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所有人都没做好准备。
我们各方面发展得都太快了,既超出了中国人自己的想象,更超出了西方昂撒人、犹太人的想象。所以这次奥运会上,我们看到了一届完全不同于以往印象的“西洋景”。
开幕式上稀奇古怪的洋相就不重复了,总结一句话就是“洋相还得洋人出”。单看这次比赛过程,中国运动员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就已经告诉我们:因为中国太出色,已经让很多人破防,并且不装了,使出各种各样下三滥的手段。
从上百次没完没了、影响睡眠和训练节奏的尿检,到故意踩坏乒乓球拍,到女记者无故冲撞运动员想制造热点;再到莫名其妙的“西方记者”给中国有用运动员递上不明来源的瓶装水,当然水被警惕性高的教练给挡住了,后来拿去化验发现那瓶水里有兴奋剂,这是要栽赃呀。连美国人自己培育出来的国际反兴奋剂联盟都看不下去了,要和美国反兴奋剂联盟划清界限。
奥运会让我们看到:西方人是真的玩不起。
所有这些丑陋的做派,在中国历史长河里,只需要一个典故就能说清楚,“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们抢了全世界那么久,还没舒服几年呢,你竟然吃苦耐劳又追上我了,你快跪下让我抢!
汽车行业作为几乎所有发达国家曾经的经济支柱,也注定是逃不过去的。
2023年,奇瑞在海外卖了94万辆车,总收入提升到了3000亿元,提高了50%。在国内苦卷的其它车企看到奇瑞吃香喝辣,纷纷在2024年加快了出海的步伐。首发市场就是俄罗斯,现在俄罗斯销量前10的汽车品牌,有9个是中国的。所以美国众议院的一些议员就跳出来,要联名制裁在俄罗斯卖得比较好的奇瑞、长城、长安,这些品牌卖的全都是老百姓的乘用车,和军事无关。啊,它们当然知道!
但是,它们还觉得不够,于是拜登和哈里斯分别出来说,“中国电动车想进美国,关税加到100%”;“不允许中国车通过墨西哥市场组装以后进入美国”。看看,它们自己通过的北美自贸协定,和放屁区别不大。当然,它们已经习惯了。
也有一些美国人觉得这样不妥。他们认为不应该闭关锁国,而是应该把中国车企先骗去开工厂,再把核心技术偷偷学走,变成他们的。
必须要说,这比拜登和特朗普都文明多了,已经达到了印度总理莫迪的智力(治理)水平。
欧洲会好些吗?大同小异吧,毕竟祖上都是强盗出身,这些基因只是沉睡,并不会消失。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车企该怎么破局呢?
过去的二、三十年,自主品牌一直在中国这个单一巨大的市场发展,应该说环境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买车的人怎么想你都知道,14亿人的市场在哪里你也知道、一个政策就可以全面执行,极大地降低了发展成本。
要想从简单的国内市场走向国际,时间上绝对不会像在国内这么快,因此需要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坚定和长期战略。此外,还要有足够柔软的身段儿,在万变的环境里游刃有余。
不能投机,说的是前几年,很多新势力品牌看到挪威针对电动车的补贴政策就一窝蜂涌过去卖车。结果没多久,挪威政府发现不但原本卖油车的税收原地消失了,补贴电车还要额外投入巨款,于是一夜之间取消了补贴政策。市场也随之变天,一下子卖不动了。这就是典型的政策市。
现在,那些去挪威投机过的品牌,要么完全撤回,要么每个月卖十几辆、几十辆,证明了“投机不成蚀把米”是汽车行业的必然结果,必须要有长期主义思想的支撑。
还有这个理想L增程器剧烈抖动的视频,从画面看应该是在中亚,理想的工程师解释说,这是被当地人刷机,导致增程器出现巨大的震动。理想官方是宣布过暂时不出口的,所以在售后体系和产品的海外合规方面,都还远远没有做好准备,但实际上,每个月都有至少两三千辆以上的出口量,厂家为了销量也并未制止。
无论哪个原因,这都会让理想在当地口碑下滑,更会拖累整个“中国制造”的声望。所以出口还是要有主管部门管起来,如果没有正规可控的服务体系提前准备好,就别为了销量数字好看,把新车变成二手卖到海外,否则摩托车在东南亚折戟的案例还会上演。
想成为国际化车企,比较重要的长期准备是融合与分化。融合当地比较有话语权的合作伙伴,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关键时刻替你去表达诉求,不吃哑巴亏。
分化的是核心技术和话语权。核心技术,包括核心零部件和各种软硬件。将来的汽车会更加软件化,所以核心的控制软件要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包括OTA的电脑机房最好也设在国内。当地合作伙伴可以多参与普通的生产制造环节,但作为软件的核心技术,要更多和品牌、知识产权、溢价绑定,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国内工程师有饭吃、过得更好,这也是我们发展技术的目标。
把核心技术掌握在手,目的是要有制衡当地合作伙伴和政策的手段,防止他们胡来。很多小国的草台班子政府是没什么规划的,治理国家靠拍脑袋。假如他们某天做出了不利于企业的变化,掌握在手的核心技术就是你的谈判筹码和武器。
这里有个案例,三一重工曾向印度出口过一批很贵的起重机,车子运到印度后,惯于耍赖的三哥不想付30%尾款了,于是三一告诉它们:如果不付尾款,我就把起重机远程锁止,你手里只剩一堆废铁。
这就是制衡手段。对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靠守法、靠信誉是没用的,得靠实力和手段。
话语权,是面向汽车购买者对产品、对技术、对服务政策进行解读的权力。注意,我说的是权力,而不是权利。这是品牌能否在当地变现、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很多没有经验的车企可能很轻易地就让当地经销商或代理商去代劳了,因为它们通常把这项工作当累赘看待。这项权力平常像纸笔,一旦遇到社会变故,对企业就是刀剑。
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在方方面面差别都太大了。汽车出海,不能像国内这样搞运动式的扩张,更不能换个地方去搞自我消耗的价格战,多顺应国外的文化和缓慢的节奏,欲速则不达。中华文明的崛起,航母数量的增加,都是国家在背后给予的助力,但企业自己也要有成熟的世界观和执行力。
这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前瞻的魄力,也有无数难题需要克服,并非所有车企都能做到。但我们肯定会让全球汽车产业的座次重新排位,这一点无需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