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铭按:本专题尝试将现行中医内科学辨证体系指导下有关儿童疾病的证治条目进行全面详细的整理汇总,以示同《伤寒论》六经辨治儿科疾病之对比(六经辨治相关内容可详参《中医儿科临床六经辨治手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相信读者或可从中窥得仲景之学与后世中医内科学本质之不同。多年来我们研习六经辨证的深切体会是:与其纠结于流派和方子的花样,倒不如踏踏实实地去在患者的六经转归上寻求突破点,在“病”的层次上思考太多,注定会后患无穷。
【源流】
该病首见于唐孙思邈《银海精微·风弦赤眼》,称“眼弦赤烂”“风弦赤眼”,发于婴幼儿称“胎风赤烂”。即谓:“大人患者,因脾土蕴积湿热,脾土衰不能化湿,故湿热之气相攻,传发于胞睑之间,致使羞明泪出,含在胞睑之内,此泪热毒,以致眼弦赤烂。”提出内服泻脾汤、三黄汤,并主张“点用重药,睑浓洗之,后宜火烙之”等眼部点药、外洗、灼烙等外治疗法。小儿“因母胎中受热……或感外伤风邪,使邪入目,亦生此疾”,称胎风赤烂。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谓:“此由冒触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目,而眦睑皆赤烂,见风弥甚,世亦云风眼。”认为本病因风热为患,病位可在眦在睑,俗称“风眼”。
明傅仁宇眼科专著《审视瑶函·卷六》述:“眦帷赤烂,人皆有之。火土燥湿,病有轻重。重则眦帷裂而血出,轻则弦赤烂而难舒。”指出本病有发生于眼眦部和睑弦部的不同,病情轻重程度也不一。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七窍门》称“风弦赤烂”,谓此“乃目睥沿赤烂垢腻也。盖血虚液少不能滋养睥肉,以致湿热滞于脾络,常时赤烂如是,非若迎风因邪乘虚之比。久而不治,则拳毛倒入,损甚则赤烂湿垢而拳毛皆坏”,指出该病位在睑弦,以脾络湿热为主因,日久失治可引起睫毛倒入或睫毛毛囊破坏。提出外治法:“一法劫治,以小烙铁卷纸,蘸桐油烧红烙之,烂湿而痒,颇获其效。”
清黄岩《眼科纂要·风弦赤烂外障》谓:“烂弦风,脾胃湿热冲,赤烂沿弦红镇日,万金膏洗擦绿锏,法制要精工,除湿汤翘滑车前同,枳壳芩连通粉甘,陈皮白茯荆防风,除湿此方雄。”认为病机为脾胃湿热上冲,治疗予万金膏、除湿汤等,内外合治。
【病因病机】
一、脾胃蕴热,外受风邪
嗜食肥甘厚味,日久脾胃蕴热,后又复感风邪,风热合邪结于睑弦,耗伤津液而致睑弦燥热。
二、脾胃湿热,风热上攻
饮食不节,中焦运化失职,脾胃湿热内蕴,又外受风邪,风湿热三邪合而为患,循经上攻睑弦。
三、心火内盛,风火上炎
心火内盛,兼受外风,风邪引动心火上炎,灼伤眼眦。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以睑缘或眼眦部位红赤溃烂、灼热刺痒疼痛为特征,可伴见羞明流泪不适。睑缘部潮红刺痒,睫毛根部有糠皮样鳞屑,除去鳞屑后见睑缘红赤,伴睫毛脱落但可再生,称为鳞屑性睑缘炎。睑缘部红赤溃烂,生脓结痂,除去脓痂后见睑缘溃疡灶,或伴出血点、脓点,睫毛乱生或脱落,脱落后不能再生,日久稀疏或形成秃睫,称为溃疡性睑缘炎。病灶仅限于两眦部位,以眦部红赤溃烂,灼热奇痒,或皲裂,称为眦部睑缘炎,内外眦部均可发生,但以外眦部较为常见。
二、诊断要点
1.患者自觉患眼睑缘部或眦部睑缘灼热、疼痛、刺痒。
2.眼部检查见睑缘部或眦部红赤,伴见溃疡灶或鳞屑、皲裂。
【临证思路】
一、病机辨识
由风、湿、热三邪为患,与脾、胃、心等脏腑功能失常有关。有因脾胃蕴热,复受风邪,化燥而发;或脾胃湿热,风、湿、热三邪为患,病发溃烂;还可因心火内盛,又外感风邪,循经上犯,灼伤眼眦而发为眦帷赤烂,见眼痒不适,局部鳞屑、皲裂。热邪上灼眼目,睑弦或眦部灼热、疼痛、红赤;湿热交蒸,睑缘红赤溃烂。脾胃蕴热,病发于胞睑;心火内盛,发于眼眦。
二、症状识辨
1.睑缘红肿
睑缘红肿是必见症状,弥漫性红肿,触痛明显,灼热不适,为外感风热,局部热毒壅盛;局部红肿瘙痒,伴黄白色脓痂,为脾胃湿热夹风;肿而红赤如丹砂,触之质地较硬,为火毒郁于局部;红肿甚,伴见睫毛根部有糠皮样脱屑,眼弦干涩不适,为血热风燥;如单见眦部红肿赤烂,为心火内盛,上炎目眦。
2.睑皮肤溃烂
睑缘皮肤溃烂,伴脓痂渗液,为脾胃湿热上蒸;睑缘红赤溃烂,痛痒兼作,为风、湿、热三邪合而为患;睑缘皮肤皲裂溃烂,附有鳞屑样脱皮,为血热风燥;眦部皮肤赤烂,为心火内盛,上炎目眦。
3.目痛
本病眼局部之疼痛,为外障眼病引起,多见灼痛、刺痛、隐痛。暴痛属实,久痛属虚。持续性疼痛属实,时痛时止属虚。痛而拒按属实,痛而喜按属虚。如见痛灼而伴眵多黏结,多因外感风热所致;如见红赤刺痛甚,为热毒上攻,气血壅滞;刺痛而瘙痒甚,伴见睑缘局部脓痂或流脓,为脾胃湿热内盛,上犯胞睑;疾病后期如见睑缘隐隐作痛而红赤不甚,为久病正气不足。
4.眼痒
本病之眼部瘙痒,因风、湿、热邪为患。如眼痒伴睑缘红赤,多因风热之邪为患;如睑缘刺痒作痛,伴局部溃烂脓痂,红肿甚,为湿热火毒内盛;眦部痒痛赤糜,为心火亢盛,灼伤眼眦;疾病后期如见瘙痒不甚,局部干涩不适,时作时止,为血虚生风之候。
三、治法与处方原则
本病常双眼为患,病程长,多呈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之势,缠绵难愈,因此,需内外兼治,并坚持彻底治愈。在治愈后,仍需坚持巩固治疗2~3周,以防复发。
辨证内治:风热偏重证,治以祛风清热,凉血止痒,予银翘散加减;湿热偏重证,治以清热除湿,凉血祛风止痒,予除湿汤加减;心火上炎证,治以清心导赤,凉血解毒,予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味。
本病治疗过程中,还应注重眼部外洗及用药。清洗过程中,宜将眼部分泌物、脓痂、鳞屑、脱落之睫毛等清除干净,再予清热解毒眼膏或滴眼液点眼、涂眼。
四、用药式
病初起,风热甚,治以祛风清热,可用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蒲公英、薄荷等;若脾胃蕴热,腹胀脘闷,宜清脾胃热邪,则可用黄连、知母、大黄等;心火内盛,伴见口舌生疮,小便黄赤,则宜清心火,可用淡竹叶、灯心草、炒栀子等;脾胃受损,运化失职,健脾除湿可用陈皮、茯苓、川木通、滑石、车前子等;眼睑局部红赤明显,凉血退赤则可用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当归、紫草等;部分病例瘙痒较甚,有因风、因热、因湿之不同,可加用防风、白藓皮、地肤子、苦参、苍术等,以祛风清热、除湿止痒。
【证治条辨】
1.脾胃蕴热,外受风邪
症见睑弦红赤,灼热刺痒,睫毛根部有糠皮样脱屑,眼弦干涩不适,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治宜祛风清热,凉血止痒。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牛蒡子、荆芥、淡豆豉、甘草。
可加菊花、木贼草,增强祛风清热;加用牡丹皮、赤芍以清热凉血退赤;加蝉蜕、白藓皮等祛风止痒;加葛根、天花粉生津润燥。
2.脾胃湿热,风热上攻
症见睑弦红赤溃烂,痛痒交作,脓血并出,眵泪胶粘,睫毛成束,或睫毛乱生,睫毛脱落,伴腹胀脘闷、纳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除湿,凉血祛风止痒。除湿汤加减,药用连翘、滑石、车前子、枳壳、黄芩、黄连、川木通、陈皮、荆芥、茯苓、防风、甘草。
可加用苦参、白藓皮、地肤子,以加强清热燥湿止痒;加牡丹皮、赤芍、白茅根、鱼腥草、蒲公英以清热凉血、退赤排脓。
3.心火内盛,风火上炎
症见外风引动内盛之心火上灼眼眦,致眦部睑弦红赤溃烂,灼热痒痛,甚者眦部睑弦破裂出血,伴心烦、口干、尿黄,舌尖红,苔黄,脉数。
治宜清心导赤,泻火解毒。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加减,药用生地黄、川木通、淡竹叶、黄芩、黄连、黄柏、炒栀子、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