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银屏镇岱山新村被列为安徽省首批美好乡村,政府已在中心村小区里创建了农民文化乐园,并需要在村部礼堂里布置村史中的美好家园以及乡风民俗等内容的墙体展板。村里干部请我帮忙撰写展板的文稿,我也正好早就想把我们村里过去的往事梳理一下,将来写进我们回头嘴村子的村史留给后人阅读,让他们了解我们村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也就很满意地接受了任务,自此每天代晚写稿子,当写到村里的文物遗迹一段时,我立刻想起了村子中间的“古井”。第二天早晨我就去给“古井”拍了一张照片,想配在文章里,拍过照片使我想起了许多有关“古井”的往事。
原来我们村的“古井”是在村前的中间位置小池塘边,它是处在村前人们居住的中心地带,我们村里人自古祖祖辈辈都是在此取水饮用。
孩提时代我是个孤儿,从七八岁时就配着两个亮子到井里去担水,因为领养我的奶奶她老了已经生病,幼小的我就享受不到人生普遍享受的十年“洪福”。记得每天早晨都要到“古井”边去挑水,井边早就排满了长长的队伍,因为我们村里有一百多户人家,五百多人口的饮用水就只有靠这一口水井,因此每天早晚挑水的人都要一个接着一个地排着长队。人们有时脚下鞋底带着泥挑水时,水桶撒下的水就顺着石板流进了井里,在后面的人挑的就是比较浑浊的水了,但也没办法。于是就有许多人起早到井里去挑水,都想取一点干净的水回家,只要有人挑水,过一会工夫村前的路上就洒满了水,让人感觉路面湿漉漉的,象刚下过春雨似的。
每年夏天,村里的大人都要组织人员“打井”。就是许多年轻的人,各人自家带水桶、亮子一个接着一个(传递)开始打井里的水,直到把井水打干为止,然后就清理井底的淤泥和平时掉进井里的杂物等东西。实际上就是清理井水的卫生,这便形成了一个乡村的规矩。
“打井”的场面有点热闹,大人们在紧张地打水,有时还有人说着笑话,小孩子在旁边观看,同时还有一部分热心的中老年人或妇女挨家挨户地收鸡蛋凑钱。等打井的人工作结束后烧顿给他们吃,算是慰劳或奖赏那些吃亏打井水的人们吧?
打我记事时,这样的日子虽然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可是我一直记忆犹新。大集体年代,夏天生产队的社员们到圩里去劳动,生产队长就会安排人到井里挑一担水,在代销店里买几包糖精放在水里,送到田里给大家喝。那种糖精水喝的特别甜,他抵得上现在上等的饮料,有的小孩子在旁边很馋也想喝,大人就舀一点给他喝,小孩子喝得特别上瘾有时把肚子涨得圆圆的还舍不得丢舀子,真让人有点好笑(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样的挑水工作我也做过几次,还感到有点幸福。)
现在想起来,那时村里人对井水的依赖性有多大,真是一天也离不开这哺育自己生命的“古井”。村里这口水井自有人居住到这村里来时,就开始利用它从地下涌出的清泉(根据陈氏家谱记载:早在唐代大顺年间就定居回头嘴村,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只不过后来村里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进行过几次修缮。直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时,是大集体出资把“古井”从井底到地面都用石料垒砌成一个方形还砌成有台阶的大水井,供全村人方便来取饮用水。
近几年(2008年开始)村里通了自来水,村民们都选择便利的方式,生活中开始用自来水而逐渐地淡忘了村里的这口“古井”。
而如今“古井”已经“退休”闲赋在村里,但她在向我们这样的老人们心里,就像是慈祥的祖母。我们不仅怀念她,而且还想要保护她,敬仰她。因为“古井”自古以来她总是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村里一代又一代人,“古井”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希望我们村里的后代人一定要“饮水思源”,要懂得做人需要感恩的道理,如果今后遇到干旱天气等特殊情况,人们的饮水发生困难时,我想也许村里的“古井”仍然会敞开胸怀奉献出她的甘甜乳汁,重新发挥它慈母的情怀。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