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研学《病理生理学》期间随手整理的一份精简课稿。
或许可以为诸多中医人士辨证学习现代临床医学课程提供一份提纲挈领的入门导读,姑且可以看作是中医临床新视角下的现代临床医学基础导论。
正如《<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的作者杨麦青所言:“《伤寒论》是通过方证反馈找出机体基本病理生理的变化规律以及方证间病理生理变化的相关性。经方所针对的并非是单个的症状或一组的症状结合,而是症状背后的病理生理状态。不懂《病理生理学》便失去了洞察的慧眼和深入研究的利器。”
这也是我们将这一特殊部分最后整理成书的主要原因,希望能够为诸多中医同道汇通中西、衷中参西带来些许启迪。
推
荐
语
-第十三章-
脏器功能不全与多器官功能障碍
按:心、肺、肝、肾、脑功能之间的差异性与心、肺、肝、肾、脑功能不全之间的相关性反映了机体生理功能的可分性与病理变化的一体性,更反映了疾病防治的可互通性与整体性,故本章仅针对“心功能不全”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内容进行探讨,余脏器功能不全的中医临床防治可结合本章并参照“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缺氧”“炎症”“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章节内容综合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选析与思辨:
“
在中医临床中,心功能不全的核心病机无外乎本虚标实,至于其他伴随指征当属兼夹证,不能次而主之。中医与西医在心衰论治方面最根本的不同即在于——中医重在标本统筹,西医重在对症治标,单纯治标虽可图一时之快,但如何实现患者预后的最大利益保障亟需中医药的全程守护。
所谓的“急性心力衰竭”与“慢性心力衰竭”仅是危急程度不同,并无本质区别,临床中均可以茯苓四逆汤为主方:左心衰阴邪泛滥三焦甚者(周身出现明显水肿+病人出现强迫体位+胸腔胸胁附近明显的闷、堵、痛、胀感)合用甘遂半夏汤;右心衰心阳欲脱、血气不相接续者合用通脉四逆加人参汤;瘀血壅阻者合用四逆散加肉桂、桃仁;表气郁闭较重者拟“提壶揭盖”法酌情合用还魂汤,同时需根据患者表郁程度对麻黄、桂枝比例进行对应调整。
如耕铭的一位心肌梗塞引发急性左心衰的男性患者,在服用大回阳通脉茯苓四逆汤合甘遂半夏汤后,于左胸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处透发大量紫黑色疱疹,继而为之刺络拔罐放血,针药结合治疗20余天后患者恢复常态。
又如一经耕铭全程诊疗过的患有慢性顽固性全心衰的83岁老人(经治两年半,现已去世),医院曾连续四次下达病危通知,均被主以茯苓四逆汤合通脉四逆汤合四逆散加肉桂、桃仁合还魂汤间用甘遂半夏汤救回。
再如周雪林等以重剂茯苓四逆汤加味(方药组成:云苓60g,制附子30g,红参30g,干姜15g,炙甘草10g,川芎24g,泽泻40g,丹参30g,红花20g。上药由医院制剂室制成每瓶500mL的无菌口服液备用,用时每次50mL口服,每日数服;同时每日2次,每次150mL直肠点滴)治疗急性心功能不全54例,37例显效(用药3h后症状缓解,1周内心衰完全纠正),占比68.5%;9例有效(用药3h后症状缓解,1周内呼吸困难、喘促、紫绀等窘迫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治疗后心衰完全纠正),占比16.7%;8例无效(用药3h后症状未缓解,需配合洋地黄类药物治疗,或病情恶化而死亡),占比14.8%。此外,心电图较治疗前改善者30例(55.6%)。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检验结果,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球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对比之P值均<0.05,血浆比粘度P<0.01.主要症状呼吸困难缓解的平均时间为7.8h,喘促缓解的平均时间为5.3h,水肿消失的平均时间为7天,心衰完全纠正的平均时间为6.8天。
·耕铭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