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华 | 老家巢湖——小镇高林的记忆

文化   2024-12-27 00:00   安徽  

环巢(巢湖)自古多名镇:庐剧发源地三河镇、江淮名邑柘皋镇、因夏桀投宿而改名的夏阁镇、项羽兵散之地散兵镇、“东方亚特兰帝斯”烔炀镇……;环巢自古也多名人:构木为巢之巢父、洗耳恭听之许由、亚父范增、都督周瑜、李鸿章及淮军巢湖三十六总兵、巢湖三上将(李克农、张治中、冯玉祥)等等。而高林,虽仅为巢湖南岸一小镇,但自古以来便是巢庐之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名人倍出之地。


甲辰龙年春节,是三年疫情后我们首次在高林过的春节,小镇依旧温馨,但感触良多。



高林花炮,昨夜星辰昨夜风

认识高林,当从认识妻始。之前,只知散兵、槐林等巢南重镇,不知高林为何地?可能也与我早年离家当兵有关。因为高林是1995年才设镇的,彼时我已离开巢湖快六载了!1996年认识妻时,才知散兵、槐林镇之间还有一个高林镇,才知在石材之乡散兵、渔网之乡槐林中间还有一个花炮之乡高林;才知巢南的腊月二十三是要吃“送灶粑粑”的(我们巢北无此风俗)。


高林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三面青山一面湖”,典型的巢湖地貌,449省道穿镇而过,交通便利。高林花炮之乡是有些历史的。先前都是家庭作坊式,以做鞭炮、小烟花为主,兼做摔炮等一些儿童喜欢的小玩意,后来逐渐形成了以生产和销售各类烟花炮竹为主的完整产业链,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达到高峰期。据说当时全镇有大小花炮厂数百家,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产量和规模约占安徽省花炮行业三分之一左右,是当时巢湖特色产业乡镇之一。那时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高林街上到处堆放着花炮,来此买卖花炮的人挤得街上水泄不通,别说车辆,连人都无法通行。一到夜晚,家家户户比着放,空中绽放着绚丽的烟花,耳边响彻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彻夜不停,令人无法入睡。


由于是家庭作坊式,安全隐患很大,经常发生爆炸事故,记得当时在高林可以时不时看到车子拉了出事故的人往卫生院送,甚至有些被炸伤的人自己往卫生院跑。住在卫生院家属楼的那些日子里,有时半夜也能听到伤者因疼痛而发出的喊叫声,听之毛骨悚然。2004年高林撤镇并入散兵镇,2008年,巢湖市对花炮厂进行标准化改造,关停家庭作坊,大的花炮厂全部迁往附近的山里按标准建造;2013年底巢湖市花炮产业实行集体退市,高林花炮行业相继转型为养殖、苗木等产业,并依托槐林,实行渔网产业延伸。至此高林“花炮之乡”之名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巢湖市花炮产业集体退市后,一部分不忍弃业者转战至湖南浏阳等地继续从事花炮生产,高林街上售卖的烟花炮竹也都换成了“浏阳”牌,直至全面禁燃禁放规定出台。


今年全面禁燃禁放规定有些松动,昔日高林街上买卖烟花炮竹的盛况又见,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春节期间又闻烟花爆竹声,每到夜晚多见孩童手持一款“加特林”,空中一串串烟花随即竞相绽放,但相对于昔日鼎盛时期的“群星璀璨”,自是逊色不少。


高林美食,鱼米之乡多佳肴

“高林虽僻远,山水富韬蓄”,巢湖历来多鱼米,昔日高林街市上以白、鲜、嫩闻名、“好喫不得了”的“巢湖三白(白米虾、白丝鱼和银鱼)”随处可见,每次探亲回宁波时,车上都少不了这些,后由于巢湖实行十年禁捕,便没了踪影,即便偶尔见到,也是些来路不明的。


大米是中国南方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荒年时,大米是延续生命的丹药,而丰年里,大米又是各类美味佳肴的天然材料。高林市古时曾是粮仓重地,因粮建市,因此在高林,大米已不仅仅是用来填饿充饥了,各类米制美食层出不穷、多不胜数。


“送灶粑粑”,“灶王爷”的专用供品。用巢湖流域特产的早稻籼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磨成粉,加热水和成面团,搓成扁圆形粑粑,馅料多以肥瘦相间的肉沫加豆腐干和蔬菜或咸菜炒制而成。锅内加油放入粑粑煎烤,烤成后贴锅一面色泽金黄、脆而不焦;不贴锅一面,洁白光滑、软而不黏,粑粑鲜咸适口、味美汁多。曾是腊月二十三高林人供奉灶王爷的祭品,现在已演变成传统的节日美食。


知我们回家过年,岳母便有意在送灶那日多做了些“送灶粑粑”,放在冰箱中。我们是腊月二十九下午三时到家的,岳母便迫不及待地从冰箱中拿出“送灶粑粑”,打开煤气灶,放锅、点火、倒油,为我们煎起“送灶粑粑”来。说我喜欢吃,让我多吃几个,高林人的说法“小孩几岁就要吃几个送灶粑粑”,可能她没意识到当年喜欢吃“送灶粑粑”的我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无法再一口气吃上个十个八个了!

高林过年习俗和美食相对于巢北有些不一样,除了腊月二十三要吃“送灶粑粑”外,还有米面。用籼米通过浸泡、磨浆,蒸片、切形,做成一种类似于面条的米制食品,因其入口即化、营养易于吸收,曾是巢南一带产妇首选的月子面。大年三十那天中午,高林的习俗是要用老母鸡汤下米面来打尖,所以除夕那天早晨,得知我们要去亚父给父母上坟时,岳母一再叮嘱“等你们回来我们下米面喫”。家养的土鸡经小火慢炖出香味浓郁的鸡汤,配上软濡的米面,再撒上些香葱沫,金黄色的鸡汤、粉白色的米面、淡绿色的葱沫,一道赏心悦目的视觉大餐,色香味俱全,其诱惑力让人无法抗拒。


另外一种和米有关的美食就是“米饺”,用米粉炒熟加碱水做成大大的饺子皮,馅料以五花肉、豆腐干和蔬菜为主,下油锅煎炸,色泽金黄形如弯月,外焦里嫩香酥可口,一口咬下,香酥脆皮里蕴含着满嘴肉汁和蔬菜的清香。大年初六那天早晨,我们一起床,就见岳母从外面提着一方便袋风风火火跑进家门,说今天谁谁家早点铺刚开张,排了好长的一队,好不容易才抢到十只米饺,赶紧趁热吃,“比那个古镇的米饺好吃多了!”这才想起,大年初三内弟一家陪二老去三河古镇游玩,晚上我无意中说起古镇米饺好吃,不想被岳母听到,记在了心里。


高林丁氏,“一梅五果”的传承

岳父姓丁,兄弟姐妹五人,兄弟相亲,姑嫂和睦,五家都居住在小镇上,开枝散叶,繁衍人生。小辈们也多成家在本地,加之岳母娘家也是镇上的,所以大半个高林街上的人都是他家亲戚。初来乍到之时,我最怕的是上街,按妻的说法我就是个“脸盲”,陌生人见个两三面我都记不住,那么多亲戚够我认个一年半载的!所以每次不得不陪妻上街,见到亲戚打招呼时,我估计没人能听到我在叫他们,有时实在记不得是哪位亲戚,直接一笑而过。


大年初一早晨,我们按惯例去大伯家拜年。一进大伯家,只见堂屋的香案上摆放着一只棕红色的木匣,上书三个大字“五果堂”,走近细看,才发现这供俸的正是高林丁氏宗谱。


相传丁姓祖上在元朝时生有五子,分别取名华一、华二、华四、华五和华六,长大成家后,兄弟友爱不忍分家,借“一梅五果”之异说,取名“五果堂”,后因战乱五兄弟流散各地,而高林丁姓据说就是老三华四的一支。几年前,听说高林丁氏修谱,我曾经无意中问起岳父,“你们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什么关系?”因为丁汝昌的故居在高林汪郎中村,离此地很近,所以联想到。“一个祠堂,不同分支”,岳父说道,“按辈分他大我四辈”,丁姓华四这一支的辈分为“元士文为志,先代发荣昌,……”,丁汝昌原名丁先达,“先”字辈,而岳父是“荣”字辈。噢,没想到,新旧两代海军人居然如此跨越时空交集了!

丁汝昌,字禹廷,清道光十六年(1836)十一月十八日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石头镇丁家坎村,成家定居巢县高林汪郎中村,死后安葬在无为县小鸡山,即“生养死葬”分别在相毗邻的庐江、巢县、无为三县。原因何在,众说纷纭,但亦无法考证,终成一谜。1895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丁汝昌自杀殉国,灵枢在其子丁代禧护送下,从烟台运回高林汪郎中村,其妻魏夫人痛不欲生,吞金殉夫。因被诬陷为降将,清廷下令其棺柩加三道铜箍捆锁,棺材和铜箍均以黑漆漆之,以示戴罪,只能砖丘于其原籍村头,不得下葬。1910年清廷才以“力竭捐躯,情节可怜”,开复原衔,其灵枢才得以解除铜箍,与魏夫人合葬。据说,当年追随丁汝昌的同村子弟在黄海战死的消息传回村里时,他们的妻子都和魏夫人的选择一样,丈夫战死殉国,妻子自杀殉夫。虽只为北洋水师下级军官的妻子,但她们的选择一样令后人动容!


“英魂纷飞含恨逝,雄心未尽长太息”,原海军副司令员丁一平将军曾说过:“丁汝昌这种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忍辱负重,最后时刻尽节以终的高贵品格和爱国精神难能可贵。这一切不应否定,也不容否定。”丁汝昌的功与过、是与非,历史自会还以公正。


高林人文,名不扬但声长远

从大伯家回来后,大伯的儿女们也陆续来给岳父岳母拜年,相互之间也都很长时间未见,一番亲热叙旧后相邀去庙上进香。


她们口中的庙叫莲花寺,在高林那可是独一无二的古寺。莲花寺原为高林城隍庙,始建于南宋孝宗十六年(即公元1179年),距今已有845年,为古时巢湖三座城隍庙之一。清同治年间,丁汝昌曾解囊捐资,扩建城隍庙,建起万年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林城隍庙的香火。原城隍庙据说非常灵应,所求者甚多,后因年久失修,日渐凋敝。2010年重修,可能因记载中的古城隍庙是建在莲花墩上的缘故,起名莲花寺。走近莲花寺,只见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甚是气派;寺内香烟缭绕,人头攒动,中间广场上敬香求佛者络绎不绝,前后大殿里善男信女穿梭其间,一个小镇上的寺庙能有此香火,也是不多见。


莲花寺外,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2墩3孔石板桥,桥长约20米,宽约2.5米,是进出寺庙必经之路。这条小河便是高林河,是古巢湖“三百六十汊”之一;而桥则是大名鼎鼎的高林桥,巢湖市不可移动文物!高林桥始建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相传为高、凌二姓所建,得名“高凌桥”,谐音“高林桥”,桥上曾建有石栏杆,现已不见踪影,镇由桥得名。古巢城通往槐林嘴、盛桥的道路必经此桥,为环湖要道之一。高林桥另一头便是高林老街,昔日的高林老街为驿道节点,宋时就曾设仓场和巡检司,人来车往,市贸繁荣,是巢南重要市镇,史称“高林市”。日军占领巢湖期间,为切断银屏山游击队与湖区的联系曾沿河修建碉堡,驻有日伪军,江北新四军也在此设立了地下交通站,敌我混杂其间,足见当时高林老街的重要。而今,因为巢庐公路(449省道)的修建,老街上的人家也都迁往公路两侧,老街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归于平静。


高林桥、高林老街,风雨相伴走过近千年,见证了小镇的繁华与衰落,成就了高林昨日与今朝。


吃完午饭,天气晴好,我们决定去爬高林山。沿着屋后的小道,我们在乡间的田埂上小心地行走着,路边闲置的田地里不时能见到一群群散养的鸡鸭鹅,还有二、三头水牛或站或卧,或啃着荒草,或咀嚼反刍,背上几只白鹭或用嘴梳理着羽毛、或目视着远方,呈现出一派悠闲自然的田园风光。


高林山是高林镇和槐林镇的分界线,也是巢县和无为县(现为无为市)的分界线,南北走向,山不高但树木郁郁葱葱。走近高林山,不时可见山下的荒草间一幢幢废弃的房子和一条条简易的水泥路,这显然就是烟花行业集体退市时留下的遗迹,从数量和规模上依稀能看到当年烟花行业鼎盛时期的盛况。


登上山顶,只见几十台风车随着山势逶迤而去,巨大的力臂慢悠悠地转着,发出嗡嗡之声,给人一种无形的震憾;远处八百里巢湖尽收眼底,湖面水波不兴,在阳光照射下泛着粼粼的波光,一群群鸥鹭上下翻飞,尽显生命的活力,水天连接处几条运输船象是谁不经意间撒上去的一样,看似散乱却又恰到好处,“登高四望皆奇绝”,好一幅湖天胜景图。高林山原本也没什么名气,后来因为修建了风力发电场而名声大噪,山顶上可近观风车,远眺巢湖,遇上好天气时湛蓝的天空、洁白的风车,翠绿的山林,路边随处可见的各色野花,让人赏心悦目,附近各市的驴友们纷纷来此登山拍照、郊游露营,一时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不是荷兰去不起,而是高林山风车更有性价比”,山水之胜、林壑之美、风车之雄,自有一番诗情画意。


站在山顶上回望,小镇只是一个不大的村庄,依附着449省道呈L形分布着,高矮的房屋杂乱地分列在公路两边,从L形的拐弯处延伸出去正好是旧时的高林街和高林桥。L形的两个端点,即高林镇的西边一条宽敞的346国道笔直穿过,一座崭新气派的高林河大桥横跨高林湿地公园,桥的两侧昔日“稻菽千重浪”已不见踪影,一簇簇灰白色的荻花与几池碧水相伴,数只老牛和白鹭悠闲的点缀其间,新桥、新路与老街、古寺交相辉映。这就是今天的高林,一座以米兴市、以花炮闻名,有过鼎盛繁荣而今又趋于平和,历八百余年沧桑巨变的巢南小镇。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


WELCOME TO OUR C.H.

I HOPE YOU LIKE IT

最忆是巢州
致力于传递乡音乡情,鼓励家乡人书写家乡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