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祥|闲话南湖方

文化   2024-12-28 00:01   安徽  

上周在跟唐平先生闲聊巢湖市作协烔炀分会组织活动的事,没想到他挂完电话立即联系朱迎兵会长,很快便确定了此次周末的南湖方采风活动,让我有了机会再次走近了焦湖岸边的这颗“明珠”。

提到南湖方,焦湖边上上了点年纪的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道你讲哪个村子。不过,你要是烔炀话讲“腊鹅噶”,他们一定会恍然大悟,哦,就是那个《巢湖好》唱响的地方啊。

跟烔炀河的很多村庄一样,南湖方历史悠久,但却隐藏在了时光的最深处,搞清楚这个村村名的由来及演变,是这次我们巢湖市作协烔炀分会一行赶赴南湖方村采风的主要任务之一。

据可靠消息,南湖方村已经被列入和美乡村建设,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拓展乡村旅游资源,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分会的各位同仁作为乡土文化的爱好者,当然义不容辞,所以尽管大家都很忙,但在分会的工作群里都积极报名,最终组成了这支规模颇大的采风队伍。

南湖方村,我以前去过很多次。有春天陪友人去游玩的,村里到处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有夏天独自去航拍的,花开遍地,满眼的色彩缤纷。只是那些次探访,多还停留在表象,未曾深刻触及到南湖方村厚重的人文历史,所以这次焦湖边上一个看似普通村落的采风,却深深地震惊到了我。

清晨,我们一行12人来到文化广场。小广场上干净整洁,两栋带有“马头墙”的独立建筑。坐西朝东的巢湖民歌展示馆里面传来了介绍巢湖民歌的声响,所以大家都不自觉地先朝着西边走去。
这是一个专题介绍巢湖民歌的微型展示馆。从前言,到巢湖民歌特点,到巢湖民歌“高光时刻”(三赴北京参演),到巢湖民歌代表曲目和歌手介绍,到巢湖民歌赋能新农村建设,到结束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让参观者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对巢湖民歌有个整体的认知,并且运用了多媒体播放设备,更能直观感受到巢湖民歌的魅力。在展示馆参观期间,我最为关注的还是《巢湖好》的创作过程。

1984年之前,巢湖市还被称之为巢县,而巢湖民歌是以巢县为主,兼具巢湖流域其它兄弟县市,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群体文艺活动。老百姓在劳动生产之余,扯着嗓子唱上几句,彼时并不奇怪。

巢县的群众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这也引起了中央及安徽省相关部门的注意。1964年11月,中央文化工作队来烔炀镇采风,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陆进任工作队队长,著名作曲家李焕之等知名人士参与,工作队就住在南湖方自然村。

工作队为巢湖优美的风景与富饶的物产所折服,也被当地群众积极乐观的心态所感染,在此基础上,结合巢湖民歌的特点,并经反复修改,陆进与李焕之等人共同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巢湖民歌《巢湖好》。

《巢湖好》创作完成后,工作队在南湖方村的文化大巷举行了一次空前的“选秀大赛”,想找出一位主唱。但在接连不断的试唱中,并未有人能脱颖而出,直到一位时年仅15岁的村民方金扣的出现。

刚开口一亮嗓子,方金扣就让李焕之等人为之一震。别看当时她小,可她的嗓门就像是她站在田埂上对着田里种庄稼的人呐喊一样,这呐喊声是那样的清脆、明亮、有力,让人瞬时就忘记了在田间劳作的疲倦。

接下来的日子,方金扣和原版的《巢湖好》唱响了巢湖周边,成为了代表巢湖的一个新的文化符号。

据说,当年发现了方金扣有唱歌天赋,中央文化工作队的同志有意推荐方金扣去北京深造,只是由于方母担心孩子年幼,最终并未同意。就这样,焦湖岸边多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中国乐坛却可能失去了一位歌唱大家。
方金扣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她从未与音乐和歌唱走远,《巢湖好》伴着她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直至现在,每当烔炀镇有重大活动时,方奶奶仍宝刀不老,都要登台并献上一曲原版的《巢湖好》。2018年的烔炀食品文化节,2020年的抗洪抢险军民联欢演出,我都曾有幸现场聆听过方奶奶的歌声。

大家跟随闻讯赶到来的镇村的两位领导开始参观巢湖民歌的研学课堂。这里的陈设和我们学校的音乐活动室差不多,能给四五十个学生上堂音乐课,在巢湖民歌《巢湖好》诞生的地方,教他们唱《巢湖好》,绰绰有余,我想那样的课一定会有更特别的意义吧。

此时我短暂地联想到乡村振兴这个话题。谈到乡村振兴,其实说到底还是要有人,南湖方村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游客乃至研学的学生来,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客人们来了,起码要涉及到吃、住、行,有了需求,才会有供给,才能留住乡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才能深入开展下去。

就当我心里还在乱糟糟想这些东西的时候,大伙儿又在镇村的两位领导带领下在村里展开走访。无论是问领导还是采访村民,从大家的言语中不难发现,这次的采风活动,其实他们都是有精心准备过的。

凌老师听说南湖方村南边有条沙涧河,对面岗上有个叫沙河涧的村子,村名源自河流名称,那么有没有可能南湖方原名南河方,村名也是源自河流,后因烔炀本地土话中河湖不分,最终导致南河方演变成了南湖方。

唐副会长根据自己的调查,提出南湖方是由腊鹅方演化而来的。确实,南湖方比起腊鹅方,那可文雅了不止一星半点。

我被大家的大胆猜想所启发,加之现场传闻方氏祖辈是清末民初由广西迁移而来的,心中便萌发出一个更大胆的设想,那有没有一种可能,方氏的祖辈是太平天国起义军遗留在烔炀的人员,毕竟烔炀河是做过清王朝与太平天国战斗场所的。只是我的想法还未有机会说出口,村口老井边的两块石碑就将其击了个粉碎。

那是两块墓碑,不知什么时候被移到了井边放挑水扁担。一块墓碑上的字迹偏模糊,辩识不清,但另一块上有明确的时间落款“嘉庆十八年”。那也就是说,单从这块石碑上看,方氏先祖移居巢县西乡已不下两百年。

采风人员一行一边在南湖方村、沙涧河村、巢湖岸边实地查看,一边采访村内的长者与文化人,经过一个上午的不懈努力,大致搞清楚了南湖方村的由来及其名称演变过程。

南湖方村的先祖是在明初从河南移居巢县巢城小西门一带。大约明末清初,其中的一支移居到今天的南湖方一带。

方氏先祖初迁烔炀,生活上较为困顿,主妇王氏利用焦湖滩上丰富的草料资源养殖鹅,每年的腊月将自己养的鹅宰杀后腌制成腊鹅,并在周边贩卖,渐渐小有了名气,于是这个村子被叫成了“腊鹅噶”。

只是人们嫌弃腊鹅噶太过土气,繁体字又不好写,根据谐音并结合村里主要姓氏,解放初期又把村名改成了“南河方”。烔炀土话中河与湖不分,文革期间村会计在登记时,又误把河写成湖,从此南河方又有了新名字“南湖方”。

在这一点上,我们采风队成员虽然取得了初步的一致,但本着认真与负责任的态度,大家还是觉得要结合方氏的族谱,再做完善,并将最终考察结果反馈给方氏族人,取得他们的认可后,才能算完成此行的第一个任务。

中午休息,大家兴高采烈地谈着此行的收获,也开始分配后续任务,唐先生直接认领考证南湖方村名来历。这时候我才晓得,此行还有一个任务,是为南湖方村内几条主要的巷子命名,朱会长勇挑重担,主动揽下这个重任。

南湖方村靠近巢湖岸边,过去湖匪盛行,所以南湖方村在建筑上很有特点,各家各户门朝巷子里开,巷口再装一扇大门。每到天黑时,大门紧闭,以躲避土匪的侵袭,这样的遗迹现在在村内仍然可以寻见。

所以我在想,朱会长命名时能不能考虑一下方氏先祖对和平、安宁的向往,以及当下的南湖方村人对幸福、和美的追求呢?

南湖方村的采风活动结束了,两个主要任务也算基本完成,每人一篇的采风作业也不是什么难事,晓华老师与唐副会长已经捷足先登发表了出来,但写着写着我的内心却陷入了对和美乡村建设的思索中来。

在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日趋势弱,很多村庄已经消逝在了时光的长河里,所以才有了乡村振兴口号的提出。

近些年肉眼可见,在国家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国策的支持下,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多切实成效的。

与之前相比,农村的路通了、宽了,卫生干净整洁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都有保障了,文化生活也比以前丰富多彩了……总而言之,农村其实也在前行、在进步。

在此基础上,现在进一步提出和美乡村建设,把建设宜居宜业的新农村摆上了议事日程,南湖方村以及其所在的中李行政村就是这样一块“试验田”。

一直以来,我不大认同“摊大饼”式的新农村建设。一是资金有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要讲求效益,花最少的钱让更多的农村老百姓享受到最大化的福利,所谓宜居;二是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态度,该拆迁的拆,该合并的合并,再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大力发展“三产”,尤其是新型农业和乡村旅游,创造就业机会留住人,所谓宜业,这些才是“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而在南湖方村或者说整个中李行政村,宜什么业,那当然是发展旅游业了。
与烔炀镇的其它乡村相比,这个地方的旅游资源简非常丰富。

这里有漫长的湖岸线,有月亮湾湿地公园,亲近自然,踏水游玩,品茶赏日落,这里不比中庙差。

这里是“传奇将军”李克农的家乡,有他的故居,还是全国红色旅游景点和国防教育单位,赫赫有名。

这里有巢湖民歌展示馆和研学课堂,有李焕之陈列馆,正在建设红色革命展示馆,曾经湖岸边还有济众庵和三层高达十余米的宝塔。这些都是品味历史,感知时代脉搏每一次跳动的好地方。

这里的交通也很便利,环湖大道直达合肥市区,食宿也都很方便,可以说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在烔炀属于“独一份”,完全有条件建设成合肥市区的“后花园”。

我想南湖方的未来不在于我们怎么想、想多少,而是在于怎么干、干多少,中庙王咀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希望南湖方将来能和王咀村一样,也肯定能和王咀村一样。(Via:烔炀风 2024.11)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


WELCOME TO OUR C.H.

I HOPE YOU LIKE IT

最忆是巢州
致力于传递乡音乡情,鼓励家乡人书写家乡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