帮助他们看到希望的部分。
正如温暖的海马记忆工房,老人们和家属主动参与到无论是地方特色戏曲、广场舞或是手工、书法等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之中。相较于传统认知训练,艺术的欣赏与创造能为AD、MCI老人提供更有意思的智能刺激,在改善注意力、视空间处理的同时,对老年人和照护者的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她特别提及,在已有研究中表示,认知症老人会认为美术馆是一个远离日常生活的“特殊而有价值”的场所,给予他们从角色中跳脱出来的机会,平等地拥有美和快乐的源泉。因此,我们可以在更多的方面为艺术融入老龄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做出自己的努力。
马艺粼同学表示,作为一名艺术商业方向的研究生,她积极参与每周与社团一同组织的老年人公益服务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感受到了老人们天真可爱的一面,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艺术的力量以及它所带来的积极改变。
她回忆道,在初次探访养老院时,遇到了一位穿着白色短款羽绒服的老奶奶。老奶奶似乎对时间和空间有些混淆,不停地在小花园里徘徊。当老奶奶走到社团一行人面前时,她低下头、伸出手,尽管声音含糊不清,但仍能感受到奶奶在夸奖她们,并释放出自己的善意。这次经历让马艺粼意识到,这里的老人与她想象中的患有AD的老人并不一样。
随后的几次探访中,社团与老人们一起进行了超轻粘土的创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们展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个性和兴趣。有的老人不断重复自己九十多岁,从未捏过超轻粘土。也有老人找到社团成员问“你来评一评我是不是第一名,我能不能得一等奖。”还有的老人不太喜欢手工,她们更喜欢跳舞,心情好了,就拉着你跳上一段。值得一提的是也有老人会需要一支笔,在作品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以及作品的题目。这是之前不会主动出现的场景,老人们往往画完这幅画就忘记了。但是现在,他们会有意识在作品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马艺粼认为,这正是艺术的力量所在,它让老人们逐渐学会表达自我,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意义。
冯筱雅同学分享了她在中日友好医院的实习经历,并具体介绍了她为一位中度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开展艺术治疗干预的情况。她表示在医院的环境下,对老年AD患者进行疗愈工作是难度极大的,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安全的空间去深度介入个案,甚至任何一点干扰因素都会导致前功尽弃。
她提到,在医院实习之前,她做的所有工作坊或者疗愈类活动,都可以称得上得心应手,参与者多少都能带走一些好的感受、好的情绪,但当她真正面临“患者”,尤其是AD这种无法逆转、每况愈下的疾病,她觉得自己能为对方做的事情实在是微不足道,也头一次让她产生了挫败感和无力感。
然而,通过这次展览,她从画作中感受到了蕴藏在老人们体内的巨大能量,也深切体会到了疗愈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当她看到一位重度AD患者的创作时,她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冯筱雅同学表示她未来还会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更多需要的人带去更具体的帮助。
特别感谢:噫吁唏艺术馆
艺术治疗工作室
Art Therapy Studio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治疗工作室由赵力教授主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艺术心理学与艺术治疗的需求,是为了艺术机构、艺术教育和艺术治疗行业培养人才,而成立的专业工作室。其教学宗旨,顺应艺术治疗发展的新形势,针对发展中的新问题,根据专业结构及学术要求,使学生在掌握艺术学、心理学、艺术治疗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艺术疗愈功能与艺术治疗机制,通过系统性教学培养,使学生具备高度的专业能力,拥有宽阔的国际视野与社会服务意识,能够在艺术管理、美术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医疗、灾后心理干预以及精神疾病辅助治疗等领域发挥作用,发挥“艺术治疗”的专业特色和社会意义。为服务教学实践和保障就业,工作室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积极与相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文博系统、医疗机构、公司企业等展开合作,提倡合作教学,夯实考察实践,尤其在实习就业等方面创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