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徽商就是做生意的好手,清涧人也不例外,有本钱的,就在外面干大生意;没本钱的就在集镇上搞小买卖;再次一点的就拉着货去赶集会。挣多挣少,温饱不成问题。一辈子下来,也能在城里给后辈攒下来几套房子。
我十来岁时,清涧的集会热闹非凡。几百米长的街道,除了门店,路两边摆的摊位一个接一个。特别是进入腊月里,想快速通过街道去两头的学校,那是不可能的。你总会感觉你用劲全力往前挤,身体却被两边的人抬回原位,好不容易身体过来了,背上的书包又卡在人群中,勒的人喘不过气来。用成语“摩肩接踵”也不能表现出来那种人挤人的感觉。
集会时,米面粮油在集头,日在杂百货在街心,牲畜交易在街尾,早茶饭店插花干,大致上如此分类。周边十里八村的活泛人或骑车拉点货物或走路担点鸡鸭鹅、还有夜间就采摘下来的新鲜蔬菜,匆匆忙忙的在天没亮前赶到集上,占个地方,摆上摊。七八点钟时,往集镇方向来的路上,就会出现三三两两,边说边笑的人,那都是要来逛街买东西的。
腊月是最忙最累的月份,当然也是最挣钱的月份。在外面挣了一年钱的人,提前回来等着过年,没啥事干,逛集会就是最重要的事了。
我家平日里是卖烟酒日杂百货的,腊月里会增加香烛火炮、财神观音佛像等。放假期间我通常也被早早的叫起床来,帮忙干活卖东西。鞭炮佛像这一摊子差不多都是我来负责。清早把各类佛像搬出来,按体积大小一一摆好,通上电,佛像上的红灯蜡烛映着观音端庄财神喜庆。自带的音响也跟着会唱起来:南无阿弥陀佛;恭喜发财等。只唯独很少见到弥勒佛配蜡烛和音响的,不知为何。摊位的前端摆放数十种香,有檀香,盘香,把子香等,再两边垒放鞭炮,长短不一,都是红通通的,喜庆的很。
来买佛像的大多都是年纪较长的人,一般都是老两口一起,开口询问请个佛像什么价格的都是老头一马当先,老太太不管在家如何强势,这个时候也会站在后面。如果觉得价格不合适,最多扯扯老头后衣,也绝不会上前讨价还价,很是恭敬虔诚。所以卖佛像时眼缘很重要,容不得漫天要价。对上眼了,价格合适,别人就请回家了,价格不合适掉头就走,根本没有讨价还价那个环节。偶有几个年轻人来看佛像,也是奔着财神来的,只要大的,贵的,功能齐全的。我喜欢这种主顾,连带着推荐香烛火炮,一应置办下来,都是大单还不费事。
做成几个大单后,才会拿上几块钱,去买点早点修下“五脏庙”。那会早点很多,油条,春卷,糍粑,烧饼,包子,锅贴饺,一块钱能买好几样。烧饼夹油条,是最方便也最扛饿的。柴火炉子炕出来的烧饼,面香里夹着烟火气,一边软一边硬,从中间扒开,加一截油条,软硬酥,口感分明。要是时间多的话,也可以要个烫千张丝佐餐,两口热茶下肚,寒气烟消云散。不想吃这样的早点,也可以要个炒面,或者下个馄饨什么的,反正比家里的早饭好吃多了。
这样的繁荣持续了好多年,我也不知道卖出去多少尊佛像,吃了多少早点。只是近些年回家,看不到曾经的繁荣。清涧的集市比以前大了很多,商户却少了不少;起早赶集会的人也只有零星几个老人,逛街的年轻人更是难觅踪迹;就连早点摊位都大不如以前,想吃个春卷都得提前预约。
现如今交通的发达,以及城镇化建设等因素,让很多有买、卖需求的人,都把目光转向更加繁荣的市区,虹吸效应进一步的拉低了清涧集市的人气,让集市变的要死不活。
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句话,所谓历练根本不是顺风的时候做一件难事、大事,而是在破不了局的时候“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顶着失败和压力去反思和改进,直到最后成功。
可能清涧的集会也正在经历着历练期吧,但愿它能早日破局,涅磐重生。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